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落地的文化载体名称(一)
发布时间:2016-09-2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一、修建一批名人纪念性建筑

  1.昭忠祠是祭祀楚军英灵的地方,供奉从杨再兴到徐君虎,诸位新宁先贤的灵位。参考祭拜黄帝、炎帝陵仪式,定期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楚军(包括湘军)后裔前来烧香祭祖。

  2.楚勇纪念馆位于昭忠祠一侧,馆中陈列楚军相关的文献、史料、遗物等,供游客凭吊。在纪念大厅,用蜡像再现楚军的风流人物以及重要的战争场景,组成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链。有习武场(教场坪),再现楚军誓师出征的壮观场景。出售有关楚军和湘军的文化产品,如将军剑之类的武器,楚军和湘军故事光碟,图书以及纪念品。

  3.楚勇雕塑群像

  塑造楚勇翘楚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等群体人物塑像。塑像要求采用具象写实的手法,完整立体的展现一代英雄人物的风姿,全身青铜雕塑放置在历史文化广场上,供民众和游客瞻仰。

  4.新宁名人广场

  以新宁名人为文化背景,建设一个新宁名人广场。将新宁主要名人分门别类展示其中。广场上,既有名人雕塑、事迹简介,也有他们的一些文化背景元素。让人们在广场休闲散步中了解新宁,了解名人。

  5.以新宁名人命名一批主要街道和建筑设施

  在新宁城区新修的一些主干道和公共设施中,以新宁名人的姓名来冠名,让子孙后代或者外来游客了解新宁名人,也即了解新宁。

  6.打造刘敦桢广场

  刘敦桢是一代建筑大师,也是新宁目前唯一一个中科院院士,与梁思成齐名,建筑学界有“南刘北梁”之称。新宁打造刘敦桢广场,可以做足这篇文章。可以复制刘敦桢故居,建造刘敦桢纪念馆,陈设刘敦桢的一些研究成果、实物。还可以建一处湘西南建筑博物馆,此馆本身为精美的湘西南传统建筑,馆内介绍有关建筑的特点和知识。还可以建设一些廊桥、古塔等既有新宁特色又很受刘敦桢关注推介的建筑。

  7.御史街

  主要生产销售地方特产,逐渐发展成为湘西南最大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御史街为明朝两广总督李敏所建。他出任两广总督又动员家人和李姓族人集体迁居新城。还出资创办绣衣坊,以纳妇女专事纺纱、绣花、制衣。邑人交口称赞,将绣衣坊和李家宅院所在街道,分别取名为“锦绣街”和“御史街”,并建“都宪坊”、“锦绣坊”以资纪念。

  8.都宪坊

  矗立于御史街头,为御史街标志性建筑。都宪坊最上方是“圣旨”二字,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三等。以前建造牌坊必须得到皇帝恩准才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牌坊一般分为三等。一等牌坊是“御赐”,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国库出钱建造;二等牌坊是“恩荣”,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相当于现在只给政策不给钱;三等牌坊是“圣旨”,是家族出了人物,向皇帝申请,皇帝恩准后由自己或家族出钱为其建造。圣旨下方是“都宪坊”。“坊”,指牌坊,起楼的称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以标榜功德,宣扬礼教,多用木、砖、石等材料建筑。南方多雨,多用石料。

  “都宪”是指古代三大宪(抚、藩、臬)之总督、巡抚,省级最高行政长官。

  9.锦绣坊

  这条街每一处古建筑都是湘绣、瑶绣、苗绣等生产作坊,挂上“锦绣坊”之类的招牌,绣女穿古代民族服饰,当街制绣,边绣边唱山歌或民间小曲,吸引游客。

  10.将军路

  为楚军将帅府邸组成,为高档别墅度假区。分布有“藏书楼”、“艺苑”(艺术交流及艺术品展示经营区)、“茶楼”(品茶、下棋、玩牌、斗鸡、说书、斗蟋蟀、唱小曲)、“武林”(武术表演、杂技表演)、“山歌”(教唱山歌、野外山歌对唱)。

