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江忠源——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
发布时间:2016-09-2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晓波

周晓波

  1990年,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横空出世,开创了湘军研究和湘军文学的广阔天地和巨大市场。在这波湘军狂潮中,湘军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湘军文学,更是火爆异常,只要有关湘军的作品,十余年来,热销不衰。这在文学不断边缘化,文学市场不断萎缩的当今社会,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然而,湘军狂潮虽然澎湃激荡,却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湘军创始人江忠源及其先驱楚军,被遗忘了。虽然,有识者也偶有提起,但很快就被曾国藩及其领导下的湘军所掩盖,泛不起一丝涟漪。因而出现了“世人只知曾国藩,无人知道江忠源”的状况。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清末湘军集团实际上有三支。一支是曾国藩、胡林翼、彭玉麟统帅的湘军,一支是左宗棠、刘锦堂统帅的湖北楚军,一支是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领导的湖南楚军。在这三支湘军中,湖南楚军则是湘军这条澎湃大河的滥觞。楚军比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成军早6年。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10月,雷再浩在新宁聚众起义,12月败于地主团练江忠源的“楚勇”,被俘牺牲。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楚勇又残酷镇压了李沅发领导的农民起义。时至1853年(咸丰三年),曾国藩奉朝廷之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湘乡勇1080人为基础,吸收湖南各地团勇,组建湖南团练。所以,江忠源创建的楚军,无疑是湘军的先驱,江忠源是湘军无可争议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清末的湘军研究,曾发生一起轰动一时的公案。王闿运是清末著名经学家和文学家,耗费四年多心血写成了《湘军志》。王氏对自己的作品非常得意,将其与陈寿的《三国志》相提并论。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当他从成都携版返湘,准备付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湖南有关人士群起而攻之,其中尤其以曾国荃、郭嵩焘反对最激烈,因为该书埋没了湘军创始人江忠源的功绩。郭嵩焘将《湘军志》准备付梓的刻板全部销毁,曾国荃甚至对王闿运起了杀心,企图封杀《湘军志》。然而,四川已经有了翻刻本,《湘军志》还是四处流传开来。

  为正视听,郭振墉作《湘军志评议》,对《湘军志》不实之处,一一进行驳斥与补正。同时,为了与王闿运分庭抗礼,王定安创作了《湘军记》。虽然,《湘军记》的文笔不及《湘军志》,但对湘军的论述比较客观,特别是对湘军创始人江忠源的功绩作了公正的评价。“觥觥忠烈,侠剑儒巾;提挈子弟,始张楚军。楚军之兴,湘军之萌。”,“江作先声,曾继其武。”,“自广西寇发,海内骚动,新宁江忠烈公忠源,实倡义旅。”这些论述,充分肯定了江忠源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湘军之父的历史功绩。“六月,赛尚阿至桂林,增募潮勇,奏调江忠源赴大营。江忠源官秀水知县,遭父丧归。闻命,募乡勇五百以从,号‘楚军’。赛尚阿属之乌兰泰。湘人出境讨贼自此始。”这些论述,指出了五百楚勇前往广西作战,开了地方团练出省作战的先河,是湘军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即令嵩焘具疏,请饬湖南、湖北、四川各造长龙快蟹船二十艘,即令广东购大炮千尊,配给各船。即日驰奏,奉旨允行。水师之兴自此始。”此处的表述非常明确,江忠源不仅是湘军陆军的奠基人,同时也是湘军水师的开创者。“微忠源堵击,贼船三四日即抵省。言者谓蓑衣渡一战,为保全湖南首功云。”这里高度评价了全州蓑衣渡之战,是保全湖南首功。然而,《湘军记》并没有将蓑衣渡之战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完全阐述清楚。蓑衣渡之战,不仅仅“为保全湖南首功”,而且点燃了太平天国彻底灭亡的导火索。在政府军节节败退时,“楚勇”这支根本不起眼的民兵队伍,却取得了镇压太平军以来的第一场辉煌胜利,因而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打开了清政府的眼界,使他们找到了一条镇压太平军的新途径:团练可以克服现存体制的致命弱点,是镇压太平军的一大法宝。所以,蓑衣渡之战,为湘军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特别是击毙南王冯云山,使太平天国失去了最后一位较为能干和冷静的领袖,太平天国因而完全偏向了宗教狂热派,传播一种对多数国民而言显得陌生而不合口味的宗教,最终导致灭亡。

