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楚勇的崛起与农民起义
发布时间:2016-09-23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

  第一章 楚勇的崛起

  一、风水传说

  (一)千里来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身影无处不在,江海翻腾,那是龙在兴风作浪。云蒸霞蔚,那是龙在耕云播雨。山峦起伏,群峰连绵,田畴交错,河流蜿蜒,那是龙的筋骨血脉突显隐伏。每一处形胜之地都是龙的穴位脉搏。崀山地处南岭五岭之一越城岭和雪峰山的来龙交汇之处,是双龙抢宝之地。崀山自古就流传四句民谣:

  千里来龙到石田,

  一对蜡烛照青天。

  何人葬到此宗地,

  子子孙孙出状元。

  状元是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考取功名是贫寒学子翻身进取的唯一途径。子子孙孙中状元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梦,不会引起统治者的恐慌,何况这块坟地在什么地方也是一个未知数。可新宁县另一个传说却引起了朝廷的重视。离崀山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白马田,四面被群山包裹,里面的小山丘起伏有致,有的像狮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大象。紧紧围绕着一个叫赤塘的村子。老百姓中间也流传着四句话:

  千里来龙到赤塘,

  九狮二象守明堂。

  何人葬得此宗地,

  世世代代做帝皇。

  世世代代做帝皇,那还了得?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朝廷派了精通风水的官员和堪舆家前来破解。那些钦差大臣到了实地一看,才知上了当,那里的龙脉是假象。是那些不入流的风水先生编出来骗人的,成不了气候。就在他们进入县城,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却有了意外的发现。县城所在的位置隐伏着一条孽龙。龙头在县城,龙尾在黄龙。他们一边向皇帝申奏,一边想着破解的办法。不久,圣旨下来了,要地方官员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一定要消灭这个隐患。他们首先在龙头的眼睛部位挖了两口深达几丈的水井,然后用石块垒砌上一座龙皇庙。识破了龙的所在又把它供起来,让老百姓前来取水,这条龙只好乖乖就范。第三步就是从县城的西门至东门挖掘了一条壕沟,铺上石板。对外说是下水道,实际上是从龙的下颚到咽喉部位开了一个口子。第四步就是在县城十里外的石螺山修了一座塔,那些官员们对付龙也像老百姓对付蛇一样。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心脏部位,石螺那个地方就是龙的心脏,修一座塔把它镇住,使它处于冬眠的状态。第五步是把白沙的一条小河改道。白沙田堂有几十里地的面积,是新宁县五大粮仓之一,里面沟渠纵横,星罗棋布。风水先生说是一个太极形,是龙的肚子。舜皇山的一条河流依山而来,灌溉着农田。钦差大臣派兵在田堂正中开挖了一条人工河流,让流水把龙的肚子剖开一条裂缝,永远不能弥合。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在龙尾所在的接龙岭挖掉半边山。俗话说,“蛇死尾不死”。前面几个步骤已经把龙降住,但是尾巴还会兴风作浪,只有把尾巴挖掉,才能斩草除根。哪知这个尾巴不是那么好挖的,白天挖,晚上长,就像壁虎和蜥蜴的尾巴一样。不过这个长法更加神速。开头是几十个人挖,后来是几百个人挖,头天挖开,第二天又完好如初。后来挖得龙神不安了,土地公公化变一只鸟在挖山的士兵头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开头士兵们只是感到奇怪,后来有几个聪明的人听出了名堂,经过大家一凑合,鸟的叫声变成了一句这样的话:“千挖万挑,不如桐油爆腰。”这句话一经说出,小鸟就飞走了。挖山的官兵找来一百口铁锅,一百担桐油,用火把桐油烧开,一边挖山一边淋上滚烫的桐油。第二天,岭上的泥土再也不长了。接龙岭从此变成了截龙岭。白沙江边原来有一座形似香炉的山峰,峰顶有个凹坑,里面积满了水,每当旭日东升,香炉峰上白烟袅袅,好像香烟缭绕。离香炉峰不远的下游,有一块长达几丈的巨型石板伸向江面,像一只巨手,又像是半座桥,当地人叫做天花板。巨石下面有一个岩洞,里面是一条阴河,江面漩涡翻滚,是行船放簰的凶险之地。如果一不小心被漩涡吸进岩洞,就会船毁人亡。打烂的船板会从下游十多里的另一个溶洞浮出,人的尸体却葬身鱼腹。说也奇怪,挖断接龙岭以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香炉峰和天花板同时垮塌。老人们把这几件事编成四句话流传下来:

  火烧香炉峰,

  水洗太极形;

  雷劈天花板,

  油煎接龙岭。

  崀山的老人们至今仍传说着崀山出龙的现象。老人们说大山是龙的摇篮,是龙归大海是虎归青山。龙在大山的泉水中成长,小的时候只有泥鳅大小。龙出走的时候不是腾云驾雾,而是顺水而下直奔沧海,出龙的时间总是在七八月间,因为龙要带粮食走路。开头是一股指头大小的黄水从山上涌出,然后就变成拳头大小,再后来就变成水桶大小,泥石滚滚,浊浪滔天。

  风水和龙的传说近似于无稽之谈,但山有山的文化,水有水的语言。崀山的山水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大山的伟岸峻峭,溪流的错综变幻,都在崀山人的心底潜移默化成一种秉性。崀山人开门见山,每一座山都有独特的造型和寓意。金子岭的巍然,大云山的岿然,将军石的凛然,玉泉山的怡然,八角寨的飘然,摩诃岭的悠然崀山人都了然于胸。可崀山人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既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敬畏山魈狐怪的灵异。他们在大山的怀抱中安身立命,大山把自己的能量默默地传输给崀山人,这些人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一到关键时刻就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翻开清朝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风暴起源于崀山的山谷之中。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历时三十年之久。对中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将军石

