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下岗后,他靠写稿成了劳模
发布时间:2007-09-06   来源:  作者:邵阳记者站

    肖毅彪,湖南邵阳市人。16岁当兵,20岁入党,上过前线,受过伤,立过功。1986年复员 ,进湖南省汽车制造厂,干过车工、焊工、经济民警及党委秘书。1994年下岗。面对下岗,肖毅彪却始终怀着一种正常的心态,不惧怕,不沮丧,不消沉,从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出发,重新选择自己起飞的生活道路。他选择了写作,对他来说,尽管这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但他还是通过顽强的学习和写作实践不断进步。10多年来,他在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各种新闻和文艺作品上千篇,200多万字,并多次在各种报刊征文活动中获奖。他以自己的力量和追求实现了人生一次新的腾飞。

      十多年前,湖南邵阳的肖毅彪下岗后,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选择了写作。十多年来,他在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各种新闻和文艺作品上千篇,200多万字,并多次在各种报刊征文活动中获奖。他以自己的力量和追求实现了人生一次新的腾飞。

      2007年3月20日,从首都北京的全国创争领导活动小组传来喜讯:湖南省汽车制造厂下岗职工肖毅彪荣获“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这是他在2006年荣获湖南省第三届“十佳知识型职工”、“邵阳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后的又一殊荣。

放弃科长,下岗后落魄于异地他乡

      1994年秋,肖毅彪所在的湖南省汽车制造厂,因经营困难开始大改革。期间,厂里决定肖毅彪所在的办公室需要有一人下岗。

      肖毅彪的科室除他就只剩下二个人,一个是军嫂,她丈夫远在边防服役,能忍心让她下吗?一个是负有工伤的老同志,兢兢业业地为工厂工作了几十年。科室里谁下岗呢?身为科长的肖毅彪心里想了很久。他觉得,3人中也许自己是最适合下岗的:虽然他谈不上什么身强力壮,但毕竟是一个30岁不到的男同志,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比女同志和老同志要强;况且办公室的工作也不是非自己不可,自己还可以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事情。权衡再三,肖毅彪把自己的想法一一对领导说了出来,并且最后表示:“还是我下岗吧。”

      回到家,肖毅彪就把下岗之事对妻子说了,但妻子不太理解,说:“你在部队打过仗,立过功,在工厂,干得也很不错,还是先进,年纪轻轻的怎能让你下岗呢?我得找领导去!”肖毅彪只好拉住妻,把实情说了。这一说,他的妻更火了,说:“就你风格高,放着科长不当,却要下岗,那你就等着喝西北风去吧!

      但是连肖毅彪自己也没有想到,真正到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那一刻起,一种突来的失落感几乎把他击倒。以后怎么办?他在床上昏昏沉沉睡了3天,也想了3天。肖毅彪生长在农村,又当过4年兵,到工厂后干过车工、焊工,甚至经济民警,什么苦都吃过,只是厂里各个岗位都在精简人员,想“卖劳力”也许人家还不让;做生意,又没本钱。想来想去,干了几年办公室工作,肖毅彪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也许还有点优势,何不在这方面去闯一闯?

      几天后,肖毅彪把自己以前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翻了出来,跑到市里的几家报社、电台、电视台去找工作。总编或台长都热情地接待了他,也翻看了他的剪报本,但最后还是告诉他说,单位人员都已超编,实在没有办法再进人。

      肖毅彪垂头丧气回到家,来不及多想,从柜子里翻出只大旅行袋,收拾衣服,准备去广东一搏。他听人说,沿海一带企业、公司多如牛毛,心想,他当不了记者、编辑,到哪家公司去当个小小秘书也行啊。

      肖毅彪的妻子下班回家,见他这阵势,不禁大泼冷水:“你逞什么能啊!一无文凭,二无专业特长,三无亲戚朋友,仅凭你这几篇豆腐块文章,盲目地去闯海,只怕你是掉进海里回不来啊!”妻子的话激怒了肖毅彪,说:“谁说我不能,我就行!”边说边把提袋一背,并把门重重地一关,“乓”的一声便出了门,登上了一辆开往火车站的中巴车。买好南下的火车票,顺着拥挤的人流上了火车。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实在太匆忙了,以至几件用来替换的衣服也忘了拿。

      肖毅彪到深圳已是第二天的下午了。面对着这繁华的都市,他茫然四顾,不知该往何处去?街头到处是寻找工作的年轻人。这时,他才真正地懂得了外面世界的钱不好挣。为了尽快找到事做,他漫步深圳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单位地进,一家一家单位地出。得到的似乎都是统一了的“口径”:“我们这里不需要人。”两个星期过去了,工作仍没有着落身上所带本来就不多的一点盘缠,也所剩无几了。

