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全国媒体精准扶贫崀山行:绿水青山胜金山
发布时间:2016-09-22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尹建国 何荣 戴瑾昕 杨坚 李中 舒婷

全国媒体精准扶贫崀山行

绿水青山胜金山

——解析新宁县旅游扶贫“崀山模式”之景区生态保护篇

记者 尹建国 何荣 戴瑾昕 通讯员 杨坚 李中 舒婷

  生态保护绘美景,绿水青山胜金山。

  2010年8月2日,中国丹霞·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年来,新宁县围绕“旅游立县”发展战略,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以实施文化旅游特色县项目为契机,以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景区为重点,突出生态资源保护,使崀山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保护加大力度 让青山碧水更美丽

图片1.png

天一巷竹涛林海图 颜克明/摄

  建成规范完备的标识系统。在128平方公里的景区边界埋设1787个界桩界碑,在核心保护区和二、三级保护边界设立界桩、界碑600余块,景区防火标识标牌80余块,在游览区内设立中英文对照标志标牌300余块。

  实施“春花秋色”林相改造工程。租用荒山、荒坡500余亩,投入资金350万元,采购栽种各类苗木约8万余棵,完成了景区公路沿线景观林带、林家寨火烧迹地景观林和核心景区(石田、联合、黄背等村)经济林带,近年来,景区绿化面积提高到81%。

  认真宣传保护条例。“我们要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崀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是我们每一年的崀山景区保护管理工作会议上始终强调的诺言!2011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的修订,我们将《风景名胜区条例》和《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每年的法律、法规宣传月,都组织景区宣传车巡回到景区入户宣传。

  完善规划管理的配套措施。出台了《崀山风景名胜区民居与民用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崀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等4个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以村为主,大力推行景区民居新改建工程审批制、奖罚制、户籍准入制、样板房建筑风貌制和指标限制等有效措施。

  严格执行景区规划。以景区民居整建为重点,严格审批程序、不断加强跟踪巡查、及时兑现奖罚措施。六年来,民房新改建审批471座,奖励资金300万元。

  景区综合执法成效明显。近年来,执法大队共查处滥伐林木案60余起、无证运输林木案80余起,制止野外生火200余起,及时扑灭因野外用火或用火不当引发的森林火灾50余起,打击非法采砂行为60余起,收缴麻鱼机百余台,停工了一批违法建设工程,有效地遏制了破坏遗产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执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基本保持了景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原生态。

  崀山服务功能更完善。抓住新宁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这一契机,奋力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联合县旅游局编制了《夫夷江排筏漂流规范》等三个行业规范,创造了湖南省地方旅游标准;编制了《新宁县旅游规划修编》《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等9个规划,确立了崀山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利用省文化旅游特色县资金,先后完成5个一二级游客中心、18个环保车站点、2000多块标识标牌、22座生态旅游厕所及八角寨客运索道、二期生态停车场、智慧崀山、春花秋色、夫夷江漂流码头维修、紫霞峒景区提质改造工程等6大类28个项目,总投资1.86亿元。其中崀山“智慧景区”项目建成湖南省首个智慧旅游景区的样板;崀山生态旅游厕所项目率先实现了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提出的全国旅游区“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免费实用、管理有效”的“厕所革命”总体目标,成为全省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的典范和标杆。

  实现“旅游+文化”的紧密结合。依据千亩油菜花、万亩脐橙花产品和初具规模的石田村200多亩薰衣草、玫瑰谷100亩玫瑰花与竹筒酒、瑶王宴等旅游特色,以“春花秋实”,“脐橙花开、浪漫崀山”,“浪漫崀山、瑶王盛宴”为主题,精心打造“歌山花海,浪漫崀山”品牌形象,生动展示瑶乡特色文化,成为崀山文化旅游的风景线,深受旅游团队的青睐。盛源公司每周五晚定期免费推出的“浪漫崀山篝火晚会”,也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和支持,突破了崀山旅游文化缺失的短板,更成为旅行社组团崀山的一个新亮点。

  生态补偿助推扶贫 崀山景区更加和谐

图片2.png  

崀山田园风光 杨坚/摄

  原住居民是世界遗产的“第一主人”,景区要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改善原住居民的生产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新宁县一直将景区生态保护与旅游扶贫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加大景区生态植被保护的投入。县财政于2010年起,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切块预算安排景区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100万元,并将逐年增加该项费用,为景区林农增加收入。其中享受该项补助的贫困人口有 人,县财政和崀管局拟在国家生态补偿的基础上每亩每年再增加 元。

  改革景区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大力实施“煤改电、煤改气”等燃料改革工程,广泛推广了环保无毒餐具和可降解一次性餐具,初步推行生态农业,使景区燃料污染大幅减少,水质和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解决景区公益性就业岗位方面向原住居民倾斜。规定景区摊位经营、卫生保洁、护林防火等岗位必须在原住居民中安排,景区管理岗位原住居民比例占50%以上。

  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原住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开设农家乐,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有效增加了景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不但为村镇精准扶贫拓展了思路,找准了出路,也提高了原住居民参与遗产资源保护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景区社区同步和谐发展。

  生态管护齐并进 景区呈现新亮点

图片3.png  

双烛争艳 杨坚/摄

  注重生态保护,发现新物种。几年来,我们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遗产资源。对景区封山育林,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十分明显,在原有3种崀山特有物种的基础上,新宁籍林学专家罗仲春老先生在崀山发现新增特有物种——罗氏楼梯草,这是景区生态保护建设的一大成果。

  景区民房整建形成新亮点。今年县政府投入三千八百万元,对两个镇34个村共2935户危房改造实施整体推进,为全省提供了实施经验,形成了崀山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科普展示有了新平台。 2014年,投入了680万元,对崀山地质博物馆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向广大游客展示遗产地崀山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建成了设备齐全、内容丰富、互动参与、游览顺畅的科普教育基地。

  景区综合执法有新成效。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原来的联合执法提升到综合执法,调整了领导班子,加强了队伍建设,配强配好配优了执法队伍,保证了景区行政执法的战斗力。

  景区社区和谐取得新发展。结合精准扶贫措施,将核心景区6000亩林地全部划为生态公益林,县财政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切块预算安排补助资金100万元,为景区林农增加稳定收入;投入1800万元,在九个景区村建立了环境整治理事会,鼓励原住居民开办农家乐,在景区门店招标、员工招聘制定了专项优惠政策,安排了38个购物摊位,组建了78人的保洁队伍,为景区居民脱贫致富拓宽了门路。

  景区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成品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来,共投入10个亿的资金基础设施全面到位,为保证服务质量达到标准,先后采取集中培训、岗位竞赛、考核督查、严格奖惩的措施,按照“酒店式服务”旅游景区的要求,创造了厕所革命的经验,形成了标准化服务的制度,实现优质服务常态化。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