  在夫夷江的上游,一个叫何家湾的地方,一座巨石突兀而起,伟岸挺拔,迎风而立,像一个将军一样,俯视着前方的千山万壑,犹如指挥着千军万马,那就是将军石。

  将军石是由丹霞地貌发育到晚期的产物,属于老年期丹霞,它海拔399.5米,净高75米,周长40米,顶部略小,上下等粗,活脱脱一个石将军。

  将军石是新宁将军县的标志。因为它竖立在夫夷江的岸边,伴着滔滔江流,江流谐音“江刘”,所以新宁出的将军多姓江和姓刘。清朝末年,因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这里出了四品以上的将军200多人。其中,有湘军的前身——楚勇的创始人,“湘军第一将”江忠源,官至安徽巡抚,战死沙场,追赠总督。有出任过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云贵总督的刘长佑。有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湘军最后的统帅刘坤一。还有很多很多,数不胜数。

  据传说,新宁这个地方,因为风水好,所以人才辈出。而纵观新宁的历史,新宁出人才的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起义。因为地处山区,“天高皇帝远”,自然条件的艰苦,群众生存之不易,与外界较少交往等等,形成了当地人民刻苦耐劳、不畏强暴的品性。个性爽直,互助团结。恪守诺言,讲求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强权,奋起反抗。每遇官府及恶霸等压迫,必然起事反抗,而且这种反抗精神,特别强烈。尤其是八峒瑶民,表现更为突出。自明朝以后,这里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震慑朝廷。

  二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诞生了一些地主武装,很多人因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升官发财。他们特别不怕死,作战勇猛,不惜牺牲,因而提升很快,有些甚至成为封疆大吏。

  三是新宁这个地方,虽然边远,但历朝历代,老百姓重视教育,父母再苦再累,也要送孩子上学,因此有比较好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人才。

  新宁的人才,多是在这几种条件下成长出来的。

  第二章 新宁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

  在历史长河中,新宁人民有着反封建、反压迫的光荣革命传统,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宋有杨再兴追随岳飞英勇抗金,血染小商河;明有杨文柏揭竿而起,攻占县城;清有蓝正樽、雷再浩、李沅发先后聚众反清,威震清廷。

  【杨再兴聚义抗金】杨再兴,宋崇宁三年(1104)生,幼年丧父,随母到新宁县盆溪里(今崀山镇盆溪村)投靠外公居住。

  杨再兴自幼习武,武艺高强,弓法神奇,性格耿直刚强,急功好义。绍兴元年(1131),参加曹成义军,随曹成占据道、贺二州,任镇守莫邪关头领。绍兴二年,岳飞奉令进剿曹成,擒杨再兴于广西。岳飞见杨再兴勇武刚烈,劝服他归其帐下担任先锋。

  参加岳家军后,杨再兴因熟悉兵法、英勇善战,娄立占功,升任御前统制。绍兴十年(1140),金兵再度南下入侵中原,杨再兴随岳家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在金兵屯兵12万聚攻临颍时,杨再兴率部阻击敌人,歼敌2000余名。尔后,杨再兴又率轻骑追击金兵,到小商河,因漫天大雪遮掩了河道,骑兵都误陷河道中,进退不得,金兵乘机放箭,杨再兴英勇战死,时年36岁。

  杨再兴战死后,遗骨、盔甲和指挥的铜锣运回家乡,葬于大绢峒(今麻林瑶族乡大圳村,麻林大坝建成后被淹没),并在复兴桥建杨公寺供奉纪念。现在,新宁县人把杨再兴看成新宁的保护神,县内麻林、黄金、崀山、高桥等地,还建有多处杨公寺,四时祭祀。

  【杨文伯起义】杨文柏,明宣德元年(1426)生,苗族,原籍广西,在广西起义失败后,率余部转战自八角寨、黄背、深冲,进入麻林,蓄势再起。

  正统十四年(1449),杨文伯不满明王朝对瑶族人民“剿抚兼施”的统治压迫,聚集瑶民,揭竿而起,自称“葡萄大王”,聚义反明,湘、桂边界苗、瑶各族人民纷纷响应。义军商议后,决定攻取县城。一路从潘家坳出石门,一路从鹅梨坳出鱼洞口,在水庙会师进攻县城。在新寨,遭遇守军抵抗,义军迅速打败守敌,进占县城。景泰二年(1451),总兵李震谴指挥官李景领重兵镇压,杨文柏为避明军锋芒,诈降退到麻林一带保存实力,权为输城许降。天顺元年(1457),杨文柏再度出山起义,带领瑶、苗义军进攻武冈、宝庆。明军急调重兵镇压,义军被围困绞杀。杨文柏战死,时年31岁。

  【蓝正樽起义】蓝正樽,号元旷,麻林峒(今麻林瑶族乡)人,瑶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生,邑庠生。

  道光初年,清王朝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任用瑶民蓝余年为八峒土司。蓝余年与清官吏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瑶民深恶痛绝。蓝正樽与瑶民童生陈仲朝、雷克绍等在麻林高庵堂商议,提出“改庵为祠,以族化乡;鼓励勤耕,发展生产;广兴义塾,崇尚礼让”等建议,上告官府。但官府不仅不予采纳,反而变本加厉迫害瑶民,蓝正樽等人遭到蓝余年等报复和官府追捕。道光十四年(1834),蓝正樽避匿圳源峒(今黄金瑶族乡圳源村)陈仲潮家,下定决心反抗清朝统治。

  蓝正樽与陈仲朝、雷克绍等,拟定“除地痞、严客民、逐汉奸”方针,与黄金九龙寺僧、斋教头领张永禄一道,利用斋教为掩护,以斋教教众为基础,组建龙华会,向瑶民宣传反清主张。蓝正樽亲自到黄崖峒(今黄金瑶族乡黄金村及周边村)、桃盆峒(今黄金瑶族乡黄茶村、金沙村)串联发动,并派雷再行、蓝正耀到大绢峒(今麻林瑶族乡麻林大坝库区周边大坝、大圳、高竹、竹里等村)、麻林峒(今麻林瑶族乡麻林村、上林村等)等地宣传活动。饱受峒霸、官府双重压迫的八峒瑶民纷纷响应,新宁、城步、武冈以及宝庆、衡阳等地的贫苦群众也闻风加入。

