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著名诗人艾青与崀山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09-23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

  公元一九九六年五月五日凌晨,杏花春雨,当代诗坛泰斗,与时代同悲欢、与人民共苦乐的艾青,和着中国新诗的节拍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旅程,殒落了,告别了他诗情似火的人生。

  消息传来,巍巍金岭含泪,滔滔夷水默哀。崀山风景名胜区内崀山天然公园门口,艾青的亲笔题词“桂林山水甲天下,新宁山水赛桂林”虽然依旧赫然在目,只是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题词楼”。睹物思人,人们不能不思念这位诗坛泰斗与新宁县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一份难解难分的“情缘”。

  那是1939年9月,因个人生活的重大转折,艾青离开了第一个妻子张竹如,不想再留在桂林的《广西日报》任职。恰好此时衡山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彭一湖来桂林邀请艾青去任教,并告诉他说:“学生们都希望你去讲课。”后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推荐来到了新宁。

  衡山乡村师范学校(现武冈师范前身)于1936年创办于衡山县。它是由“中华平民教育会”、“乡村教育派”一些热心平民教育的知名人士主办的,学校效法陶行知“晓庄师范”的办学方针,是一所比较进步和开明的学校。中华民国27年(1938)11月,为躲避战乱,迁新宁县金石镇刘氏家庙(今县电影公司)。民国30年(1941)2月迁武冈,更名为湖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当时,邹鸿桑、蒋介石、胡春荃、阳太阳、温涛、陈卓猷等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均在这里任过教。

  艾青担任的是最高年级的两班国文教学。

  新宁山青水秀,离县城不远的崀山,更是独具天韵,到处是峭拔的山峦,林立的石岩,葱茏的树木,鲜妍的野花,大自然的景观别有一番风姿异彩。同时这里与附近的武冈等县城又是战争的后方,运送战士与辎重的兵车、退下来的士兵与伤员,死难战士的遗体与坟墓,都给诗人以生动而具体的感受。山川草木不但赋予了诗人丰富的创作灵感,也为他提供了大量创作机缘。在新宁生活与工作的二百多个日日夜夜,艾青不但完成了诗人诗歌美学杰作《诗论》的写作,完成了长篇史诗《火把》的创作,而且写出了大批描写湖南南部山野的诗歌和与战争有关的文字,成了诗人创作生涯中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

  当诗人走下崎岖的越城岭山岭,偕W·I来到新宁县城金石镇郊野时,眼前呈现的是深秋的景象:收割后的禾田,碧绿的菜地,挽着裤腿在山边捉黄叶蟆的孩子,艾青即兴写下了来新宁的第一篇诗作《秋》,描绘收割后的田畴风光:

  翻耕过的田亩的泥黑

  与遗落的谷粒所长出的新苗的绿色

  缀成了广大、阴暗、多变的平面,

  两区鬃毛已淋湿的褐色的马,

  慢慢地走向地平线

  探索着田野的最后的绿色……

  1939年10月,艾青目睹了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兵的呻吟和死难者的坟茔,心情极度悲哀地作散文《埋》:

  这些日子,我很害怕跑到街上去,好象心中永远被某种痛苦充塞着,这种痛苦难于说出它的名字的——就象一种事情自己从来看作神圣的,却没有去做,如今有人做了,而做的人竟付出了那么可怕的代价,我就羞于看见他的——它啮蚀我的心,直到使我觉得这些日子丧失了亲人似的阴暗而忧伤。

  据艾青当年的小房东,现居新宁县白沙镇退休教师苑庭基介绍:艾青的家就安置在靠近扶夷江边的山波尽头的一个土砖结构小院里。屋檐下经常挂满黄黄的烟叶和红红的辣椒。门两旁堆放着硕大的南瓜。艾青住在正房的西屋。一间6平方米的破屋子里,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摇摇欲坠的小书桌。晚上,艾青在这里点燃煤油灯,备课,批改作业。另外一张骨牌凳子,放上他的一口皮箱,生活非常清苦。

  青石板砌成的城墙围着“围城三里七,穿城三里一”的新宁县城,扶夷江如一条银白色的飘带,从幽幽如梦的崀山方向潺潺流来,把山城拥入怀抱匆匆一唔,又滔滔北去。江水清凉甜美,江面豁然开阔,渡口就设在靠近城边的江岸上,一座浮桥“两条粗粗的铁链/连住了无数的船/船上铺了一层木板/从江的这一边/到江的那一边”搭在乡村与城镇之间。

  在小石子铺就的街道上,一头牛踏着沉重的脚步慢慢走过:

