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新宁高桥镇:万顷烟波翻绿浪
发布时间:2015-05-25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尹建国 杨坚 陈泽新

万顷烟波翻绿浪

——新宁县高桥镇烤烟生产“提质量创品牌” 精益发展纪实

文/图 记者 尹建国 通讯员 杨坚 陈泽新

图为高桥镇党委书记阳敏(中)镇长徐志远(右)政协工联委主任李海祥(左)在烟田里了解烟苗长势情况.JPG

图为高桥镇党委书记阳敏(中)镇长徐志远(右)政协工联委主任李海祥(左)在烟田里了解烟苗长势情况

  山还是那些山,田还是那些田,山环抱着田,田依附着山。

  山里人在田里种水稻,种油菜,种玉米……每个季节,这些田都没有闲下来,春夏秋冬田都有着不一样风情。

  前些年,在这个十年九旱的山区,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在房前屋后,山坡田间试种着一种经济作物。几年后,逐渐尝到甜头的村民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并形成支柱产业。

  如今,只要您路过这里,水泥公路两边春夏的田间地头处处绿油油的一片。夏风吹过,像一波柔情的海浪,缕缕的烟香沁人心脾。一入秋天,金黄金黄的叶片窃窃私语,像是在述说着丰收的喜悦。

  这个地方就是连续12年荣获新宁县文明建设考核第一名而闻名夷江大地,因获得“全国文明村镇”而声名鹊起,这个地方就是高桥镇。这里百姓种植的致富支柱产业就是烟叶,该镇烤烟种植面积最高时达19000亩,产量近5万担,从2010年至今连续六年居全省前四,邵阳市第一。

  5月下旬,记者驱车来到“全国文明村镇”新宁县高桥镇采访,行走乡间村道映入眼帘的是烟水配套工程和村民在烟田除草施肥的火热场面,一排排密集式烤房在田间地头排兵布阵,烟田里劳作的村民欢声笑语,一幅充满蓬勃发展生机的宏伟产业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烟波万顷,明确发展思路提质创牌

100_3796.JPG

高桥镇连片烤烟基地

  高桥镇位于新宁县西北部,东接清江桥乡,南靠白沙镇,北连安山乡,西与武冈市交界,距县城24公里。全镇总面积16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66亩,其中水田22398亩,旱土12668亩。辖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88个村民小组。

  行走在乡村小道上,这片淳朴丰茂的土地尽情舒展着她的自然美。而干净整洁、青瓦白墙、绿树成荫的农家小院,布局雅致、山水相映。商铺林立、人流如织的小城镇又向人们展示出高桥的另一幅画卷。

  在这方热土上,脐橙、药材种植、生猪养殖及烟叶生产都上了一定规模,但烟叶生产更具特色。为了让当地群众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一届又一届的镇领导坚定“烤烟兴镇、项目强镇”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烟叶生产。到2013年,本届党委、政府一班人结合高桥镇的实际,又提出了“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组团发展”的农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烤烟支柱产业,制订了“全力打造现代烟草农业特色镇,承接产业转移重点镇,农村文明创建示范镇”的发展目标。

  由于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通过几年的努力,高桥镇的各项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烤烟生产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从2004年起,该镇种植烟叶面积基本上一年翻一番,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04年种植面积615亩,2005年种植面积达3250亩,2011年种烟近10000亩,2012年,种烟面积16700亩,收烟40447担,正式被确定为湖南中烟公司烟叶生产单元基地,2013年,种植面积达18725亩,收烟45104担,跻身全省四大产烟乡镇之列。

  2014年,高桥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更是确定了“稳规模、精技术、提质量”的总体发展思路,烟叶发展种植上克服前期雨水过多,后期长时间干旱这一自然灾害的影响。积极组织烟农应对,充分协调维护好收购秩序,全年种烟17205亩,在遭受重大病害灾情的情况下仍交售烟叶27448担,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市第一。

  烟田泛金,支拄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烟农在烟田里除草.JPG

烟农在烟田里除草

  “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花开才是春”。烤烟产业是高桥镇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主导产业之一。为了壮大这一产业,镇党委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和种烟大户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村带着一村干,党员做给群众看,共同致富谋发展。

  清水村地处高桥镇的西部,属高寒山区村,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环境艰苦,全村旱涝保收面积只有400余亩,大部分的田地都在高岸和高山当中,“稻谷加稻草,红薯加红薯藤”的生产模式一直延伸到2004年。2014年全村有种烟户141户,种烟面积1445亩,产烟2147担,实现烤烟产值400余万元,户平2.8万余元,全村人均仅烟叶收入达3000余元。自2009年以来,烟叶生产量一直位居全市第一。自2005年以来年年被县政府评为种烟先进村或模范村。据统计,近几年来,有40多户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参与种烟,其中种烟10亩以上产烟30担以上的农户有80余户,凡连续种烟3年以上的家家都盖了楼房,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该村种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有技术苦于没有土地的烟农统统在外承包耕地,成为名符其实的种烟专业户。