  龙华会声威迅速壮大,引起官府恐慌。新宁知县欧阳熊急向宝庆府报告,请求增兵剿灭。宝庆急调清兵3000人,由欧阳熊指挥,前往进剿。蓝正樽得到线报后,在鹅梨坳鱼峒口设伏,一举击溃清军。

  道光十六年(1836)农历二月初五,蓝正樽于九龙庵称王拜将,宣誓起义。蓝正樽号称“卫王”,改元“刚健”,封张用禄为军师,罗才清、邹元佐、蒋玉元为大元帅,陈仲潮、陈久拔、陈仲德为敬贤师,张学修、张昌虎、杨再光为敬良师,李柏为将军。义军颁布《王正十三条》,决定兵分三路,进攻武冈州城。兵临武冈城下,武冈知州诈降引诱义军入城。义军被骗,在入城时,猝不及防遭到伏兵攻击,伤亡惨重,退至蔡家田塘蒋氏宗祠。当地团练头目张谦假意犒劳义军,暗地派人向武冈州府告密。武冈州衙立即派军攻击,由于义军内部叛徒变节,义军遭到内外夹攻,再受重创。蓝正樽杀出重围,与义军失去联系,身边只有儿子,便化装逃往广西。张永禄、陈仲潮收集余部退回圳源峒,连遭清兵追杀,全部遇难。蓝正樽在广西金秀瑶族同胞的掩护下,继续秘密进行反清斗争,道光三十年病逝于广西。

  【雷再浩、李辉起义】雷再浩,瑶族,黄卜峒(今崀山镇黄背村)人,生年不详,以佃耕、砍樵为生。李辉,县人,生年不详。

  蓝正樽起义失败后,清王朝加紧对瑶民的迫害,无数无辜瑶民被杀害,瑶寨被焚烧,八峒瑶山处于血雨腥风之中。雷再浩与广西全州庄塘(今资源县境内)人李世德、县人李辉共谋反清,以青莲教传教为名,组织“棒棒会”。到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七月间,会众发展到两万余人。会众共推雷再浩、李世德为总大哥,李辉为元帅。雷、李计划于道光二十七年农历九月十八日(公元1847年10月26日)在全州和新宁同时起义,并商定“分踞楚粤,俟衅起事。起粤,再浩以一军应援,一军摄楚官兵;起楚,世德亦然”。李辉联络部分会众先期潜伏在新宁县城为内应,9月18日会于城下,攻占新宁县城。

  雷再浩在黄卜峒进行起义准备时,走漏风声,被乡绅探知告密。新宁知县李博联合县内楚勇头领江忠源、邓树堃、邓新科等,实行内外戒严、保甲连坐,大肆搜捕会众。李辉连夜赶赴黄卜,与雷再浩、李世德商议提前举事起义,李世德回全州准备,雷再浩在黄卜准备。9月8日,雷再浩在黄卜峒、李世德在广西滑溪同时宣布起义。10日,李博、江忠源带领官兵楚勇2000余人,围攻黄卜峒。雷再浩见敌众我寡,为保存实力,立即率部转移到广西全州庄塘与李世德部会合。官兵烧毁义军山寨后返回新宁县城。

  14日,义军在广西全州咸水口大败官兵,攻占咸水口。15日,义军转战新宁,计划攻占新宁县城,因城内兵马众多,戒备森严,决定先在广西五排建立根据地,再图发展。22日,雷再浩、李辉攻克广西瓜里,攻占五排。25日,义军越过小池山岭,与广西官兵遭遇,大败官兵,杀官军千总刘春林、外委陈国雄,乘胜攻占广西白洞、梅塘、石门坪、茶坪、大托。义军连战连捷,声势不断壮大,队伍发展到3000余人。10月20日,义军攻占广西把火市,击毙官军守备李廷杨,外委马瑞春、麻学谦,额外彭志文,重伤都司何廷标,缴获抬炮、火枪无数。

  义军连战连捷,不断攻城略地,引起清王朝震撼,严令广西、湖南两地增兵加紧征剿。在广西、湖南官兵的合围之下,义军接连受挫,只得转移到山高林密、易守难攻的新宁八峒固守。10月22日,义军乘大雾击败黄瓜冲守敌,进驻深冲峒(今新宁崀山镇深冲、高田村)。义军将领陈新进、李尚开叛变,假意劝说雷再浩进攻武冈,暗中联络官兵中途埋伏绞杀义军。26日,雷再浩率军出深冲峒,进攻武冈,行军到毛安,遭到官兵伏击,伤亡惨重。叛徒陈、李乘机将雷再浩捆绑,送清军请功。第二天,官兵联合乡勇全面搜山,李辉被俘。是年底,雷再浩、李辉在长沙就义。

  【李沅发起义】李沅发,水头村(今金石镇水头村)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生,以打草鞋、帮零工为生。曾任雷再浩义军铁板(侦察人员)。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县境暴雨成灾,五谷歉收,霪雨霏霏,米价飞涨,民不聊生。官府既不出台政策平抑米价,也不在大灾之年开仓粜米救济饥民,反而伙同地主豪绅重利盘剥,人民怨声载道。李沅发见民怨沸腾,就抓住时机,打出“劫富济贫”旗号,创立“把子会”,准备联合雷再浩余部,会同广西天地会一起共同起义反清。全县各地饥民迅速响应,连很多县衙中的胥吏都踊跃参加。由于发展迅速,事情失密,被代理知县万鼎恩知道,并将“把子会”徒杨昌实、李世英抓去监禁。李沅发见事情紧急,与骨干会众商议,立即起事。10月13日夜,李沅发重聚义旗,率众300余,分三路进攻县城。在城内会众的里应外合下,迅速攻占县城,捕杀了万鼎恩,释放被逮捕的会众,开仓济民。贫苦百姓纷纷加入义军,数日之间,义军人数就达到2000余人。李沅发将队伍分为五营,各营首领称大哥,李沅发被称为总大哥,营中高树“劫富济贫”大旗。

