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全国媒体精准扶贫崀山行:门前淘金乐开颜
发布时间:2016-09-2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何荣 尹建国 杨坚 李中 舒婷

全国媒体精准扶贫崀山行

门前淘金乐开颜

——解析新宁县旅游扶贫“崀山模式”之旅游就业篇

记者 何荣 尹建国 通讯员 杨坚 李中 舒婷

  “白鹭衔云朵哟,竹篙点碧波哟,夷江飘出哟一首歌……”初秋时节,来到崀山夫夷江边,只见江水清澈见底,平缓如镜,两岸的奇峰异石在碧水蓝天下倒映于水面,江中船帆点点,船工山歌朗朗,如诗如画。

  这一副壮丽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坚持将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同步、景区发展与乡村发展同行、旅游设施与乡村设施建设同速、门票收入与村民服务收入同增、资源环境与社区和谐同抓的“五同”措施,使得景区贫困户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帮扶和支持。

  今年8月,新宁县崀山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单位。该县将“乡村旅游”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让当地村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船工:20余年的坚守,船工不只是一份工作

图片1.png

崀山旅游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民工的就业增加了收入 杨立新/摄

  “漂亮姐,漂亮妹,首饰打扮样样齐,今日漂流龙王笑,明天爬山百鸟鸣……”中秋刚过,迎着还有些灼人的骄阳,记者与友来到芙夷江边的水溪码头,这是漂流的起始点。可谓先声夺人,尚未靠近一声声清脆爽朗的山歌令大伙神驰向往。

  靠近芙夷江,一泓宁静的港湾,岸旁的丛林随风拂动,江边依着几十条待侯的竹筏,风光如画,江水诱人。登上由十多根碗口粗的毛竹拼连而成的舟筏,我们见到了这位唱山歌的船工陈杨,今年54岁的他,家住崀山镇水溪村7组,在这里撑船已经20多年了,从1995年开始就这这条芙芙夷河上撑船渡客,起初只有九对竹筏,如今已经发展到百余对竹筏。他见证了崀山一步步走出新宁,走向世界的辉煌成就,目睹了崀山从申遗成功到晋级国家5A景区的傲人壮举。同时这条芙夷河、这只竹筏也见证了他从青壮年的小伙子到年过半百的老人,从结婚育子,到如今女儿的出嫁。船工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融入生命的一部分。

  “我在这里撑船也有20多年了,叫我不撑船,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崀山镇水溪村8组50岁的陈贻芸,与陈杨是同一时间进入公司,二人志趣相投,每当撑同一艘船时,一头一尾,一唱一和逗得游客哈哈大笑,有时候被游客称作“芙夷双雄”。陈贻芸说,崀山没有开发前,交通也不方便,他们这些山窝窝里不识字的老百姓,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给自足,基本上是很难走出这座大山,崀山开发后,不仅有了工作,有了收入,世界也一步步向他近,他开玩笑说:“我每天都在渡天下人,就算寸步不离船,也知天下事,也识天下人。”

  长期往返于芙夷江,他们还自编自创了多首通俗易懂,意境悠远的山歌,在撑船时兴致一上来,就会高歌几首,让游客们醉在其中、流而忘返。

  清洁工:攀爬在悬崖峭壁上的“蜘蛛人”

图片2.png

刘锋在崖壁上捡拾垃圾 杨坚/摄

  在崀山辣椒峰景区的骆驼峰,游客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万丈悬崖上,一位中年男子身贴绝壁,像“蜘蛛人”一样快速攀爬,场面惊险、刺激,引得胆小的女游客不时发出阵阵惊呼。

  陡峭的悬崖石壁上,一根绳索从高高的悬空栈道抛下,一位腰挂蛇皮袋的中年男子抓住绳索沿壁快速往下移动,游客看得心里扑扑直跳,不少人喊着“小心,小心,注意安全!”中年男子下滑了近60米,在绝壁上一小丛植物处停下,从树草间捡起空饮料瓶、食品包装袋、纸屑等放进腰间的蛇皮袋。随后,他扯一扯手中的绳索,让在悬空栈道上的两位同事往上收绳索,自己使劲往上攀爬。刀削般直立的绝壁,让他攀爬得很有些吃力,花了10多分钟,他才攀回悬空栈道。

  这位攀爬在崀山绝壁上的中年男子叫刘锋,他并不是在表演特技,而是在景区清理日常垃圾。崀山有着辣椒峰、八角寨、天一巷、天生桥、紫霞峒、夫夷江等6大景区,许多景区集高、陡、深、长于一体。尤其是辣椒峰和八角寨景区,到处是拔地而起的石柱石壁,陡峭险峻的赤壁丹崖。自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崀山名声大振,前来游览的人大幅增长,景区的垃圾也日益增多。奇峰之上,游客丢弃的垃圾随风飘飞,落入悬崖峭壁的凹凸处和一小丛一小丛的植物中。清理这些垃圾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一般人无法胜任。

