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新宁民间的童谣
发布时间:2016-09-23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

  童谣,是儿时的歌,童年的诗。我们每个人都是吃着母乳,听着、唱着童谣长大的。因而有“童谣是有韵的母乳”的说法。这足以说明童谣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先听一首原生态的摇篮曲:

  哦——哦,哦——哦,满崽要高高了(高高:新宁土话,即睡觉),哦——哦……

  幼儿要睡了,斜躺在母亲的怀抱,母亲一手抱着,一手轻而有节奏地拍打着,在来回走动中,轻声浅唱,让宝贝进入梦乡: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对我笑,

  夸我宽心宝。

  给我糖一包,

  吃了好睡觉。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夸我好宝宝,

  给我果一包。

  吃了好睡觉……

  这是一首远去了的童谣,也是母亲的催眠曲。跟前面那首无题催眠曲同属童谣中的“母歌”。

  找一只箩筐放满捆扎好的稻草,中间设计出一个座位来,再放进一些破旧的衣服,就成了温暖而舒适的摇篮。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还有这种摇篮,崀山乡亲们称之为“箩窝”。婴儿在箩窝里随母亲哼着、摇着渐渐入睡。

  前面这首童谣的结尾是: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桥下有群鹅,

  鹅 鹅 鹅,

  宝宝睡觉了。

  崀山人有个习俗,宝宝满月的时候要“移窝”。所谓“移窝”,就是到另一个地方住几天,让宝宝感受新环境。当然,大多是去娘家。老人传说,这样以后宝宝会比较乖巧。

  移窝时,一头是有宝宝坐着的“箩窝”,另一头是宝宝的一些衣服和日用品之类的东西。倘若女子是未婚先孕,婆婆就会偷偷地在担子里放进一坨米饭,谓之宝宝为“冷饭崽”。告知亲家对女儿要多加教育,守妇道。

  童谣有十几种特殊的传统形式,除前面的摇篮曲之外、还有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还有顺口溜、打油诗、儿歌、民谣……

  童谣和游戏,是同胞兄弟。游戏是儿童成长和开发智力最好的方式。如下面的游戏童谣:

  秧筛筛,米筛筛,

  打喳翻身又转来……

  这是一到三岁的幼童与大人一起玩耍时合唱的童谣游戏歌。大人的两只手拉着幼童的两只小手,面对面。一左一右进行摆动,然后让小儿原地转一圈,紧接着又反转回原地。反复运动,一边运动,一边教唱。麻筛筛,米筛筛,做筛米状;打个翻身又转来,是转圈动作。在如此过程中,小孩子常常会逗得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成长。又如:

  同者同者飞,

  一飞飞到菜园里,

  捡喳个个蛋,

  拿朅宝宝巴早饭。

  这首儿歌是一两岁的小孩子与大人一起学唱的。学唱时,面对面,大人的双手轻轻地把着小孩子的双手,让孩子握住拳头,伸出左右各一食指,每唱一句,左右两食指相碰两次,唱到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时,两手伸出做飞行状。

  多么熟悉的旋律,多么浓浓的乡音,还带着古老的方言。

  新宁的黄金麻林瑶族乡还流行“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老鹰总是始作俑者,母鸡见机回答:

  老鹰做磨刀状:磨、磨,磨刀。

  母鸡:磨刀干什么?

  老鹰做杀鸡状:杀你的小鸡呀!

  母鸡:为什么杀我的小鸡呢?

  老鹰:你的小鸡吃了我家的米,啄了我园里的菜!

  母鸡:后天杀行么?

  老鹰:不行!

  母鸡:明天行么?

  老鹰:不行!

  母鸡: 现在行不行?

  老鹰:行!

  母鸡: 先杀头,还是先杀尾?

  老鹰凶狠地说:头尾一齐杀!

  老鹰开始左扑右攻,向鸡妈妈后面的小鸡发起进攻;鸡妈妈伸开双臂左拦右挡,喊着:“老鹰从那边过来啦!”“老鹰又从这边过来啦!”小鸡们随着鸡妈妈的晃动,左躲右闪,喊着:“老鹰,老鹰,别抓我,吃你家的米不是我,啄你家的菜不是我。”老鹰不抓鸡妈妈,只能突破鸡妈妈的防线,抓最后面的小鸡。快要抓住最后面的小鸡时,小鸡立即蹲下,双手捂住耳朵,这样老鹰得站在鸡妈妈的前面,重新开始。而老鹰一旦抓住了最后面的小鸡,就算是老鹰为赢,被抓的小鸡在下一轮游戏中做老鹰。

  封摸子,打摸子,送到茅茨背后呷稀(音读xià)屎。

  先选定一人,用小手帕将其双眼蒙住,成为摸子,其余的人都是被摸者。封摸子的人唱:

  “封摸子,打摸子,送到茅茨背后呷稀(音读xià)屎。”唱完之后,游戏就开始了。被摸的人走近摸子,拍一下摸子,迅速走开,也可以采用下蹲,弯腰等动作躲避摸找,或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唱:

  摸子,摸子,你这边摸,

  这边有你睡的窝;

  摸子,摸子,你那边摸,

  那边有你的小老婆。

  摸子凭借声音判断其他人所在的位置,用双手摸找。一旦有人被摸子抓住,就要与其互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手是幼儿最先产生认知的身体部位,母亲也常以此为教具,教幼儿识数。如五指数字歌谣:

  大指拇哥,二指拇弟,中指三娘,四伙计,满巴杂种不争气。

  这种看似简单的训练,有助于幼儿两手动作的协调,以及动作与视觉的配合。毫不夸张地说,美人的“两眼如刀”,英雄的“目光如炬”,侠客的“手眼相随”,都可以追溯到这最初的演习呢。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童谣。如:

  在黄昏的早晨,一位年轻的老人,挑着沉重的空担……

  早睡再起,贼来偷米,瞎子看见,跛子旁起(追赶)……

  它的特点是正话反说,内容机智,联想丰富。

  童谣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等。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童谣。问答歌的特点就在问答。既然要回答问题,总得动点脑筋,所以问答歌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如:

  什么叫?笛子叫。笛子为什么叫?笛子有眼洞。秧筛米筛那么多眼洞,为什么不叫?秧筛米筛有边边。锣有边边为什么叫……

  谜语歌采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叙述现象或事物的特征。如:

  白就白如雪,硬就硬如铁,一天三个澡,晚上在楼上歇。

  这首童谣的谜底是碗。

  一箩穷,二箩富,三箩四箩开当铺,五箩六箩担柴卖,七箩八箩贩狗崽,九箩一筲箕,骑马上阶基。

  这是民间流传的根据十个手指的指纹来判断人的命运的谣谚。箩,指纹呈螺旋形;筲箕,指纹无螺旋,一端有口子;阶基,堂前的台阶,骑马上阶基,喻指富贵已极。十个指头中,有一箩、五箩、六箩、七箩、八箩的,是穷命;有二箩、三箩、四箩是富命,而有九个箩一个筲箕的,则是极富贵的命。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星皇,过路君子念一念,一高(觉)睏到代(大)天光。

  这首民谣儿歌还常常能见到,主要是刚出生的小孩子夜晚啼哭,长辈们便用红纸上写上这首民谣,于夜深人静时张贴在十字路口或者过往行人多的地方,让“过路君子念一念”使小儿“一高睏到代天光”。可怜天下父母心。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