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大人说的都对
发布时间:2016-09-27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蒋樟平

蒋樟平

  刘光才,号华轩,新宁县白马田人,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40年)九月初七日。病故于民国7年(1918年)2月22日,享年78岁。

  咸丰七年(1857年),刘光才进城卖猪,途中参赌,猪金输尽,从此出走投军。他随江忠义赴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等省追剿太平军,被保荐参将,赏戴花翎。

  光绪年间,他历任苏州城参将,江宾城守协副参将,九江镇、大同镇总兵,广西、贵州、上海淞江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宣统三年(1911年)秋,告老还乡。

  刘光才一生特别是在他发达后,经常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在坊间赢得了广泛赞誉。

  刘光才居官40余年,颇有家产,置田租8000担。他先后捐出巨额资财为乡里兴办公益事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捐田租1300担,园地60亩,购长湖村乐桥刘希陶新建公馆,创办“斗光书院”,又捐款在其家乡创办“青藜书塾”。新中国建立后,均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斗光书院”即今新宁三中;“青藜书塾”现为白马田中学。

  民国元年(1912年),他见乡邻常弃女婴,便放田租360担,在白马田兴办“济婴局”。规定凡生下女孩者,可向“济婴局”领稻谷3担、猪油3斤。姑娘出嫁,“济婴局”赠布一匹。同年,又捐田租300担,在万象山设立“养源义庄”,凡刘姓年满60岁无依靠者,由“养源义庄”月发稻谷3斗,死后安葬。他在县城建“残废救济院”,收养孤寡老人及残疾人。

  他捐款修筑了新宁梽木山至武冈洪屋场50余华里石板大路,在其家乡白马田周围,架设了观音桥、丝线桥、白马田桥和陪龙桥等4座桥梁,并修建桥亭。

  每逢灾荒,他还对贫苦人施行少量的平价粜粮,酌减田租,逢夏荒施粥,遇冬寒施衣。

  刘光才出身贫苦,早年以帮工、捕鱼为生,但热心于乡村公众事务,家乡父老邻居凡有红白喜事,他都乐意前去出力。

  刘光才年轻时不但喜欢给人帮忙,还喜欢快言快语。一次,一户村民家办婚宴喜事,刘光才主动上门相助,帮着这家到本村落的各户借桌椅板凳、碗筷等用具。忽然,他突发奇想,要是村里统一置办了碗筷等用具,红白喜事都可以使用,那就不用这么费事到各家各户去借去搬了。

  于是,刘光才找到族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族里统一办起这些用具,以后嫁女收媳,生日进伙,或者死人办酒席都可以用。”

  族长一听,觉得刘光才的后一句话很不吉利,当即铁青了脸,狠狠教训道:“你个傻后生不学好,万千好话不讲,只晓得讲傻话,你盼着村里死人吗?”

  后来,刘光才从军,因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将军。

  一天,刘光才衣锦还乡探望父母,正遇上村里死了人办丧席,他被请去坐上席。

  他虽没再去各家各户借桌椅板凳、碗筷等,可他是个热心人,帮着安排操心。到扎棺材时,大家到处找不到抬棺材的双杠。

  这时,他那快言快语的性子又来了,他找到族长建议:“族长,族里应该办一付双杠,这样地方死了人就可以派上用场呀。”

  族长即刻满脸堆笑地说:“是啊,大人说得对,大人说的都对!”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