  义军攻占县城,不断壮大,土豪劣绅万分恐慌。拔贡刘长佑、廪生刘坤一徒步往宝庆告急。宝庆府知府张镇南一面令其回县招集团练,一面派官兵到新宁围剿。10月17日,清兵和乡勇联合围困新宁县城,义军齐集军民,合力严防死守,双方相持了20多天。清王朝再次调派常德提督英俊、长宝道台杨炳堃领兵近2000人增援。起义军奋勇守城,但终因被围日久,城墙被官兵炸塌多处,弹尽粮绝,于11月29日夜,撤出县城至逻源峒(今飞仙桥乡逻源村)。12月4日,起义军反击追兵,击毙守备熊钊、经历刘炳南,官兵伤亡几百。义军以瑶乡八峒为根据地,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李沅发被推举为王爷。

  义军以八峒为依托,先后转战湘、桂、黔。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在广西龙胜大败清兵,击毙清参将玛隆阿。正月十五日,起义军抵达怀远北部古宜,义军巧妙设伏,一举击毙邓树堃、倪长浩。二月初,起义军走贵州边界及靖州一带,沿途苗、汉贫民纷纷加入,声势大振。清王朝令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会师合剿,起义军复转战广西怀远、融县、永福、阳朔、维容、修仁、荔浦等地。四月,起义军见湖南空虚,遂突重围,折回新宁,再次攻取县城受阻,进入紫金岭。新宁知县戚天保令各团练围困封锁,提督向荣领大兵赶至围剿。起义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二十三日,李沅发受伤滚岩后被捕。6月4日,李沅发被解送北京,8月17日在北京就义,时年33岁。

  【南明将领抗清】清初,南明将领先后踞县抗击清军。“宝庆虽为大军所有,而明将多踞山俗”,“偶有发降大军者,诸将必合兵攻陷其寨”。清顺治四年(1647)四月,南明国公刘承允兵桂王迁移武冈,张先壁领兵10万余两度屯驻县境,总兵蒲英亦自广西入县。后清大军南进,刘承允卖主投降,桂王走靖州,蒲英撤离。顺治六年十一月,刘承允部将陈友龙取道县境入武冈,南明左将军郝永忠追逐其至县城,焚杀一昼夜。翌年,明将马进忠弃宝庆至县,扼踞盆溪与广西西延一带。九月,潜师袭大白、黄龙,走靖州。顺治九年六月,南明安西王李定国入新宁,旋出。顺治十一年三月,复取道县城入广西。九月,南明将领孙可望使汤文进驻新宁。顺治十四年,孙可望为李定国所败,经新宁,降于清巡抚袁廊宇,县归清治。明清两军相持,迁怒民众,以致“僵尸遍野,自建县以来未有如此之惨”。

  【太平军转战新宁】清咸丰五年(1855)八月初,太平军将领朱宏英、马金科领兵2万自东安越八十里山取新宁,防军倪长诰料不能敌,闻风先走。朱宏英长驱尾追,经盆溪、水头直抵县城,环攻6昼夜,知县张士宽督兵死守。县人江忠淑奉令招募乡勇2000赴援,为太平军所重创。候选知府刘睡莲佑军进驻白牙市,闻报,立即驰援。十三日至松风亭赶筑营垒,太平军发起猛攻,清军大败,刘长佑倒卧泥中。次日,刘召集散失兵卒,约副将李朝铺率军潜出连村,击太平军北部;又约黄龙、大白、石桥各村团练,沿扶夷江东岸大张旗鼓,以壮声势;自率官兵、乡团从箭楼边突然出击,太平军无备,退走白色渡。时山水暴涨,原搭浮桥中断,溺死甚多,朱宏英收拾余部退走全州。

  咸丰九年(1859)三月初,翼王石达开率军20万自江西入湖南,陷东安,危及县城。驻白牙市记名按察使刘长佑领候选知府江忠义率所部精捷营赶回新宁,保守县城。石部余子安领万余人先由王家铺迳入县城外,江忠义兼程驰至,与余前锋激战于志木山,余部不胜。江入县城,梦烧城外民房,以防地雷轰炸,交挑选敢死士卒,焚烧余部营棚,余率部奔武冈。另一队太平军踞杨田、木山,阻挡楚勇支援宝庆;攻克东安的太平军亦弃城会合于南庙,刘长佑尾随其后。二十七日,两军大战于南庙,太平军失利,走木山。又一队太平军从上游沿河抄出楚勇阵后,诛游击蒋廷绍、都司蒋得胜、守备徐仕位、千总李光秀、把总姜余碧、外委李光茴、唐永廷及兵勇数百人。刘长佑退守县城,太平军分支开往桃花坪。

  四月十四日,石部检点赖裕兴率万余人由八十里山复入县境,大败防军周维后,在石门与江忠义部遭遇,江败走武冈,赖以前队直追,引楚勇增援,而后乘机袭击县城。十七日,刘长佑正待整装启行助守武冈城,谍报太平军黄金亮率众数万由全州进入盆溪,遂令宝胜军营总刘盛调驱崀山迎击。黄大军至,将其重重围困,毙千总郑长松,俘刘盛调及其下30余人。刘长佑即遣营总李明惠、郑金华、鄢世堂、戴盛宽等进击。黄金亮闻楚勇从栗坪会哨绕出,恐腹背受敌,退走牛鼻坳。二十二日,黄前部自黄沙江取道大飘坪前进,遭楚勇营务处候选知府刘坤一、宝胜军候选道台江忠睿部截击,黄部败于新寨村一带,战死千余人。黄后部不知前部受挫,亦随前部由黄卜峒经石田,取道大飘坪,刘长佑率部横击,刘坤一、李明惠超其前,江忠睿赶追于后,太平军连败,死伤甚重,转入武冈。刘长佑率部援宝庆,刘坤一率楚勇及宝胜军留县城防守。

  五月中旬,石达开复遣军入县境,分三大营屯于石桥、大白、黄龙等村,以牵制清军北进。楚勇、宝胜两军连日在穿岩与石部战,死亡20余人。刘睡莲佑长子刘思询约诸军在扶夷江东西两侧列阵,待时夹击。相持50余日,至七月,清军陷宝庆,石部撤离。