  街旁摊排着葱,蒜,地瓜,

  和雪白而肥胖的萝卜。

  太阳也懒得爬山——

  每天中午,它才从天顶出现。

  ……

  女人赤着脚缓慢地走过。

  劳动的手像马铃薯一样垂着,

  老人从木制的盒子里摸出烟草,

  他的手象烟叶一样发皱而焦渴。

  ——《山城》

  张竹如在艾青离开桂林后,随同诗人阳太阳及其夫人赴新宁,在清江桥,张竹如产下了一男婴,幸得太阳夫妇悉心照料,产后第二天就起程继续前行。到了新宁后,张竹如呆了不到一个月,便将男孩交给了艾青,借了路费离开了山城。小儿由艾青请奶娘抚养,后夭折在救济院。

  当年艾青任过教的学生说,艾青在教学上比较解放和开朗。布置学生作文,强调有感而发,只要不是抄袭,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艾青经常对学生们讲:“我讲的你们爱听就听,不爱听的可以离开,不必坐在这儿受罪!”但是,他讲课总是力避枯燥、教条、生动有趣,旁征博引,常常获得会心的笑声。

  他授课时拒绝使用官方审定的国文教材,全部采用他自己编写的“活页”文选。把世界著名作家、名著介绍给学生,宣传革命文学,撒播革命种子。他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作家,诗人和画家,有的奔向延安。

  课堂之外,艾青还辅导学生文艺创作,尤其是写诗。一些热爱诗歌创作的青年把艾青看成是恩师益友,朝夕相处,随时随地讨教,大有长进。

  他经常沿着扶夷江写生。他的水彩画,色彩鲜艳,柔和、真实感强,又富有时代感,同学们十分欣赏,后来才知道他留学法国是学西画的。

  新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新宁”之称。加之波光云影,雁阵掠空,野趣横生,水态山容,似乎比桂林更赋灵气。诗人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或漫步山野,或泛舟江上,触景生情,奏出地一曲曲山与水的动人乐章。

  1939年冬,艾青创作完成了《水牛》、《牝牛》、《街》、《浮桥》等诗及诗歌理论专著《诗论》。

  《水牛》描绘了湘南劳作在田野上的水牛的形象。它“满身沾结着/池沼地带的泥泞/巨大的眼睛含着阴郁/望着田野的广阔与荒凉”永远无声地“背着弯曲的苦轭/吐出白气/迈着疲困的脚步/耕犁冻结的大地”。

  《水车》以新宁崀山一带的灌溉工具水车为主要意象,抒写了在艰难竭蹶之中奋斗不息的精神:

  在深渊之侧

  在狂涛之上

  你旋转着 旋转着

  水不止息 你不止息

  带着困苦 带着倦怠

  踌越过浪

  象巨兽般沉吟着

  在旷野之边

  在大江之涯

  你旋转着 旋转着

  水不止息 您不止息

  带着忧虑 带着悲哀

  跨越过浪

  象巨兽般沉吟着

  《诗论》则是我国自“五四”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新诗的专著。全书共收集五篇文章,《诗的散文美》、《诗与时代》、《诗与宣传》系桂林所作,而作为该书核心的《诗论》、《诗人论》则是在新宁时候写成的。《诗论》在解放前和新中国建立之后出版了多次,且被翻译成多国外文,流传海内外。可以这么说,《诗论》不但构成了诗人艾青诗歌美学的坚实基础,也成为我国新诗艺术和诗歌美学领域不可多得的杰出论著。

  1940年1月,艾青来到县城郊外的田野,一片薄雾笼罩着远方的松林,灰黄的山路和黑黝黝的田畴,山坡上尽是些零乱的墓堆和歪斜的石碑……有感于这荒凉、冷寂的景象,诗人构思成《旷野》一诗,寄寓对不公平的现实和农民惨重的负荷的深切同情:

  人们在那些小屋里

  过的是怎样惨淡的日子啊……

  生活的阴影覆盖着他们……

  那里好像永远没有白日似的,

  他们和家畜呼吸在一起,

  ——他们的床榻也象畜棚啊;

  ……

  而那些破烂的被絮,

  就象一堆泥土一样的

  灰暗而坚硬啊……

  而寒冷与饥饿

  愚蠢与迷信啊,

  就在那些小屋里,

  强硬着盘踞着。

  ……

  1940年2月,艾青先后创作了《沙》、《独木桥》、《岩壁》、《深潭》、《水鸟》、《船夫和船》、《无题》等诗作。

  《沙》则写出了在扶夷江岸踱步时的感受:“我们走在江水的边沿/江水在风里激荡/我们呼叫着摆渡过来/但呼声被风飘走了。”

  《岩壁》一诗,以粗犷的笔触,斑斓的色彩,描绘了新宁万丈岩壁、百尺青松和“永不倦怠”的雄鹰的形象:

  年月从它的下面流过;