      迫于无奈,肖毅彪想到了卖血。来到一家医院一检查,血压偏低,医生不肯抽,说了大堆的好话,终于抽出了250cc。他把卖血换来的300多元钱,作回程的路费已足够了。剩余的该给妻子和孩子买点东西,体体面面地回去。来到人声嘈杂的车站,肖毅彪实在感到疲劳至极,便找了一个较安静的地方想打一会儿盹,谁知一坐下就睡觉了。人家把他叫醒时,不知自己到底睡了多久,一摸口袋,卖血换来的300 元钱被扒手扒了个一干二净。这时的肖毅彪,心情坏到了极底。此刻,他也真正感受到了“山穷水尽”、“饥肠辘辘”的真正含意。实在无计可施,肖毅彪便冷静地坐下来想了足足一个小时。他突然想到了深圳一家有名的杂志,一年前发过他的一篇文章。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找这家杂志的编辑借钱,来到杂志社,曾给他编发稿件的那个编缉,已经是杂志社的副总编了。她对肖毅彪的名字谈不上印象,但提起那篇文章,她马上就说:“你是邵阳来的。”肖毅彪只好把自己来到深圳的经过一说,当她了解到肖毅彪来深圳的经历后,特别同情也很感动,她慷慨地拿出了300元钱递给肖毅彪,说:“钱不用还了,我想你还是回家去吧。以你的基础,回家后如果能够坚持写作,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你可以做自由撰稿人,等你写出了名气,自然会有人找上门的。”

      听着这位编辑的话,想到在深圳这10多天的经历,肖毅彪心里开始有所感悟,任何事情的成功也许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名利双收,在自由撰稿中如鱼得水

      回到家后,写稿成了肖毅彪的全部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就是没日没夜地写。

      一个月时间,他一口气写了15篇稿子,将近3万字。但稿子投出去后,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肖毅彪有些泄气了,沮丧地对妻子说:“也许我不是写作的料。”妻子看他只是拼命地写,饭量减了不少,人也越来越瘦,心疼地劝他:“你啊,做事总是那么急。过去你上班时,随便写的那些东西不是也能上报吗?你急什么!”她从口袋里掏出500元钱给他说:“今天厂里发了一个月工资,你就别写了,到街上去轻松轻松。”

      冷静下来,肖毅彪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光只是“急于求成”,更多的恐怕是自己的写作底子太差,知识不够。他想,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加强学习,用知识不断改变自己,创造新生活。他决定给自己充电。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啃完了几十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阅读了大量的文学期刊,边看书,边写作,真正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这样,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学习,整天没日没夜地工作着。逐渐地,肖毅彪觉得写稿的范围越来越宽广,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几个月后,当肖毅彪再次去图书馆翻报纸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文章《战友》被刊登在《中国机电日报》上,紧接着他又在《中国环境报》、《中国汽车报》等5家报纸上看了自己写的文章。回到家后,下班回家的妻子也给他带来好消息:2张汇款单和一份寄自《深圳特区报》的样报。

      迈开了第一步,但要想在创作上有更大提高,肖毅彪认识到,光靠写还是不够的。在这期间,他又挤时间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中文函授班的学习。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他先后系统地自学了《文学理论基础》、《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等10多门大专课程。在不断的学习和写作实践过程中,他还根据各种报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写稿,既写小说、散文,也写新闻、纪实、报告文学等。投出去的稿子也慢慢上升到了60%的上稿率,每月的稿酬,多则数千元,少则也有三四百元,至此,下岗后,他靠写稿已经基本上能够维持一家3口人的生计了。

      长年累月的脑力劳动、营养不良和不曾松驰半点的沉重精神压力,终于使肖毅彪病倒了。不久,他住进了医院。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想起住院所花的费用,一种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又充溢心头,他不得不重新拿起笔,坐在病床上写着,以至于左手被护士抽得针痕累累。但被妻子发现,她就夺个我的笔,气咻咻地发脾气:“你不要命了!”。

      病愈出院后仅仅休息了二天,肖毅彪又重新拿起了笔。1995年12月26日,肖毅彪意外地收到了一封寄自《中国青年》杂志社的来信。给他写信的是当时编“军旅情怀”栏目,现任《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主任的彭明榜老师。信中说,肖毅彪的散文《怕游桂林》经评委一致推荐和评选获得了《中国青年》杂志社、深圳某集团联合举办的“班排长手记”征文一等奖,并嘱他写上二、三百字的心得体会,寄去照片。准备在改版后的1996年第2期《中国青年》杂志予以刊登。不久肖毅彪便收到了《中国青年》杂志给他寄来的获奖证书和奖品。紧接着,全国10余家新闻媒体也相继报道了肖毅彪的获奖消息。