  咸丰十年十月,石达开部将彭大盛领兵万人自广西进入西安寺,县内防务空虚,江忠义即遣权光灿领500人守县城,驻扎摩诃岭。十二日,彭大军骤至,急攻权营垒,都司邓在伦及20余名士卒战死。清援兵至,彭部于连村结筏渡河,沿八十里山入东安、零陵。

  二、楚勇,湘军的前身和雏形

  雷再浩和李沅发的起义使得崀山“楚勇”壮大发展,这批武装力量都是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的庄稼人。崀山“楚勇”的战斗力大大超过了清朝的绿营兵。崀山“楚勇”在江忠源和刘长佑的带领下,在广西全州县的蓑衣渡以区区五百人面对太平天国的十几万人马,打死了南王冯云山,使太平军遭到了出师以来的第一次惨败,不得不改变了顺水而下攻取长沙的打算。楚勇的勇猛,让濒临灭亡的清政府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清朝皇帝下令兴办团练,以后曾国藩组建“湘勇”与崀山“楚勇”并肩鏖战数十年,最后扑灭了“太平天国”的熊熊烈火,挽救了垂死的满清王朝。追本溯源,狂风起于青萍之末,蝴蝶的翅膀扇起了滔天巨浪。是崀山这条巨龙掀翻了天,又撑起了天。

  暗淡了的刀光剑影,远去了的鼓角争鸣,是非对错自有公论。崀山人用血与火的历练验证了他们大山一样的品格,无坚不摧的精神。

  在李沅发起义的时候,新宁县的人口只有十万左右,起义的有几千人,镇压的也有几千人,加之历年的补充人员,崀山有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加入了那一段血火历史,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牵涉千家万户。是崀山的峻奇雄险铸就了这一群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血性汉子 。形成了一条血肉人才链。

  崀山人在遭受战争的巨创之后,痛定思痛,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首要大事。两江总督刘坤一主修了县志,客观地记载了几百年的风云变幻和成败得失。主持修复了金城书院,集资新修了大兴阁和文昌阁等学习场所。江南水师提督刘光才创办了斗光书院和青藜书塾,云贵总督刘长佑也辟出家宅兴办学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崀山的一批批学子走出家门报效祖国,有国学大师刘永济,有建筑学家刘敦桢,有高教部副部长刘子载,有历史学家蒋孟引,有地理学家邓启东,北大名师陈贻焮等等。尤其最近几十年,崀山的人才成批量涌现,他们在全国各地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崀山这条蛟龙不再是兴风作浪的孽龙,而是耕云播雨,为民造福的腾飞之龙。

  “无湘不成军”,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十分璀璨的文化现象。而这一文化的源头,则是湖湘书生投笔从戎,创建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许多人因赫赫战功平步青云,成为国家的重臣名将。整个湘军系统中官至总督者15人,官至巡抚者14人,出现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鼎盛局面,形成了显赫一时的湖湘政治集团。湖南人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作用,始于湘军;湖南人才之盛,亦始于湘军;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

  湘军为捍卫清朝政府而诞生,后来则成为推翻清的中坚力量。从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一拨拨湖南志士轮番登上历史舞台,率领“湘军”冲锋陷阵,最终葬送了腐朽的满清王朝。毛泽东等“湘军”将帅,率领的军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页,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走上了繁荣、富强、幸福的道路。

  湘军的风云际会,构建了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湖湘文化。“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无湘不成军”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都是历史对湖南人的高度评价。胸怀天下、敢为人先,忍辱负重、智谋大略,经世致用、务实创新、正义奉献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军名满天下,滥觞则是楚军;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源头在新宁。如果说湘军是一棵擎天大树,楚军就是这棵大树的种子和粗壮枝干;如果说湘军是一条澎湃大河,楚军就是这条大河的源头和惊涛骇浪;如果说湘军是一部鸿篇巨制,楚军就是这部鸿篇巨制的序言和精彩章节。

  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是湖南第一个骁勇善战、名垂史册的将军,是湖湘军事文化的开山鼻祖。他是新宁人,宋高宗绍兴二年,兵败崀山,被岳飞收服,从此跟随岳飞南征北战,遂成抗金名将。

  新宁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湖湘军事文化发源的重要因素。新宁素有“三湘锁钥”之称,是两粤通往湖南省腹地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人李右文在《论新宁》中写道:“盖新宁毗连粤西,左蔽东安,右卫武冈,为宝郡之屏障。故贼必期得志于新宁,然后可为所欲为,亦暴秦不径东略而先收韩、魏意也。新宁固而宝郡安,而省南无寇匪迹矣。故曰:新宁,楚南之韩、魏也。”李右文认为,新宁的战略地位,就好像战国时期的韩国和魏国。咸丰年间,企图推翻清朝统治的蓝正樽、雷再浩、李沅发,就是看中新宁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在此揭竿而起。虽然,他们的起义被清政府残酷地镇压下去,但是,这些清末农民大革命的先驱者所点燃的革命火种,很快就在广西金田熊熊燃烧,而且迅速燎原,历时十余年,波及大半个中国,将腐朽的清朝政府推向覆灭的道路。

  清末农民大革命的火焰是新宁人点燃的,而扑灭这场燎原烈火的先驱,也是新宁人,他就是湘军创始人江忠源。

  江忠源

  江忠源创办团练镇压雷再浩,是第一个投笔从戎、驰骋沙场的湖南书生。受命率500楚勇前往广西协助清军对太平军作战,是第一个率领乡勇出省作战的人。伏兵全州蓑衣渡,歼灭太平军主力数千人,烧毁太平军所有的粮草辎重,击毙南王冯云山,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第一个取得重大胜利的人,也是点燃太平天国彻底覆灭导火索的人。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因战功升为安徽巡抚,是第一个担任封疆大吏的湖南书生,又是第一个向朝廷奏请建立水师,肃清江面的人。山(越城岭)那边出了个洪秀全,山这边出了个江忠源,于是,中国近代史最为波澜壮阔的一页,就用他们的宝剑和鲜血书写而成。