  11.艾青书院

  命名为艾青书院,其用途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基地来打造;二是作为画家创作、美术作品交易的基地。

  12.老表馆

  中国南部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移都与新宁息息相关,一是明初的“江西填湖南”;二是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因而新宁县的祖先大多从江西过来,又有很多新宁人迁往四川,因而江西与湖南人互相称为老表,湖南与四川也互相称为老表,江西与四川人则称“半个老表”。建一个老表馆,展示“江西填湖南”、“湖广填四川”的各种史料、家谱和人口迁移变化的线索,为江西、湖南、四川提供寻根线索,为其寻根牵线搭桥,既满足了人们的寻根心理,又可吸引游客。

  二、修复地方名人故居及军事设施

  1.江家大院

  晚清湘军创始人江忠源的庄院。原址位于白沙镇杨溪村,现已被毁。

  2.余庆堂

  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云贵总督刘长佑的庄园,原址已被新宁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武装部占用,现可模仿旧时余庆堂形式和风格,建一处江南园林式宾馆。

  3.光厚堂

  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庄园,新中国成立后被新宁一中占用。完全恢复光厚堂的模样,使其成为湘西南传统私邸花园的建筑代表,同时又可作为楚勇纪念馆使用。

  4.青藜书塾

  青藜书塾是湘军将领刘光才为其家乡白马田兴建的启蒙用的私塾。

  刘光才,号华轩,白马田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 九月初七。出身贫苦,以帮工、捕鱼为生。

  咸丰七年(1857),刘光才进城卖猪,途中参赌,猪金输尽,出走投军。后随江忠义赴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等省追剿太平军,保荐参将,赏戴花翎。光绪年间,历任苏州城参将,江宁城守协副参将,九江镇、大同镇总兵,广西、贵州、上海淞江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宣统三年(1911)秋,告老还乡。回乡后,刘光才先后捐资为乡里举办众多公益事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捐田租1300余担,园地60亩,购长湖村乐垫桥刘希陶新建公馆,创办“斗光书院”,又捐款在其家乡万象山创办“青藜书塾”。 民国元年(1912),刘光才见乡邻常弃女婴,便放田租360担,在白马田兴办“济婴局”。生下女孩者,可 向“济婴局”领稻谷一担、猪油3斤。姑娘出嫁,“济婴局”赠布一匹。同年,又捐田租300担,在万象山设立“养源义庄”,凡刘姓年满60岁无依靠者,由“养源义庄”月发稻谷3斗,死后安葬。并在县城建“残废救济院”,收养孤寡老人及残废人。 刘还捐款修筑了新宁梽木山至武冈洪屋场50余华里石板大路,在其家乡白马田周围,架设好观音桥、丝线桥、白马田桥和陪龙桥等4座桥梁,并修建桥亭。每逢灾荒,刘还对贫苦人施行少量的平价案粮,酌减田租,逢夏荒施粥,遇冬寒施衣——名称为青藜书塾,真正的使用用途可定位为书店。

  5、演武场 明正统四年(1440),县在东门外二里许的教场坪辟建演武场,广百丈,用于官兵军事操演。天启二年(1622),建演武厅3间,坊1座。

  6、碉堡 明万历八年(1580),县盆溪樟木山首建碉堡1座、军营房10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在县城北摩诃岭、南门沙洲、白公渡筑碉堡6座。民间20年(1931),在县城东修碉楼1座。民国22-23年,在县城北犁头湾、城东白公渡、教场坪、城南沙洲、葛家坪和郊外崀山、赤竹铺、清江桥、回龙寺、杨田等各交通要隘处筑碉堡34座,驻兵防守。

  7、炮台 清同治元年(1862),为防御农民起义军攻城,建炮台于县城摩诃岭,置大炮1门,炮身重600公斤,长4尺1寸5分,口径1寸7分,可装弹丸120发。民国21年(1932),在城北增建狮蹲炮台1座。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