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艾青在新宁的一段故事
发布时间:2016-09-26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杨文国

杨文国

  1939年9月,艾青应衡山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彭一湖之邀,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推荐来到了新宁。

  衡山乡村师范学校(现武冈师范前身)于1936年创办于衡山县。它是由“中华平民教育会”、“乡村教育派”一些热心平民教育的知名人士主办的。学校效法陶行知“晓庄师范”的办学方针,是一所比较进步和开明的学校。1938年11月,为躲避战乱,迁新宁县金石镇刘氏家庙。1941年2月迁武冈,更名为湖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当时,邹鸿桑、蒋石川、胡春荃、阳太阳、温涛、陈桌猷等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均在这里任过教。

  艾青担任的是最高年级的两班国文教学。

  新宁山清水秀,离县城不远的崀山,更是独具风韵,峭拔的山峦,林立的山岩,葱茏的树木,鲜艳的野花,另有一番景观。同时这里与附近的武冈等县城又是战争的后方,运送战士与辎重的兵车、退下来的士兵与伤员、死难战士的遗体与坟墓,都给诗人以生动而具体的感受。山川草木不但赋予了诗人丰富的创作灵感,也为他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这一段时光成了诗人创作生涯中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

  当诗人走下崎岖的越城岭山岭,来到新宁县城金石镇郊野时,眼前呈现的是深秋的景象;收割后的禾田,碧绿的菜地,挽着裤腿在山边捉黄叶蟆的孩子。艾青即兴写下了来新宁后的第一篇诗《秋》,描绘收割后的田畴风光。诗中写道:

  翻耕过的田亩的泥黑

  与遗落的谷粒所长出的新苗的绿色

  缀成广大、阴暗、多变的平面

  两匹鬃毛已淋湿的褐色的马

  慢慢地走向地平线

  探索着田野的最后的绿色……

  1939年10月,艾青目睹了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兵的呻吟和死难者的坟茔,心情极度悲衰地作散文《埋》。

  那时,艾青的家安置在靠近夫夷江边的山脊尽头的一个土砖结构小院里。屋檐下经常挂满黄黄的烟叶和红红的辣椒。门两旁堆放着硕大的南瓜。艾青住在正房的西屋。一间6平方米的破屋子里,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摇摇欲坠的小书桌。晚上,艾青在这里点燃油灯,备课、批改作业。另外一张骨牌凳子,放上他的一口皮箱,生活非常清苦。

  青石板砌成的城墙围着“围城三里七,穿城三里一”的新宁县城。夫夷江如一条银白色的飘带,从幽幽如梦的崀山方向潺潺流来,又滔滔北去。江水清凉甜美,江面豁然开阔,渡口就设在靠近城边的江岸上,一座浮桥,“两条粗粗的铁链/连住了无数的船/船上铺了一层木板/从江的这一边到江的那一边”。

  艾青在教学上思想比较解放和开明。布置学生作文,强调有感而发,只要不是抄袭,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艾青经常对学生们讲:“我讲的你们爱听就听,不爱听的可以离开,不必坐在这儿受罪!”但是,他讲课总是旁征博引,生动有趣,常常获得满堂会心的笑声。

  艾青授课时拒绝使用官方审定的国文教材,全部采用他自己编写的“活页”文选。把世界著名作家、名著介绍给学生,宣传革命文学,撒播革命种子。他培养的学生,后来有的成为作家、诗人和画家,有的奔向延安,投身革命。

  课堂之外,艾青还辅导学生进行文艺创作,尤其是写诗。一些热爱诗歌创作的青年把艾青看成是良师益友,朝夕相处,随时随地讨教,大有长进。

  他经常沿着夫夷江写生。他的水彩画,色彩鲜艳、柔和、真实感强,又富有时代感,同学们十分欣赏,后来才知道他留学法国是学西画的。

  新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新宁”之称。加之波光云影,雁阵掠空,野趣横生,生态山容,似乎比桂林更赋灵气。诗人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或漫步山野,或泛舟江上,触景生情,奏出一曲曲山与水的动人乐章。

  1939年冬,艾青在新宁创作完成了《水牛》、《水车》、《浮桥》等诗及诗歌理论专著《诗论》。

  《水牛》描绘了湘南劳作在田野上的水牛形象。它“满身沾结着/池沼地带的泥泞/巨大的眼睛含着阴郁/望着田野的广阔与荒凉”永远无声地“背着弯曲的苦轭/吐出白气/迈着疲困的脚步/耕犁冻结的大地”。