  刘长佑

  紧跟江忠源出山的是刘长佑,他是湘军将帅中,第一个担任总督又是第一个担任直隶总督的人。江忠源庐州死难后,刘长佑成为楚军的最高统帅。他率楚军万余人,攻克临江,歼灭太平军十余万,不但粉碎了太平军的西征战略,也将曾国藩及其统帅的湘军从绝境中解救出来。江西战局的逆转,使太平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也是其走向覆灭的开始。在宝庆大败石达开,解宝庆之围,使石达开以宝庆为跳板,进军四川建立政权的战略彻底破产,被迫退回广西。刘长佑率楚军穷追不舍,纵横广西。石达开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曾经想投降刘长佑。事情是这样的: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讧,石达开率兵出走天京后,受清军围追堵截,退回广西,盘踞在南宁一带,处境艰难。他对刘长佑容人的度量颇为心服,打算与官军商讨投降安抚。恰在这时,太平军抓到刘长佑的“楚军”军需官蒋玉和,石达开写下降书,叮嘱他火速交给刘长佑。刘长佑看到信后大喜,重奖蒋玉和,要他与石达开约定投降日期。不幸的是,蒋玉和在途中被小股土匪杀死。石达开长久得不到刘长佑的答复,便率部从贵州逃到四川,最后兵败大渡河。

  1862年,刘长佑任两广总督。1863年2月,调任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及河北省的最高长官。他是清代第一个担任这一重要职务的汉族长官,比曾国藩担任这一职务早5年。刘长佑创立直隶练军,首开中国军队改革的先河,在军事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军队的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1875年,刘长佑又担任云贵总督。

  刘长佑任云贵总督达八年之久,任职期间,多次向朝廷上疏献防备法国侵略越南之策,又大力推荐刘永福训练军队,以防止法军入侵。他熟读兵书,分析时局,率先提出主动对日作战的惊世主张,表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光绪七年(1881)九月十七日,他在《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中提出,日本狼子野心,夺占我琉球群岛,违背了国际公约,如不加诛伐,则列强视我软弱,将会助长他们的侵略野心。且日本迟早会吞并朝鲜,不如乘其羽翼未丰,先发制人。“不若及法师未出,东京未灭之时,先讨日本以复琉球,则时雨之师,足以下俘囚之涕,九伐之法,尤足以摄夷逆之心。”

  他还设计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和进攻线路,“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恶于天下,布告西人绝海上通商之东使,倭人已可坐困。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娴熟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倭人离贰已久,必当自溃,即负隅抗拒,而我朝师武臣力必无挠败之虞。”他还设想,如果担心日本来侵略中国沿海,那么东南沿海久设练军,自然可以抵御。到那时候,天戈远震,四夷戢兵,不但越南可以保全,就连朝鲜、暹罗、缅甸诸国,也可避免被列强吞食。

  刘长佑的这个建议振聋发聩,极有见地。他提出攻打日本的时候,左宗棠已经率领精锐之师,收复了新疆。中国军队,威风正盛。如果他能像左宗棠一样,说服慈禧太后,让他训练掌握一支劲旅,指挥东征日本,凭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作战经验,未必不会取得胜利。如果这样,那中国的历史也将改写,再不会陷入后来的战乱欺凌中。

  可惜,昏庸腐败的清王朝气数已尽,没有人采纳他的这一主张,导致错失良机,后来陷入列强的蚕食鲸吞中而不能自拔。

  刘坤一

  刘坤一,清末湖南新宁人,曾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等职,是清末湘军最后一位统帅。

  他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是江忠源的外戚,自幼师从江忠源。19岁时,考取了县试廪生。后以诸生起家军旅。咸丰五年,受刘长祐之邀,率乡团与太平军作战。后随刘长祐参加湘军,援战江西,因作战勇敢,屡立大功,被破格提升为直隶知州,成为湘军中的一员骁将。此后转战于湖南、广西等地,历任临江知府,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

  光绪元年(1875年),刘坤一升任两广总督,5年后出任两江总督,成为清朝后期镇守一方的地方大臣。当年左宗棠收回伊犁后,刘坤一曾上奏请求朝廷急筹东北防务,防备日本、俄国,而与英、法等结为声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侵占朝鲜后又进犯中国东北。由于前期中国参战部队多为淮军班底而屡遭失败,清政府决定派遣湘军出关对日作战,并任命两江总督、原湘军宿将刘坤一担任钦差大臣,指挥六万湘军出关。但这时湘军已严重老化,枪械落后,战斗力不及从前。

  1895年1月17日,清军四次企图收复海城,皆失利。2月28日,日军发起反攻,从海城多路追击。3月4日,日军在牛庄重创湘军主力,7日占领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湘军就此在辽河东岸全线溃败。初战失利,刘坤一正筹划反攻,清廷却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刘坤一“三次奏阻,无力回天。愧愤填胸,寸心如结”。虽然局势无法挽回,但刘坤一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将成为中国未来巨大的威胁。此时,他提出了对日应采取战略上“持久”的方针。

  刘坤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对日“持久”战的国人。应当说,他提出的持久战方针是切实可行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无法以武力消灭的。日军兵力不足,而劳师远征,战线拉长,是兵家之大忌,只要中国采取战略上持久的方针,坚定抗日决心,发动民众抗战,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那么日军最后只能失败。况且当时日本当局也清醒地认识到以现有的武力是无法达到消灭中国的目的的。

  然而,由于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为首的主和派势力强大,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过,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新宁楚军横空出世,江忠源,刘长佑,江忠义,刘坤一,因军功显赫,先后成为封疆大吏,六品以上有名有姓的将军及政府官员500余人,“隔墙两制台,对河两抚台,十里八道台”,新宁涌现了最为璀璨的人文奇观。江忠源、刘长佑等新宁书生,是第一批经世之学的弄潮儿,他们的敢作敢当、敢为人先的霸蛮血性,为湖南书生打开了一道经世致用的大门,于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一大批湖湘学人通过这条大门,源源不断走向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