      《怕游桂林》一文,能在近万篇的应征稿件中,荣获一等奖,这对肖毅彪来说,既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该文是他根据自己在祖国西南边防部队服役当班长的战斗生活经历提炼而成的,文章真实地叙说了新兵刘小勇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血洒疆场,最终没有实现游桂林山水的小小心愿的故事。刘小勇热爱祖国山河,最后为了祖国尊严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其崇高情怀,催人泪下,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教育意义。该文在1995年第4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全国许多报刊纷纷转载。
      1999年12月,肖毅彪的又一篇新作《感觉澳门》,在参加由全国青联、中国青年报社等5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恩溢杯”情牵澳门回归征文活动中,又喜获三等奖。此次征文历时1年,组委员共收到征文稿件1万多篇,中国青年报在选登的54稿件中,经组委会评选出33名获奖者。他的《感觉澳门》一文,以独特的视觉和感受,抒发了华夏儿女对澳门回归的喜悦之情,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1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澳门厅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肖毅彪手捧获奖证书,再次喜极而泣。

      在这之后的几年了,肖毅彪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勤奋耕耘,各种征文获奖更是接连不断,先后获得全国各种报刊各类征文奖达到32个。2005年9月,他创作的散文《丰碑千古“受降坊”》,在参加大公报、大公网、中国国家博物馆、香港中华文化城、香港文汇报、凤凰卫视、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征文中,又喜获三等奖。

      2007年2月,他在参加由中国教育报举办的全国《素质教育家庭故事》征文活动中,他创作的《动手能力的“自我疗法”》又喜欢此次征文二等奖。

      肖毅彪就是这样,抱着一种坚强的信念,终于用毅力的大锤敲开了生活大门的铁锁,用意志的犁铧不懈地开垦着文学这片沃土。从1994年开始,他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知音》以及海外的《世界日报》等800多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新闻和文学作品1180篇,200多万字。其中,多篇发表的文学作品,被选入各种书籍和被电视台拍摄成纪录片。

越走越宽,他靠写稿成了劳动模范

      自从在《中国青年》杂志获奖以后,新闻媒体一报道,肖毅彪在本地也算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他终于应征了以前那位副总编说的一句话:“会有人找上门来的。”一些报刊的编辑给他写来了约稿函,有的报刊还专门为肖毅彪开了专栏。在这几年里,肖毅彪辛勤笔耕,赚取的稿酬除了养家糊口之外,还先后7 次向灾区捐款,并多次主动地向税务部门交了稿酬所得税,受到了税务部门的高度赞扬,本地的《邵阳日报》曾经已《下岗未忘纳税》为题报道给予报道过他的事迹。在出外进行采访创作时,他也常常捐款给一些家庭困难的采访对象。

      同时,作为一名靠赚取稿酬谋生的自由撰稿人,肖毅彪不满足简单的赚钱养家,心里有更高的追求,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写文章要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他常常自己掏钱,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写报道。

      1996年1月31日夜,邵阳市郊城南乡地段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415人负伤,128人死亡,震惊全国。事故发生的第二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新闻记者会集此地,进行新闻报道。作为业余通讯员的肖毅彪也急忙赶往现场。当时,爆炸现场硝烟未尽,随时还有第二次爆炸的可能,现场周围已被公安、武警封锁,除了抢险救人的人员之外,一般人都不准入内,肖毅彪同样被拒在外。不过这难不倒他,他借来一套迷彩服穿在身上,在一位武警部队指导员的引荐下,以抢险救灾武警战士的身份进入了爆炸现场。他和战士们一起参加抢险救人,一边进行现场采访,忙了一天一夜,掌握了大量素材。事后,他又采访了省、市有关领导及参加抢险救灾的各方面人员,然后迅速写出了5000<多字的纪实报道《写在废墟上的爱》。这篇文章经有关领导和部门审查后,即在一家报纸的头版登出,反映了事故发生后抢险救灾的真实情况,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好评。此后,他还连续5年被邵阳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
      1997年7月,肖毅彪被接纳加入省作协,成为省作协会员之一。1998年3月,肖毅彪获得第13届“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同年底,经湖南省人事厅批准,他被录用为国家干部。2000年,肖毅彪获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奖,邵阳市委、市政府为他记三等功一次。2005年9月,由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肖毅彪成为邵阳市厂矿企业业余作者群体中获得文学创作中级职称第一人。

      肖毅彪当初下岗从文,也许想到的不过是找一种养家糊口的方式,但是没有想到生活的道路是那么宽广,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努力,人生任何地方都是腾飞的起点。肖毅彪努力了,也成功了,他感慨地说:“人生许多看来不顺的遭遇也许常常是命运的另一种赐予,关键在于一个人能不能努力去把握机会,是不是能坚持到底。”

    (来源:《新闻天地》第5期  作  者:谢长青)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