  地壳震动所崩塌的裂痕,

  粗壮地刻画它的上面,

  在那层层叠叠的

  倾斜的缝隙间,

  垂挂着无数被水冲流成的

  红土的金黄的颜色,

  灰白的颜色,

  和滴漏而成的石乳,

  和耸绿的苔藓,

  以及千万种的寄生植物……

  在那岩壁的巅顶,

  披着野草的红土丘上,

  盘踞着一株有百尺高的树干的

  青苍的古松,

  而那永不倦怠的鹰啊,

  张开了它暗黑的翅翼,

  徐缓地翔飞在暗空与古松之间,

  不时地向空阔掷下了

  欢快的呼啸……

  新宁的春似乎比桂林来得迟些,但也不知不觉迎来了诗人来新宁的第二个春天。“三月三,看崀山。”这是新宁传统已久的盛事。春天的崀山,百花盛开,万木葱茏,竹吻江水,万杆垂钓,分外妖娆。春天,这是诗人创作的旺盛季节。当月,诗人先后写就《春天的池沼》、《灌木林》、《玛也珂夫斯基》等诗。

  登上佛教圣地玉泉山,只见石崖壁立,翠竹苍松,鸟鸣泉响,掩映如画,集黄山的奇绝、华山的险峻、桂林山水的灵秀于一身,诗人情不自禁地咏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甲桂林”的佳句。

  在新宁的日子,艾青虽然是“蛰居”在湘南小城,但他仍然系念着民族的抗日战争,系念着祖国的前途。1940年4月,写下了一系列与现实斗争直接相关的诗作。

  《仇恨的歌——为汪精卫组织伪政府而作》、《通缉令——街头诗试作》愤怒地申讨汪精卫的卖国罪行。《时候到了——给日本的兄弟们》一诗,展示了日本倾略战争带给中、日两国人民的沉重苦难。

  《土地》一诗,作者由土地的丰资和斑斓色彩联想到它上面耕耘的人类,进而发出无限的感慨。

  幸运与悲苦呀,

  哭泣与欢笑呀,

  互相感染着,互相牵引着……

  而且以同一的触角,

  感触着同一的灾难;……

  在山城新宁,诗人艾青一边在为时代的苦难、社会的黑暗唱出凄凉、忧郁、给人以浓重的压抑的歌。但他并没有熄灭希望之火,而是更强烈地渴求着光明,先后写出《没有弥撒》、《太阳》、《月光》、《黎明的通知》等诗,不断地发出憧憬与期盼的咏唱。

  《黎明的通知》以奔放的热情,磅礴的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振奋与喜悦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抗战争的必胜信念,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佳作后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青人。

  这时,艾青正式收到重庆育才学校校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邀请函,聘请他到该校任教。艾青决定离开新宁。

  一九四O年五月一日至四日,艾青在新宁完成了光辉的叙事长诗《火把》。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了群众集会和火炬游行的浩大声势,不但充分表现了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的伟力,也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创造上的新的追求和大胆尝试。

  五月四日上午,全校开大会纪念“五·四”运动。为了不惊搅大家,也为免去许多送行的麻烦,艾青在师生们开会时离开了他依恋的山城。

  到江边送行的只有一位姓陈的国文教师和一个学生。

  艾青留下了那个皮箱,里面盛满了这段时间的诗稿,可惜在战乱时流失了。致使艾青1939年的诗词发表的很少,没有留下什么作品,变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这天,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艾青与W·I登上破旧的木板船。山城金石镇,连同他梦系魂牵的美丽崀山,都渐渐地消殆在如帘的细雨和灰暗的天色之中。

  疾驰岁月似流星。离别新宁47年后的1986年11月27日,新宁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林力勤一行5人携带崀山风光片去北京看望艾青时,受到艾青热情接待,艾青对新宁记忆犹新,并关切地询问旅游开发情况。艾青在观看风光片《奇胜八角寨》、《山情水意出画图》后,对新宁崀山风光依然赞不绝口。当艾青的儿子问:“这个巨石这么象将军,是不是人工造成的”时,艾青连忙手拍桌子,激动地说:“这是天生的、天生的,拔地而起的将军石。”并欣然命笔将过去写过的崀山风光评语“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甲桂林”改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新宁山水赛桂林”,谆谆寄望新宁人民加紧崀山旅游开发,让崀山风光早日开出一朵艳丽的奇葩,与桂林山水争妍、媲美。

  1987年4月,新宁县人民政府协作办主任唐定贵去北京探望艾青时,发现他患有肺气肿病。返乡后立即寄了本地产绞股蓝茶叶,艾青喝了后,来信说:“好多了!”1988年,当唐定贵再次踏进艾青家门时,艾青高兴地说:“老唐来了,救命恩人来了!”执意挽留客人在家吃饭。

  1989年10月,艾青在四合院接见了原新宁县委副书记、《新宁县志》主编李有春、县志办主任王金本,道出了抗战期间衡师地下党活动的真实情况。

  1992年3月,艾青在北京东城丰收胡同21号家里为新宁县崀山风景名胜区题字:“崀山天然公园。”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