  新宁军事文化的核心是楚军,楚军的发展经历了“江家军”、“刘家军”、“新楚军”三个重要阶段。

  江家军是江忠源所创建,以江家兄弟江忠濬、江忠济、江忠淑为骨干。江忠源庐州战死后,刘长佑成为楚军主帅,其组建的楚军史称“刘家军”。同治元年(1862),四十五岁的刘长佑,由广西巡抚擢升为两广总督,楚军的指挥权交给广西布政使刘坤一。刘坤一接统的楚军,史称“新楚军”。楚军除了主力江家军、刘家军、新楚军外,还有很多枝蔓,如江忠义率领的精捷营,江忠浚率领的宝胜军等。

  崀山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多元文化交汇。文化结构包括古代濮人、古代巴人和古代楚人,后代研究者统称为“土蛮文化”。土蛮文化同中原文明逐渐融合,形成独特的楚巫文化。江西文化、川黔文化、汉儒文化、苗瑶文化,各种文化因子在崀山重新排列组合,熔为一炉,形成崀山文化的多元格局。以崀山丹霞地质遗产为核心的山水文化,以舜帝为核心的德治文化,以楚军为核心的军事文化,以八峒瑶族跳鼓坛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别致独特、扑朔迷离、摇曳多姿。

  楚军文化,是新宁先贤用血肉和生命凝结而成的,特色最鲜明,内涵最广阔,张力最强劲,影响最深远,是湖湘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这朵文化奇葩,不但哺育了楚军,而且哺育了湘军。

  地灵才有人杰。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造就一方人才,这是人们普遍公认的文化现象。山水奇特,孕育的文化自然奇特,文化奇特孕育的人才自然惊天动地。新宁地处偏远,崀山丹霞地貌世界独有,这些红色的石头,是地球最为古老的遗存,蕴藏着古老神奇的文化密码,人们都说崀山是霸蛮的山,那些红色石头是充满血性的霸蛮石头。有“霸蛮”的山,自然有“霸蛮”的人。崀山用古老的神秘,古老的精神,古老的气韵,古老的力量,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新宁人。新宁人因而具有大山的血性,大山的精神,大山的气韵,大山的力量,形成其他地方不可能具有的,独特的精、气、神。“沅有芷兮醴有兰”, 新宁野生植物绵延无际,原始的自然环境,是楚蛮文化的深厚土壤;“被薜荔兮带女罗”,生活在这原始自然生态中的崀山人,自然具有浪漫的、粗犷的、充满原始风情的服饰;“信鬼而好祠”,这里的民风民俗自然也是原始的、朴实的、蒙昧的。原始的充满野性的楚蛮文化,就在清澈的夫夷江畔,在红色的丹霞峰林中,在温润的神山秀水的滋养下,在朴实蒙昧的自然风情中茁壮成长。然而,这么一块土地,在古代中原人的眼里,则是一块蛮荒之地,这里的居民也被中原人称为“南蛮子”。“南蛮子”带有强烈的地域和种族歧视。不过,新宁人并不以“蛮”为耻,而是以“蛮”为荣,往往认为自己是“霸得蛮”的人。新宁人之所以如此欣赏、崇尚“霸蛮”二字,因为蛮,就是吃得苦,扛得起;蛮,就是不信邪,不怕鬼;蛮,就是天不怕、地不怕;蛮,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见了棺材不掉泪、死到临头咬一口!这个“蛮”字,诠释了新宁人独特的、火辣的血性。新宁人这种火辣血性的内核,其实就是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性”,是楚蛮文化的原始形态。

  三、新宁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地域文化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沉淀,才能形成区别于主体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新宁土生土长的,粗犷的,野性十足的蛮夷文化,在时代的长河里,逐渐被外来文明所同化。同化是长期的,也是复杂的。根据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来看,新宁蛮夷文化同中原文明的融合大概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黄帝战胜炎帝和蚩尤,黄河文明战胜了楚蛮文明,其表现形式是杀戮和征服。

  黄帝是黄河流域的一大部落首领,炎帝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部落首领。两个部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部落大都臣服于黄帝。然而,东夷部落首领蚩尤却不臣服。关于蚩尤故里很多,争论很大,有一种说法在思游,即湖南安化县乐安镇蚩尤村。这种情况,应该是东夷部落不断南迁造成的。东夷部落在南迁的过程中,逐渐与南蛮部落融为一体。所以,湖南一带的原住民,也可以说是蚩尤的后代。黄帝在涿鹿打败蚩尤,并将其擒杀。黄帝害怕蚩尤死后作怪,便把他的身体和头部分开,埋在两个地方。蚩尤身上的枷栲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残酷的杀戮,使楚地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残余的居民为了生存只得向新宁这样的大山深处迁徙。然而,失败和杀戮并不能将其征服,他们反抗的意志更加坚韧,桀骜不驯的血性更“傲”、更“野”、更“狂”。

  蚩尤是中华三祖(黄帝、炎帝、蚩尤)之一,余秋雨说过:“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有关补天、填海、追日、奔月的传说,则决定了我们的气质。”很多的文献表明,蚩尤是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英雄,被后人奉之为战神。所以,作为蚩尤的后代,都具有“吃铁屙钢”,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血性,而且代代流传,脉脉相承,从而形成了新宁独特的“蛮”文化。

  第二个阶段是帝喾当政时,黄河文明同楚蛮文明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血腥之气被淡化,主要特征是“和亲”。

  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有槃瓠的传说,大意是:高辛氏时代,刘氏皇后夜梦天降娄金狗下界托生,醒来耳内痛苦不堪,名医挑出一奇怪美秀三寸长的金虫,以玉盘贮养,以瓠叶为盖,一日长一寸,身长一丈二,形似凤凰,身纹美丽,取名麟狗,号称盘瓠。其时犬戎兴兵来犯,帝下诏求贤,提出: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嫁他为妻。盘瓠揭榜后即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个日夜可变成人。”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公主随盘瓠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生三子一女,宗子姓盘,名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新宁雷、蓝二姓都是瑶族,瑶族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过盘王节,家家户户做粑粑祭祀盘王,说明新宁瑶族的祖先是槃瓠。研究民俗文化的学者认为,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和亲的最早历史,不是昭君出塞,也不是文成公主入藏,而是高辛公主下嫁槃瓠,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