  《水车》以新宁崀山一带的灌溉工具水车为主要意象,讴歌了水车那种“在深渊之侧/在狂涛之上”“水不止息/你不止息”的“旋转着”的奋斗精神。

  《诗论》则是我国自“五四”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新诗的专著。全书共收集5篇文章,《诗的散文美》、《诗与时代》、《诗与宣传》系在桂林所作,而作为该书核心的《诗论》、《诗人论》则是在新宁写成的。《诗论》出版了多次,且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内外。可以这么说,《诗论》不但构成了艾青诗歌美学的坚实基础,也成为我国新诗艺术领域不可多得的杰出论著。

  1940年1月,艾青来到县城郊外的田野,举眼望去,云雾笼罩着的松林,灰黄的山路和黑黝的田畴,山坡上零乱的墓堆和歪斜的石碑……这荒凉冷寂的景象,触发了诗人的义愤,于是一首描述农民苦难、鞭笞黑暗社会的诗《旷野》便问世了:

  人们在那些小屋里

  过的是怎样惨淡的日子啊……

  生活的阴影覆盖着他们……

  那里好像永远没有白日似的

  他们和家畜呼吸在一起

  ——他们的床榻也像畜棚啊;

  而那些破烂的被絮

  就像一堆泥土一样的

  灰暗而又坚硬啊……

  而寒冷与饥饿

  愚蠢与迷信啊

  就在那些小屋里

  强硬着盘据着……

  1940年2月,艾青又先后创作了《沙》、《独木桥》、《岩壁》、《深潭》、《水鸟》、《船夫和船》、《无题》等诗作。

  “三月三,看崀山。”春天的崀山,百花盛开,万木葱茏,竹吻江水,万杆垂钓,分外妖娆。春天,这是诗人创作的旺盛季节。当月,诗人先后写就《春天的池沼》、《灌木林》、《玛也珂夫斯基》等诗。

  登上佛教圣地玉泉山,只见石崖壁立,翠竹苍松,鸟鸣泉响,掩映如画。诗人情不自禁地咏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甲桂林”的句子。

  在新宁的日子,艾青虽然是“蛰居”在湘南小城,但他仍然系念着民族的抗日战争,系念着祖国的前途。1940年4月,他写下了一系列与现实斗争直接相关的诗作。

  《仇恨的歌——为汪精卫组织伪政府而作》、《通缉令——街头诗试作》愤怒地申讨汪精卫的卖国罪行。《时候到了——给日本的兄弟们》,展示了日本侵略战争带给中、日两国人民的沉重苦难。

  在山城新宁,诗人艾青一面无情地揭露黑暗,一面更强烈地渴求着光明,先后写出《没有弥撒》、《太阳》、《月光》、《黎明的通知》、《火把》等诗,不断地发出憧憬与期盼的咏唱。

  《黎明的通知》热情奔放,气势磅礴,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振奋与喜悦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佳作后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叙事长诗《火把》,以浓墨重影彩描绘了群众集会和火炬游行的浩大声势,不但充分表现了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的伟力,也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创造上的新的追求和大胆尝试。

  不久,艾青收到重庆育才学校校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邀请函,聘请他到重庆任教。

  5月4日上午,全校开大会纪念“五四”运动。为了不惊忧众人,也为免去许多送行的麻烦,艾青在师生们开会时离开了他依恋的山城。

  艾青留下了那个皮箱,里面盛满了这段时间的诗稿,可惜在战乱时流失了。这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疾驰岁月似流星。艾青离别新宁47年后的1986年11月27日,新宁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林力勤一行5人携带崀山风光片去北京看望艾青,受到艾青热情接待。艾青对新宁记忆犹新,并关切地询问新宁旅游开发情况。艾青在观看风光片《奇胜八角寨》、《山情水意出画图》后,对新宁崀山风光依然赞不绝口。当艾青的独生子问:“这个巨石这么像将军,是不是人工造的”时,艾青连忙手拍桌子,激动地说:“这是天生的、天生的,拔地而起的将军石。”并欣然命笔将过去写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甲桂林”改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

  1992年3月,艾青在北京东城丰收胡同21号家里为新宁县崀山风景名胜区题字:“崀山天然公园”。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