  甘家村在2007年还是烤烟产业的空白村,到2008年产烟200余担,2009年产烟达500余担,2010年突破1300担,近几年来甘家村种植烤烟均超过1200余亩,每年上交烟叶3000多担,产值360余万元,户均增收两千元,2011年被定为湖南中烟公司烟叶生产基地单元。该村通过烟基项目,组组田间地头修通了机耕道路,总里程达7.8公里,硬化四口骨干山塘,修建水圳5千米,筹建了村电灌站,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观。

  横板村自然条件差,土地资源却丰富肥沃,气候适宜烤烟种植。该村2011年种烟仅180亩,烟农21户,产烟550担;到2012年种烟806亩,烟农96户,产烟2300余担,产值260余万元;2013年种烟更是突破1000亩,达到了1038亩,烟农125户,产烟2716担,产值300余万元;近三年来该村种烟均在1000亩以上。2015年该村与低坪、水托、甘家被定为精细化管理示范村,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技术要求科技种烟,成为该镇提高烟叶品质、打造优质烟叶的排头兵。

  在发展烤烟之初,大部分群众担心种烟没技术有风险,不如种玉米等传统作物有经验又保险。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政府从发动村组干部、党员带头种植入手,实行包片联户制度,每名机关干部负责联系一个烤烟片区、每名村干部负责联系3—5个村民小组,每名党员负责联系5—8户群众,负责做好联系群众的思想发动和技术指导工作,起到了“一人带动一群,一群带动一片”的效应。

  横板村的年轻小伙子王厚发,原是一名室内装饰工,放弃月薪4000元的优厚待遇,加入种烟队伍,第一年种烟时他自费购买了一台烟田翻耕机,在自家山里开垦出20亩新的烟田。他严格按照技术员要求,大量使用农家肥、火土灰,进行精细田间管理,遇到什么不懂的及时请教技术员,省烟草公司领导到高桥看了他的烟赞不绝口,称赞他的烟是“免检产品”。

  清水村的年轻小伙子戴小敏原本在外打工,听家人说村里发展烟叶经济效益好,就放弃了外面的工作回家当了种起了烤烟,经过3年生产实践,他早已成为村里的种烟能手,每年种烟都在20亩以上,每年收入达8万余元。今年,戴小敏用种烟挣来的钱盖起了三层新楼房,他说:“如果不是种烟带来的好效益,我这房子还不知道何年何月建得起呢!”

  甘家村马昌平是一名预备党员,同时也是村里的种烟大户,积极响应了镇政府大力发展烤烟的政策,种植烤烟30余亩,用自身的经历带动周围群众努力发展烤烟生产。在发展烤烟的同时,他还开起了养牛场,肉牛存栏达40余头。如今的他房子建起了,养牛场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他还多方筹集资金,发动群众,为民解难,硬化村级公路组级公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

  2012年,国家投入资金1300万元在中房、官塘、低坪等村建设烟水配套工程和低坪50座密集式烤房群,烟区共兴建水渠20公里,灌溉烟田面积达6000多亩;2013年投资1500万元,在清水、三井、低坪、甘家、水托、双江等村建设了烟水烟路配套工程和三井50做湘密烤房群及收购站;2014年,完成了投资700余万元,覆盖途江、三井两个村的2000亩烟田土地整理项目,大大改善了烟区生产条件,为烤烟生产以及整个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利、交通等基础条件,也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民的人畜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

  烟海迷茫,干部齐动重振烟农信心

  今年开春,党委政府又再次确定“精技术、提质量、创品牌”的烟叶发展思路,坚持科技兴烟,倡导使用农家肥、火土灰和饼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烟叶香气,全面推广地膜覆盖,大力优化烟叶结构,希望切实提高我镇烟叶品质,打造高桥优质烟叶品牌。

  提质量创品牌的烟叶发展冲锋号已吹响,可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因为去年烟叶生产遭受重大灾害的不利因素,在年前烟田翻耕、年后落实面积的关键时期,许多烟农都表示出不愿种烟的意愿。