  第三阶段是舜帝南巡,其德治文明就像阳光雨露,洒播于夫夷江畔。

  相传舜帝南巡,路过新宁,见有一方壮美山水,便赐一“崀”字,意为“山之良者”。舜帝赐“崀”字,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从现有文献和历史遗迹中,却能找到舜帝曾经到过崀山的有力证据。尧帝曾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今湖北省西北),三苗战败,一度归服于华夏集团的领导。舜帝继位后,“乃谕教焉”,对三苗采取招抚政策。舜帝曾越过长江、洞庭,进入三苗腹地,并溯湘江而上,抵达湘南的苍梧,葬身九嶷山。“苍梧”即广西苍梧县,位于广西东部,浔桂两江汇合地区的梧州市。从地理上看,舜帝南巡去苍梧,新宁崀山是必经之地,何况新宁境内有舜皇山,山顶有舜皇宫等历史遗存。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而以舜帝为名者,仅新宁一座。更有甚者,以帝王为名者,也仅此一座。

  第四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消灭了楚国,秦始皇所向披靡的军队践踏荆楚大地的同时,将中原文明带到荆楚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他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气概,为后人开拓了广阔的文化情怀;强权统一了汉字,使中国文化可以顺畅地流泻神州大地。余秋雨说:“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被斩断、割裂的悠久文明,秦始皇功不可灭。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大将白起(武安君)进攻楚国,大破楚师。刘长佑《新修白公渡亭记》:“大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武安君因取楚巫黔中郡。新宁为黔中南境,或尝取道于斯欤?”白公渡南岸有一古老建筑白公亭。相传秦朝大将白起,率兵经过这里,由于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军队不敢过渡。白将军来到江边,摘下一片柳叶命士兵过渡。士兵惊疑地说:“一片柳叶何以过河?”白起轻吹一口气,柳叶变成了大船载着士兵过了河。白将军又组织人员在这急流险滩上打下木桩,修筑了一道木桩堤坝,挡住了湍急的河水。从此,江面平缓,风平浪静。老百姓为了纪念白将军,在河边修建了白公亭祭祀,渡口亦名白公渡。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将我国春秋以前的文学思想分为“北方派”和“南方派”。北方派以《诗经》为代表,其理想置于当日之社会中,则往往以坚忍之志,强毅之气,持其改作之理想,以与当日之社会争。所以北方之人,不为离世绝俗之举,而日周旋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南方派以《楚辞》为代表。南方人追求理想时,将理想“树于当日之社会外”。也就是说,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理想中“求其安慰之地”。所以,南方人的想象力伟大而丰富,充满了巧妙的类比和调皮的滑稽,表现了诗人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这样的灵魂,难道能够容忍外力的约束和桎梏而不加反抗和斗争?所以,楚蛮文化原始的野性中,为了捍卫独立和自由,天生有一种反抗压迫的精神。

  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是楚怀王的左徒,因为怀王听信谗言,把他贬到沅湘。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泣息,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之文中所称的圣王,则有尧、舜、禹、汤、文、武,贤人则有皋陶、傅说、彭咸、比干、伯夷,暴君则有羿、浞、桀、纣等,皆为中原人物,为北方学者之常称道。可见,屈原乃南北文化融合的象征。在他身上,南方人霸蛮的血性,张扬的个性,浪漫、豪迈、出世的情怀,同北方“坚忍之志,强毅之气”的水乳交融,从而形成了忧国忧民的伤痛和情怀。就在他彻底失望,准备投水自尽,以身殉国的时候,还对自己的国家依依不舍。司马迁高度称赞屈原和他的作品。许多学者认为,培育湖南人精神的湖湘文化,就是起源于屈原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的文人,而湖湘文化的发展,也将他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贯穿了始终。

  第五阶段是中原大儒进入楚地,特别是宋代大儒周敦颐在新宁设坛讲学,传播儒家文化。

  汉、唐、宋三代,中原许多文人墨客被陆续贬到楚地,极大地促进了儒家文化与楚蛮文化的融合。宋代大儒周敦颐,在新宁莲潭书院设坛讲学,于金石镇犁头湾刻下四个遒劲大字“万古堤防”,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这是有史料记载的,朱熹《邵州特祀濂溪先生记》和彭谨《爱莲亭记碑》两文均说周敦颐1067年“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爱莲池记碑》则有“周子在邵州衙东北隅辟池种莲”的记载。《湖南乡土地理志》也有记载:“周敦颐以永州淬摄邵州事……辟池种莲。”清雍正时期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之《方舆汇编、职方典、宝庆府古迹考一》记载:“爱莲池,周敦颐先生观莲处,在邵著《爱莲说》。”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之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博学大儒周敦颐,将儒家文化同新宁蛮夷文化相融合,从而给蛮夷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焕发出绚丽的生命之光。

  余秋雨认为:“旷野之力”缔造了大唐的文化盛世。而余秋雨所说的“旷野之力”是什么呢?是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鲜卑族。他说:“旷野之力,也就是未曾开化的蛮力。未曾开化的蛮力能够参与创建一个伟大的文化盛世吗?这就要看它能不能快速地自我开化。”新宁这方未曾开化的蛮荒之地,不断吸纳中原文明,“快速地自我开化”。这就像铁器淬火,把一块生铁烧红,然后“哧”的一声放进冷水里,再从冷水里抽出,又一次烧红,接着又是“哧”的一声……反复的淬火,使铁的品质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坚韧。蛮文化在舜帝文化,儒家文化等中原文明的熔炉里反复煅烧、淬火,独唱被合唱、个人被社会、浪漫被担当、野性被理性所替代,逐渐形成了新宁本土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个性的“霸蛮”文化。19世纪中叶,一个名叫利希霍芬的德国人是这样描述“霸蛮”文化的:“楚地人是长期保持独立的一个种族的后裔,中国的军人主要出生于此,尤其是很多的官员也出生于此。忠实、正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粗犷、反抗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德国人的发现当然是正确的,正因为新宁具有“霸蛮”的文化基因,清朝末年,在农民革命的烽火中,楚军才得以横空出世,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江忠义、刘光才等数百名将军从此走上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为湖南书生打开了一道经世致用的大门。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