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通情达理林彰龙
发布时间:2013-01-28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李逸峰

    林彰龙是一位通情达理的书法家,他的通情达理体现在工作与生活中,也表达在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作上。
为人为艺情为先。林彰龙是性情中人这没有疑问。他出身农民家庭,一直做着行政工作,担任农业开发部门的领导干部,却能一直素处以默,敦朴醇厚。这种内敛往往能积聚力量,提炼情思,最终又能借助自己钟爱的书法艺术张扬这种力量,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其中实际上包含着三个层次的转换。
   
    一、在工作与生活中实现情感投入与涵养的转换
    林彰龙为人低调,但能感觉到他的激情与梦想。他学的是农业,
    近年来研究农业的论文已有数十篇发表,招商引资的力度和效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建构的农业开发模式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科学发展,紧跟时代,服务农村,这种对农业与农民的感情令人感动。工作需要激情与梦想,艺术更需要激情与梦想。单位的同事说,林彰龙是工作狂,带着病也是要坚持上班的。很难想象,一个激情满怀的人如果找不到一种合适的艺术形式释放自己的情感将是什么样子。彰龙先生情系农村,他获得了情感的满足,领导、同事与农民兄弟都能看见或者直接受惠于他的成果,他也因此获得了包括省级一等功等多项荣誉。荣誉能给生活以阳光,能给艺术以灵感。荣誉是对个人价值的社会认同。他深情地投入工作,从而获得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滋养着他的内心,丰富和充实着他诗意的生活。朗格说:艺术情感是艺术家“所认识到的人类情感”,是艺术家“对人类情感认识的一种体现”。林彰龙在工作与生活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与涵养,留下的一定是对人生独到的理解与对艺术无限的深情。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农学院的高材生,怀揣着当年的激情与梦想,用汗水与智慧在工作与生活中挥洒出绚丽的彩虹,又在自己的艺术园地中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二、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实现情感积聚与释放的转换
    生活的功能在于积聚与体验情感,艺术的功能在于承载与释放情感。艺术的魅力来源于艺术家积聚和释放的丰富情感,没有情感的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一定是苍白之物。在生活中长期积聚和涵养起来的情感,又必然借助符合自己性情特点与文化背景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当一个艺术家内心艺术情感的养育积累达到一个极点,自然就会激起创作冲动,以艺术形式把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并通过一种清晰、连贯、科学、合理的艺术手法反映他的创作思维和意图,传达艺术情感。这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张力状态。
林彰龙是一个内向的人,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正因为在工作与生活中积聚和体验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又因为他对书法有着特殊的爱好,所以他选择这一艺术形式来进行情感的表达与释放,而作为书法最直接最有效的释放方式就是草书创作。林彰龙选择了草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近年来,他在草书上所用的功夫是有目共睹的,所取得的进步也是非常可观的。
书法创作是戴着镣铐跳舞,是情感与理性的较量与调和。书法与绘画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绘画艺术可以通过写生来提升自己的技能,而书法艺术无生可写,所以其对经典的传承性与创造性就显得极为紧要,没有很好的临摹功夫与想象能力都很难得其要领。历时地翻检林彰龙的书法作品,看得出来,他对于书法学习也摸索了不短的时间。毋庸讳言,近年来他有化蛹成蝶之象。草书,尤其是他的大草,能够将一张宣纸经营得满纸烟云、气象万千,同时又颇具规矩;少了早年作品的扭捏作态,多了艺术需要的自然而然,这是巨大的进步。也许,这也正得益于他出色的统筹管理才能和刻苦的学习精神。我们说,艺术创造的潜能既取决于个性化的情感,又与个人的性格、经历等等息息相关,是一种个性的综合表达。很明显,林彰龙在草书创作中是有着清醒的规划与预设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又说:“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每当笔墨饱蘸之时,便有精心经营之处。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持存之物,而非消耗之物。林彰龙的大草创作对于用笔用墨已经相当讲究,对于章法布局也已有很好的安排。他对笔墨形式的建构,正是一种对情感的很好持存。另外,草书之难,还难在草法的掌握。当今很多草书创作者都存在草法不规范不熟练的现象,而林彰龙做得很好。这又主要得益于学习门径的正确。他是从章草入手的,找到了草书的源头,再以二王今草、唐人狂草相递进,一番功夫下来,为他省去了很多惑于草法的麻烦。他的草书是比较规范而且熟练的,经得起推敲。
   
    三、在艺术与哲学之间实现情感表达与思想提炼的转换
    书法固然需要情感,但书法是很讲规矩的艺术。规矩者,形而下,技也;情感者,形而上,道也。技进乎道,情感没有技术做基础,无法实现完整表达。
林彰龙深谙此理,他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去观照书法艺术的生成之理。他认为,书法家有三点极为重要:一是对于传统经典的学习,这是本源;二是对于时代审美风尚的把握,这是方向;三是自我个性的表达,这是核心。没有本源书法走不动,对传统的继承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书法是艺术的,更是文化的。他长期对民族传统文化与经典哲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对儒道释诸家哲学与西方美学原理以及其他艺术门类都有涉猎。没有方向书法走不远,时代限制了我们生活的环境,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艺术一定要与时代同行。对于近年来文艺界兴起的一些思潮他也没少关注,尤其是执掌邵阳书坛的帅印之后,更是与全国书法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凭着满腔的热情打造本土书法对外形象,组织了一系列的书法活动,诸如“翰墨颂魏源——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没有核心书法家立不起来,艺术是情感的诗意表达,情感必然是个性的,只有个性鲜明才难能可贵。如前所说,林彰龙有自己的梦想,他在刻苦学习传统、掌握书法艺术创作的规律,努力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时代需要的共性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将自己对笔墨的个人理解施诸笔端。我们面对他的书法,会立即产生对古人的联想,这是他的技法立足于古人、立足于经典的表现,同时又能看到当今时代审美的因子,与古人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至于个性的表达,想没有都不可能,逃不掉。他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使笔墨更加纯净,表达更加稳定,个性更加符合艺术规律与时代的共性。这当然是需要历练的,对于一位书法家而言,这种历练每天都是一种挑战。
可喜的是,几十年着意经营,悉心学习,不断进取,已通艺术之情,达书法之理,所书李白《峨眉山月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正体现着他笔下的正大气象。
(李逸峰,书法博士,西北师大书法研究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1、彭吉家《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6、(法)米盖尔•杜夫海纳主编《美学文艺学方法论》【M】,朱立元、程未介编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7、(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林彰龙部分作品集 


大草王冕诗


草书狂来醉里联


李白峨眉山月歌


章草诸葛亮诫子书句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