  刘锋是崀山镇石田村人,以前常在周边深山和悬崖绝壁上攀爬采药,在当地有“蜘蛛人”之称。2010年8月,景区聘他当了一名特殊的清洁工,专门负责悬崖绝壁上的垃圾清理。自此,每天上午8时开始,他便与两个帮手一道,沿着景区的游道,寻觅清理着撒落在悬崖绝壁上的垃圾。刘锋说,垃圾增多急需清理,清理垃圾的任务不轻啊!旅游淡季好点,中午还可以下山吃饭休息一下,如果是黄金周等旅游旺季,垃圾就特别多,忙得只能让同事把中饭送到山上吃。

  崀山是丹霞峰林地貌,山石经风化后崩塌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绝壁上清理垃圾险情四伏。今年7月份,刘锋在骆驼峰就遇到过一次险情。那天下着毛毛雨,他拉着绳索吊下悬崖30米左右时,踩着的石头掉了,整个人悬在空中随着绳索打转,常在绝壁上讨生活的他一时也头晕得不行,他赶紧闭上眼睛,伸开双脚尽力在石壁上重新寻找落脚点,好一段时间身体才稳定下来。

  干着特殊的工作,刘锋的待遇却不特殊,也就是当地一般工种的水准,月收入1000元左右。刘锋家里经济负担比较重,原来自家山上树木每年可卖几万元钱,但崀山风景区建起来后禁山了,每年只有几百元补贴。他妻子到东莞打工,收入还不错,多次动员他也南下多赚点钱,可他从没考虑过要放弃现在的工作。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崀山有今天,我感到自豪。能为景区做些事,我感到光荣。景区需要我,我不能走。再说,留在家里,照顾孩子也方便。”

  摊贩:游客把八角寨辣椒酱带到世界各地

图片3.png

摊贩李海容向游客推荐自制的辣椒酱 尹建国/摄

  “不尝不后悔,尝了不买一定后悔……”9月19日,从崀山八角寨下来的游客,被景区摊点一瓶辣椒酱的香味深深吸引,来自安徽的游客李子华忍不住品尝一口后,连连称道,“这辣椒酱,比老干妈还好吃,香而不干辣的柔和,好吃好吃。”当即就带走了5瓶。

  这个摊点的老板叫李海容,今年36岁,家住崀山镇黄背村,2008年以前一直背井离乡,四处漂泊,曾在广东深圳打工,每天加班到十一二点,非常辛苦。2008年6月来到长沙开店,做起了小老板。婚后育有两个小孩,随着小孩的日渐长大,老人的日益衰老,她想着不能再背井离乡了,家里需要她的照顾。2012年便转让了长沙的生意,回到家乡。

  2012年4月,看到崀山的旅游业越发壮大,就在八角寨景区,租了摊位,做起小生意,起初是卖米粉、小吃。到秋季,看到父母种的海椒吃不完,烂在田地里非常心痛,就把海椒做成辣椒酱,放在米粉和小吃里,给客人做配料吃。有一次游客在吃完米粉后建议说:“你家的辣椒酱比米粉还好吃,要是能打包带走就好了。”

  李海容灵机一动,与丈夫商量后立即就把辣椒酱分成小瓶、中瓶、大瓶进行装瓶包装,并在瓶上印上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及联系电话,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果想再次购买,只要微信一联系,辣椒酱就会快递到家,非常方便。

  “我以前微信只有三四十个人,通过买辣椒酱,现在有三四百个好友了,游客把我的辣椒酱带到了全国各地,并推荐给他们的亲朋好友,我的朋友圈也广了,有省内的、省外的,甚至还有国外的。” 李海容,说生意好时,通过邮寄和摊点,一天最高可以卖出五六百瓶,随着辣椒酱的畅销,带活了村里亲友的海椒、配料姜蒜的种植,以及米酒的酿造。

  随着崀山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旅游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旺,通过旅游就业增加贫困人员的收入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扶贫,也是能帮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脱贫。到目前为止,崀山镇旅游从业人员近800人,景区建立了78人的保洁队伍和26人的保安队伍,安排船工60余人、护林员40人、景点营销人员80人、摊点服务员200人,农家乐就业人员达300余人,另外还安排有挑夫、导游、马夫等岗位,有力的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景区村脱贫致富。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