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善
楚惠王十年(前479),白公胜谋反将惠王赶下王位,楚国大将叶公闻讯后率军打败白公,白公自杀。为了逃避叶公的追杀,避灭门之祸,白公胜的侄子白公善率族人、亲兵连夜逃离郢都,顺湘江而下,在人烟稀少的郴江边筑城,是为郴邑,即后来的郴州。
一年后,白公善发现夹在楚国两座边防重镇湘东(今衡阳)和苍梧(今永州)中间的郴邑,很没有安全感,随时可能会被叶公清算。于是再次沿着邵水西迁,到了楚国人烟稀少的南疆——楚国和南越国王之争的地方,即现在邵阳市区大祥坪,远离了楚军的威胁。白公善在此安顿了下来,修筑城堡,史称白公城。
一天,白公善到周边地区巡视,无意中经过渡头桥边那株茂盛的甘棠树(申国移民所植),看到树下的小石凳上摆放了一本虫篆写就的《归藏》。虽说熟读《八索》《九丘》,但他从来没有看过这本《归藏》,于是坐在树下半天舍不得放下。当他终于合上书的时候,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朝闻道,夕死可也,”就此坐化。
相传白公曾游历到新宁,曾考虑到今新宁县城所在地筑城。几百年后,在今新宁之地建立了夫夷侯国,时人为纪念白善而在县城扶夷水南岸码头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白公渡亭”。
2.周敦颐
周敦颐在邵阳工作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给邵阳留下的深远影响已经跨越千年,并将继续影响下去。
据记载,治平四年(1067)五月七日,周敦颐从永州来到邵阳,以永州通判摄邵阳事,也就是担任邵州代理知州。周敦颐来到邵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学校。宋代初期只有京师有国子监,地方没有学校。庆历四年,宋仁宗诏告天下州郡立学,由各道选部属官为教授,邵州州学也在这时兴建起来。但由于邵州离京师较远,地方官对这道兴学的诏令执行起来不是很认真,落实得不够好,就在牙城中监狱旁边随便修建了一所,“左狱右庾,卑陋弗称”就是说比较简陋,周敦颐为州学的简陋情形感到震惊,为之“惕汗流背”,于是他亲自重新选择地址,在城东南比较开阔的地方新建了一所学校。熙宁元年(1068)正月初三,周敦颐为州学举行祭告先圣和先师等典礼,并作《邵州新迁学 释菜祝文》以告孔子,作《告先师文》以告颜子。周敦颐在邵州州学前亲自手植两株丹桂树,寓意为“蟾宫折桂、造士育人”,后人在桂树旁建有双桂轩。清代宝庆知府黄宅中曾在诗中写道:“客如双桂此亭留,夜卷湘廉月一钩。堂有景濂存两字,名缘附骥亦千秋。当年道学为循吏,此日心香视郡侯。更须多栽君子竹,清风常护十贤楼。”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在邵州任代理知州(永州通判摄邵州事)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让学子们在饱读诗书之余,还能尽享莲荷美景,可谓“俎豆诗书以实其内,清池修梁以环其外”。爱莲池位于资江与府衙之间,占地约十余亩,莲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叫君子亭,两侧有“之”字桥。池内遍植莲花,每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这是著名的宝庆八景之一的“莲池古香”。几十年后,南宋初年的邵州知州傅伯崧曾在《希濂说》中提到:“一日,造郡圃东一隅,见败屋数椽,废沼一区,人指以为先生爱莲之地。”这说明周敦颐当年确实在邵阳建有爱莲池,这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周敦颐最早建爱莲池的地方。周敦颐在邵阳观荷赏莲时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
此外,周敦颐还在城内六岭上开凿了一口井,名为濂泉,宋代诗人蒲寿宬曾在《送郭济叔分教邵阳》诗中提到濂泉:“秋山多爽气,南楚登修程。岂无离别怀,此别人所荣。睠言紫帽秀,翘然碧流英。千载木铎寄,一脉濂泉清。”濂泉就是现在资江学校内的龙口井,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现在仍在使用。一千多年来,周敦颐通过建造爱莲池和著《爱莲说》、开凿濂泉塑造的君子之风,通过上千年的潜移默化,已内化为邵阳这座城市和邵阳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根据《宝庆府志》记载,周敦颐在新宁县县城北的临江峭壁上镌刻“万古堤防”四个大字,下有“舂陵周某某书”等字样。后人为了纪念周敦颐,将该地命名为莲塘,建有莲塘庵、莲塘书院等纪念建筑,今已不存。“万古堤防”四个大字尚依稀可辨。
周敦颐在邵阳期间,忙于政务之余,潜心著述,并经常在州学讲课。治平四年(1067)九月,周敦颐曾在邵州以改定的《同人说》寄给时任嘉州知州傅耆,傅耆曾回信说:“蒙寄贶《同人说》,徐展熟读,较以旧本,改易数字,皆意所不到处,宜乎使人宗师仰慕之不暇也。”同人为《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三卦。《同人说》当为对该卦的解说。周敦颐另著有《说姤》,也是对《周易》中姤卦的解说。遗憾的是《同人说》、《说姤》均已遗失,南宋人度正曾大力搜求,仅得其目录。据傅耆《傅氏家集》记载:“濂溪在吾州尝以《说姤》示之,其后在零陵(实为邵州)又以所改《同人说》寄之,二说即所谓《易通》者,今不载于通书。”这些记载表明,在邵州任职期间,周敦颐正潜心于对《周易》和《太极图》的研究,邵阳是周敦颐学术思想成熟的重要地方,是《太极图说》和《易通》的重要成书地。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期,当时属于宝庆府的著名文献家邓显鹤曾收集整理周敦颐的著作《周子全书》,在宋朝以后所有版本中最为丰富、编辑最有条理。邓显鹤不仅收录了周敦颐本人的著作、诗文和书帖、题名等残篇短什,而且将宋代以后历代学者有关周敦颐的评论、题咏都包括在内,同时又别录有关周敦颐的史传、事状、墓志、谥议、崇祀、追封、年谱、遗事之类,可谓兼收并蓄,巨细不遗,堪称“有周子书以来第一善本”。