  4月初,眼看育苗大棚内的烟苗已到了移栽阶段,但该镇落实面积与县定12000亩的目标仍有差距,镇党委书记阳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他带队到清水、甘家、月塘、岩底等村,与村干部促膝长谈:“烟叶产业是高桥的发展命脉,这么几年来高桥正是靠发展烟叶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要坚定‘烟叶兴高桥兴’的思想认识。”把村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了起来。同时,对受灾严重、信心不足的老烟农上门走访,听取他们的想法,“高桥的烟叶正是有了你们这样稳定的烟农队伍,才能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党和政府非常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并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并为他们算清利益帐:针对去年受灾,镇党委政府积极与保险公司衔接,通过保险赔付90万余元,向上争取烟叶救灾与各项补助1000万元,全镇亩均赔付与补助达到了633元,把烟农的损失降到了最小。真情换真心,许多烟农被书记的真情所感动,恢复了信心,纷纷表态增加种植面积,仅清水一个村就增加了45亩。到4月底,全镇种植面积达到12100亩,超额完成县定任务。

  在突面积督落实的过程中,镇长徐志远了解到许多烟农有强烈的种烟意愿,但苦于贷不到款,买不起肥料而不得不放弃种烟。他立即召集各村书记及合作社理事商讨对策,一方面要求各村把有贷款需要的烟农底子摸清摸实,一方面发动合作社理事集资了40余万,以银行同等利息贷款给烟农,解决了20多户烟农的燃眉之急。甘家村马昌毛原本计划种烟10多亩,但是苦于无钱购肥,镇长徐志远了解这一情况后,亲自为他送去合作社贷款资金,他感动地说:“都说种烟辛苦,但是我们高桥有你们这样关爱烟农的领导,身上再苦心都是甜的!”

  一场重振烟农信心的战斗就此打响,书记镇长带领党政领导班子及全体干部,兵分几路一次次到各村了解落实情况和做烟农的思想工作。屋里屋外,田间地头到处都有镇村干部忙碌的身影。全镇上下人人学种烟、讲烟叶、议烟叶,形成“烟叶兴、经济兴、高桥兴”的强烈共识,镇村将烟叶作为产业来抓,烟农将烟叶作为职业来做。

  与此同时,各包片、包村干部入户与群众促膝谈心,用身边的典型例子,细算经济账,讲种烟的好处,种烟的提价政策和保障机制。讲镇党委、政府打造“烤烟兴镇”的决心和上级扶持政策,算得群众心里热热乎乎,讲得群众干劲十足,种烟积极性始终不减。清水村是偏僻贫困边远山村,过去,全村单一种粮,是该县有名的“特困村”,从村民发展烤烟生产以来,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靠种烟80%的农户建起“烟楼”,95%的农户买了彩电,摩托车等,仅此一项,全村人平增收3600多元。今年,镇里及时将涨价后的烟叶收购价格表发放到烟农手里,给烟农吃下一颗定心丸,烟农种烟积极性大大增加。

  烟消云散,抱团合作创特色强产业

  为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障机制,镇里着重抓好“六头”:奖励政策有甜头、思想发动上心头、生产资金送户头、物资供应到村头、技术指导在田头、解决问题坐灶头。组建了机耕、烘烤、技术服务等专业工作队,对煤炭、化肥、农药、烤房建材实行就近供应到村,现场为烟农排忧解难,为发展烟叶生产提供良好环境。

  逐步实施烟叶生产灾害保险制度,设立烟叶生产灾害补贴基金,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烟农失收的由县政府和烟草部门根据受灾情况进行救助切实保护好烟农利益。2013年因遭受严重旱灾,全镇共发放救灾补贴45万余元;2014年又受重大病害,通过保险赔付90万余元,把烟农的损失降到最小,理顺了烟农情绪,有力推动全镇烟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时,借助在该镇由烟农成立的振农烟叶合作社平台,在甘家、水托、低坪等种烟大村发展种烟社员2366人,社内成员烟叶种植面积达几千亩,基地单元内烟农入社率达88%;该合作社服务覆盖高桥、安山、清江桥3个乡镇,被省烟草局评为省级规范社和省烟草局两烟领导小组评为湖南省烟农专业合作社优秀示范社。

  由于2014年烟叶生产遭受重大灾害,2015年为“双控”之年,为落实今年烟叶生产规模,合作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实行“统分结合、综合服务”的经营模式,保证技术服务“零距离”,概括为“六统四分”:即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采编、统一烘烤、统一分级、分户经营、分户管理、分户收购、分户核算,同时使烟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享受到专业化服务,有效降低了种烟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许多烟农尤其是合作社社员,正是因为合作社专业化服务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对烟叶生产始终保持很大信心,进一步巩固了烟农队伍。

  乘烟叶发展之猛势,绘精益规模之宏图。站在新的起点,高桥镇党委政府谋篇布局、创业奋进的步伐从未停歇,一路快马加鞭,慎思疾行,用智慧、用汗水、用激情继续创造着强镇富民事业,书写着新农村建设的新辉煌……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