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崀山境内主要剧(曲)
发布时间:2016-09-23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

  祁剧 境内的祁剧由江西弋阳戏演变而成,弹腔为主,高、弹、昆兼有。新中国建立前,大多伴随民间迷信和喜庆活动在城乡有偿演出。县内从艺者较多,成名者不少。清咸丰年间,腊元蒋宝珍、蒋宝奇兄弟,名噪一时。宣统三年(1911),水庙三塘村开办祁剧“华”字科班,本家、教师、艺徒均系县人。出科后,生角郑文华、小生胡翠华、正旦张清华享有盛名。民国3年(1914)飞仙桥鹞子岭举办祁剧“镇”字科班,本家,教师、艺徒亦均县人,出科后大多成名,邹镇喜被称为祁剧界生角“五虎大将”之一。

  花鼓戏 花鼓戏源于对子调。新中国建立前,境内麻林、石门、清江等地有调班子,仅在亲邻喜庆日子演唱,平日鲜见外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偶尔组织业余花鼓剧团,吸取其他剧种节目,丰富上演形式和内容,县境无专业团体。

  傩戏 傩戏从古祭祀歌舞活动发展而来。城乡各地保留傩文化和傩祭祀习俗,以巫师为演员,有台本《桃源洞》、《大审肖吐子》等,无唱腔。演出分内坛和外坛,前者戴木制各种脸谱面具,以消灾免祸、驱鬼镇邪为主要内容;后者不戴面具,化妆粉扮,以娱乐为主旨,剧目大多反映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民族习俗,并杂有宗教迷信色彩。新中国建立后失传。

  木偶戏 木偶戏以杖头作手臂,木雕头像,名杖头木偶。木偶高尺许,根据剧情着衣甲头盔。竹架搭成舞台,横宽各丈余,高约八尺,周幔以布。表演者手操木偶,作唱做表演。节目、唱腔、乐器与祁剧同。农闲季节赴各地有偿演出。漫塘、高桥、万塘、黄龙羊坪、马头桥金兰村等地均有此类剧团,每队10余人。

  小调 民间小型演唱,化妆简单,不拘场地演出,通常由青年男女表演。二胡、笛子、月琴等乐器伴奏,曲调轻快跳跃。1982年县收集《小放牛》、《三杯酒》等小调,1983年编入《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邵阳分卷》。《三杯酒》还作为民舞资料录像入库。

  丝弦 清同治年间,县在外地为官者带回不少艺人,丝弦始传入境内。丝弦由1人或几人坐唱,用琵琶、扬琴、三弦、板胡、洞箫等乐器伴奏,后又加入云锣、小锣、小钞等打击乐器。唱奏特点柔和曼雅,委婉动听。代表作有《独对孤灯》、《喜报三元》、《西宫词》、《龙门激浪》等,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衰落。

  说唱 有打渔鼓、讲“圣谕”等。新宁的渔鼓,由宝庆传入,新中国成立前,较为盛行,说唱内容以通俗民间故事为主,如《西厢记》、《薛刚反唐》、《孟丽君》、《彭玉林私访广东》等连台本,形式有单唱、二人唱、多人唱等,长盛不衰,一直活跃城镇乡村间。讲“圣谕”时叠桌设坛,供“圣谕”牌,焚香点烛,以宣扬忠孝仁义、因果报应、劝人为善为内容,如《法戒录》、《妯娌和》、《劝世文》、《二十四孝》等。主要者说唱兼用。建国前流行较广,40年代后,逐渐衰落,现绝迹。

  板凳戏 板凳戏在县内长久不衰。农闲时节,延师授教。每逢邻里乡亲喜庆日子或新春,登门唱戏,以示祝贺,不计报酬,主要设席酬劳。演唱者不化妆,纯系坐唱,唱腔、音乐与祁剧同。高桥、安山、堡口、黄龙、窑市、马头桥等地较为流行。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