周敦颐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为邵阳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当时的宰相吕公著在向朝廷推荐周敦颐时说他“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比有治声”。周敦颐也得到邵阳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成为邵阳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外地文化名人。
近代著名学者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导言》中说,周敦颐“为理学之开山,万流景仰,人伦楷模,风声所树,岂徒一乡一邑之光哉!”晚清湘学大师王闿运题写过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充分说明周敦颐理学宗师的地位。
周敦颐号濂溪,其创立的学术世称濂学,濂学是宋代理学的重要流派。宋明(包括元及清)时期,理学始终在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周敦颐及其创立的濂学在北宋影响不大,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境地。潘兴嗣在《先生墓志铭》中虽称周敦颐“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但又说其“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今藏于家”。从周敦颐的易学著作“藏于家”和其诗作十卷今多不传的史实来看,说明周敦颐的著作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时人黄庭坚在《濂溪词并序》中对周敦颐学问文章评价也不高,称:“茂叔虽仕宦三十年,终在丘壑,故余诗词不及世故,犹仿佛其音尘。”朱熹也明言:“濂溪在当时,人见其政事精绝,则以为宦业过人。见其有山林之志,则以为襟袖洒落,有仙风道气,无有知其学者,惟程太中独知之。”
到了南宋,周敦颐及其学术得到朱熹、张栻、魏了翁、杨万里等人的大力推崇。朱熹撰联称赞周敦颐:“千年道统新吾宋;万世儒宗首此翁。”张栻更将周敦颐称为“道学宗主”。而高斯将周敦颐与孔子相提并论,“舍造物与孔子,无以拟诸形容矣。”周敦颐始被尊为理学开山,其著作《太极图说》也被奉为理学经典,其创立的濂学开始获得崇高的学术地位,并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儒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 李敏
李敏,字资明,号白沙,明洪武十九年(1386)生于新宁县白沙镇邓银村。他自小在白沙乡下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发奋攻读。他敏慧好学,学业优异,明永乐十八年(1420)考中举人,二十二年(1424)登宽榜进士。初任南京行人,后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他积极主张并帮助郑和出使西洋有功,迁升广西按察使兼兵备道佥事,后擢升都御史兼两广总督,并受理“外夷事宜”。史志称他“性好直,有胆识。所条议国事,洞悉利弊,皆可见诸施行。”李敏为官清正廉明,造福百姓,平生所得俸禄,多用以捐建公共设施,周济贫困。在任广西按察使时,捐俸银万两,整修灵渠,建甘棠渡浮桥、码头。至今广西灵川县仍有纪念碑。在任两广总督时,与当地百姓共同捐资修建宋代名将杨再兴祠庙。李以“耕读传家,诗书置产”为家训,府宅名“乐善堂”。明宣宗曾赐敕褒之:“唯尔发身贤科,擢任斯职,既历显要,式克慎勤,是用赐之敕命,以示褒嘉”。
李敏尤为关心桑梓建设。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峒苗民杨文柏因不堪剥削压迫,率苗、瑶民起义,烧毁县城。统治者惧怕,以县城不应邻近“乱源”(指八峒)为由,拟东迁赤木凼对河桃花村,另置县治。李敏得闻,即致信劝阻:“乱民应重安抚,不可多杀戮,县治以附近筑建,不可远徙劳民伤财”。并派人回乡协助勘定旧城西2里许摩诃岭下之沙洲建设新城。又动员家人和李姓族人集体迁往新城,还出资创办绣衣坊,以纳妇女专事纺纱、绣花、制衣。邑人皆赞,将绣衣坊和李家府宅所在街分别取名为“锦绣街”、“御史街”,并建“都宪坊”、“锦绣坊”,以资旌表。
明景泰二年(1451)十月,李敏因积劳成疾,卒于总督任署,年仅55岁。“丧归,囊橐萧然,遇者不知为显官也。”其夫人扶柩归里,变兑首饰以给夫役。“然箪食壶浆之祭,数百里不倦”。他归葬于老家白沙镇邓银村银山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