滚动资讯:

邵阳经济开发区:勇立潮头辟新天
发布时间:2017-11-22   来源: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记者:戴勤 蒋剑平 陈志强 周玉意 陈杰熊 邓小强

勇立潮头辟新天

——邵阳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纪实

戴勤 蒋剑平 陈志强 周玉意 陈杰熊 邓小强

  9月1日,邵阳市举行经济开发区合并揭牌暨乡镇(办)托管交接仪式。新的邵阳经济开发区整合原湖南邵阳经济开发区和宝庆工业集中区两个园区,并将原属双清区管理的高崇山镇,火车站乡世纪新村、栗山村,渡头桥镇东城村、新群村等“一镇十村”,委托经开区管理,形成与事权相符、集约高效的运行机制。

  今年初,邵阳市委、市政府将2017年定为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年”和“体制机制创新年”,将经开区作为“产业兴邵”和振兴实体经济的前沿和主阵地,按照机制活、思维活、办事活的模式,简政放权,集中下放232项管理权限,优化大环境、凝聚大合力,形成“强磁场”,在“十三五”期间,瞄准千亿园区寻求大突破,力争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大潮奔涌逐浪高。乘着改革创新的东风,邵阳经开区掀起了新一轮发展高潮——

  瞄准“千亿园区”,踩准发展“痛点”

  翻开历史画卷,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基地,邵阳拥有颇为全面的轻重工业体系。我省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纺织机、第一台电风扇等多个第一在这里生产,中国第一个民营经济县也在这里诞生。当时,工厂中那些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至今仍保存在众多“宝古佬”的脑海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邵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辉煌不再,但邵阳人发展工业、振兴工业的决心并未改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届邵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紧扣“兴工强市”的发展战略,通过重建产业“聚宝盆”,构筑项目“新洼地”,提升发展“软实力”,在1996年、2006年分别成立了江北原邵阳经开区、宝庆工业集中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江北原邵阳经开区、宝庆工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集聚一批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发制品和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项目,获得过“民营经济改革试验区”、“湖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15项殊荣。但两个园区载体不大、经济要素分散,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短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争取大政策、打造大平台、落户大项目,邵阳市委、市政府瞄准打造千亿园区的发展目标,以邵阳经开区为载体,捆绑宝庆工业集中区申报国家级经开区。2016年11月,省政府同意两个园区整合成新的邵阳经济开发区。

  2016年,邵阳经开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0亿元,工业总产值278亿元。“邵阳经开区要高擎跨越发展的大旗,成为‘产业兴邵’的桥头堡和先行区。”邵阳市委书记龚文密的话语掷地有声,为新整合的邵阳经济开发区指明了发展方向。

  今年上半年,省商务厅在确定邵阳经开区等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园区目录中,在推荐意见上把邵阳排在第二位,但在具体的考核得分中,邵阳却排在第四位,优势殆尽。

  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事青说:“和其他兄弟园区比较起来,我们的短板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科技创新不足、行政效能不高三个方面。”

  邵阳经开区经过整合虽然壮大实体,但权限不够,效能不高,特别是园区征拆主体多元,工作推进乏力,成为邵阳经开区冲刺千亿园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最大“痛点”。

  站在新的历史拐点,邵阳经开区该如何走好第一步?摆在了邵阳市委、市政府决策者面前。

  敢动“奶酪”, 破解发展桎梏

  凡事破则立,从则平。为破解发展桎梏,邵阳市委、市政府决心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涉险滩、闯急流,积极谋划改革经开区的整体架框设计,将2017年定为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年”和“体制机制创新年”,撬动原有的“奶酪”体系。

  “经开区改革创新,是我们振兴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舞好这个龙头,各级各部门要全力支持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龚文密说。

  今年2月中旬,邵阳市委、市政府将“邵阳经开区改革与创新发展”课题确定为市政协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组建2个小组专题调研。

  调研组紧扣“产业兴邵”理念,历时4个月,采取实地查看、组织座谈、查阅资料、延伸调研等方式,对经开区的经济发展、现行管理体制机制、企业入驻、招商引资、投融资、人才引进、发展环境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明确发展目标、明确机构性质、理顺管理体制、提升行政效能、激发园区活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六点建议。

  邵阳市委、市政府充分认可和采纳了课题组的调研成果。6月21日,邵阳市委第19次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邵阳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千亿园区的实施意见》。并从改革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行政区划管理、改革编制人事工作、改革绩效薪酬办法、改革创新发展机制、加强党的领导等“五改一加强”方面着手,明确了经开区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工作要点,从顶层设计上为经开区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

  为将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成立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昌义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工作小组,下设人事调整、区域托管、简政放权、绩效考核等9个工作推进组。

  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9次调度会,对改革方案、行政托管、权限下放等重点工作进行研讨攻关,大刀阔斧,动真碰硬,一系列改革强力推进。

  又踏层峰望眼开。邵阳经开区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两轮驱动,激活内生动力

  牵一发而动全身。邵阳市委书记龚文密高度重视经开区的改革发展,多次亲临调研,一再强调:经开区要坚持改革创新,理顺园区体制,推进园政合一,配强园区班子,加强园区人才引进、培养,激活内生动力,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

  为此,邵阳市委、市政府将“理顺管理体制”和“激活运行机制”作为激发园区活力的两个“轮子”,双轮驱动,共同发力。

  在运行模式上,理顺管理体制,改革经开区行政区划管理。经开区托管双清区高崇山镇,火车站乡世纪新村、栗山村等1镇10村,组建成2个街道办事处。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全权负责托管辖区内征地、拆迁、矛盾纠纷化解等政务、社会事务工作,形成与事权相符、集约高效的运行机制。

  在体制上打破身份界限,经开区管理人员使用开发区专项编制,重新核定内设机构8个、所属事业单位5个、派驻机构6个,实行公务员管理,二级机构使用事业编制。全员竞聘上岗,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提升行政效能,形成干事创业、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

  同时,推行灵活的绩效薪酬体系。在既有工资、津补贴及奖金的基础上,增设同绩效挂钩的经开区专项绩效奖励。重点考核经开区技工贸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规模工业增加值、招商引资额和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项目个数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简政放权,提高运行效率。按照“园区事园区办结”的原则,通过采取直接下放、委托下放方式,结合授权窗口、见章换文机制,将232项市直部门的管理权限下放到经济开发区,增强经开区自主管理能力,形成了“小政府、大功能”的高效运行机制。

  经开区还采取“管委会+公司”模式,成立三家平台公司,整合域内标准化厂房、土地等经营性资产,依法依规注入平台公司,增强经开区开发管理能力和融资能力。

  机制一新天地阔。走进经开区一楼新成立的政务中心,窗明几净,办事窗口内,工作人员举止文雅,忙而有序。公安消防窗口的服务员张燕说:“简政放权后,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现在办理完5个消防行政许可证,最长的项目也仅需13个工作日。”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