  江忠源庐州被围,曾国藩不但拒绝了江忠源的求救,还顶住了咸丰多次圣谕的压力,拒绝出兵,以致庐州城破江忠源死难。史学家们对曾国藩见死不救不但没有微词,还对曾国藩不顾朋友私情,顶住皇帝和朝廷的压力拒绝出兵赞不绝口,认为曾国藩具有远见卓识,识大体顾大局,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他最终得以剿灭太平军。然而,曾国藩不救江忠源却另有隐衷。身为湖南团练大臣的曾国藩,因为没有参加过同太平军的战斗,自然不会想到,也不可能想到,要剿灭太平军,必须组建一支万人以上的、训练有素的强大武装。所以,曾国藩当初所能做的,就是在长沙挂起“湖南审案局”的招牌,利用团练重典整治乱民,维护地方治安。曾国藩没有想到的事,江忠源却想到了。他在同太平军的殊死搏斗中,深刻认识到:要剿灭强大的太平军,不可能依靠腐朽无能的八旗、绿营兵,也不可能依靠松散的地方团练,必须组建一支训练有素、敢打硬仗的强大武装。而这支武装,必须在万人以上,才有可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对嚣张的太平军构成威慑。于是,江忠源上书朝廷,请求组建这样一支武装,朝廷批准了江忠源的奏请。因为江忠源当时正在南昌守城,没有时间操劳这事,在得到朝廷的同意后,就将其委托给在湖南办团练的曾国藩,请曾国藩代招代训六千勇丁。这样,曾国藩有了扩军的政策支持,很快招募了六千勇丁。不久,江忠源又认识到,光有陆军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师,同陆军配合作战,肃清江面,最后才能实现彻底剿灭太平军的目的。他写信给曾国藩,请他打造战舰,组建水师。可是,并没有引起曾国藩的重视,曾国藩以没有经费为由搪塞。江忠源被曾国藩泼了一瓢冷水,但他没有放弃,又上书朝廷,请求组建水师。江忠源的这一请求又得到了咸丰的批准。咸丰下旨,饬令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造船、购炮,然后交给江忠源统带,用以剿灭太平军。可见咸丰对江忠源是多么的信任和倚重。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鼎力支持下,曾国藩这才着手制造船舶、购买大炮、招募水勇、组建水师。曾国藩的湘军因此迅速得到扩张,发展成既有陆军又有水师的强大武装。可是,这个时候的湘军,其实际统帅还不是曾国藩,却是江忠源。根据咸丰的计划,曾国藩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给江忠源提供训练有素的合格兵员而已。庐州危机,曾国藩屡次拒绝江忠源的求救,又屡次抗旨不发一兵一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将湘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以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结果,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如愿以偿,庐州破城,江忠源死难,他就顺理成章成了湘军的最高统帅。

  江忠源少年时代,道德堕落,是一个“问题少年”。欧阳兆熊《小窗春呓》记载:“江忠烈少时游于博,屡负,至褫衣质钱为博资,间亦为狭斜游,一时礼法之士皆远之。”后来他到京城参加春闱,名落孙山,于是精神颓废,流落烟花柳巷、勾栏瓦肆,成为“问题青年”,京城士子,都不屑与之交往。江忠源虽然一身的缺点,名声很臭,但他无论说话做事,都是光明磊落,率性而为,不事虚饰,即入勾栏瓦肆,也不藏着掖着,而是坦坦荡荡。所以他身上的缺点、过失,犹如青天白日,无人不知。有次,江忠源去拜见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被曾国藩拒之门外。曾国藩对门房说:“这个人吃喝嫖赌无所不好,我怎么能和这种人交往?你随便用句话打发他走。”门房为了使江忠源死心,不要再来找麻烦,就将曾国藩骂江忠源“吃喝嫖赌无所不好”的话,赤裸裸地对江忠源说了。门房本来以为江忠源会羞惭离去,谁知,江忠源反而十分光火,大发雷霆说:“事诚有之,虽然,天下岂有拒人改过的曾国藩?”

  “浪子回头金不换。”江忠源真的改过了,而且是脱胎换骨。陕西学子邹兴如,病倒在客栈,咳嗽咯血。江忠源把被子搬到他的房间,和他同住,为他寻医问药。邹兴如病故,江忠源买来棺木,收敛邹兴如,嘱咐他的族人将遗体送归陕西。湘乡学子邓鹤龄,因病咯血,奄奄一息。江忠源护送邓鹤龄南归,病人在路途中去世,江忠源为他买棺木收敛,将灵柩送回湘乡。江忠源再度进京时,同年生曾如鑨在京师故世,江忠源又将曾如鑨的遗体送回他的故里武冈。江忠源典当衣物,徒步当车,千里迢迢将朋友的灵柩送回家乡,并因此误了考期。如此的古道热肠,也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曾国藩就称赞江忠源:“必诚必信”、“真侠士也。”

  江忠源从不失信于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咸丰元年,江忠源正在丁父忧,收到钦差大臣赛尚阿的信,征调他赴军营效力。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回信答应了赛尚阿。不久,又收到了曾国藩的信。曾国藩担心江忠源因上谕难违,被迫从戎,有损孝道,嘱咐其不可轻出。这使江忠源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江忠源以曾国藩为自己的道德楷模,所以对曾国藩非常尊敬,称之为“涤师”。曾国藩写信嘱咐其不可轻出,是爱人以德之意,江忠源何尝不明白?然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自己已经答应了赛尚阿,如果不去,就是无信。信是君子的立身之本,江忠源最终决定还是前往军营,不过,他向赛尚阿提出三个请求:不领职,不带兵,不穿吉服,如果答应,才敢接受使命。

  江忠源留下的文字,全部收集在《江忠烈公遗集》中。咸丰九年,石达开大军进犯新宁,江忠源杨溪老家被太平军烧毁,江忠源留在家中的文稿都付之一炬。经其友人冯树堂、郭嵩焘四处收集,得古今体诗八十五首,于咸丰五年秋刊行。后来,又收集到一些书信、奏稿等,于同治三年再次刊行。江忠源的遗著虽然很少,读来却使人“不知涕泗之何从”。“哀此贫氓力耕种,年丰仅足偿什一。今年不复望有年,坐令沟壑填白骨。但见富人百无忧,谁怜贫者为饥出。贫人一旦为饥驱,富人岂得安其室”;“辛年秋汛祥符决,下流涸出成平坡。上流横行占村落,人与飞鸟争巢窠”。这些诗作,于朴实自然中蕴藏着火山岩浆般的热烈与激愤,忧国忧民之意态,苍凉悲壮之风格,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也不过如此!左宗植对江忠源的诗作有这样的评价:“平昔所为诗不多,而怀军国之忧,急朋友之难,造次倾吐,真气喷溢,勃勃不自休,一时才学士,多自以不及,盖其所言者,皆其所行为,不能为其人,实不能为其诗也。”新化邓瑶则对江忠源的文章发出这样的感叹:“乃叹古今之人,必有真血性然后有真事业,即然后有真文章也。”

  《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有人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这似乎也太绝对,因为,江忠源就是一个真正做到了“三不朽”的人。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