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强化村级工作 推动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07-11-28   来源:  作者:邵阳记者站

中共邵阳市委

  编者按:最近,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刊发中共邵阳市委《强化村级工作 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文,该文全面、系统地推介了我市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激发村干部热情和创造活力,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政策、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法和经验,现予以全文转载。

  邵阳市属农业大市,辖12个县(市、区),人口74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3%。近年来,我们以强化村级工作为重点,推行“以村为主”的农村工作机制,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激发了农村党员干部活力,促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三年来,全市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9.4%,新建通乡通村公路2076公里,硬化、油化乡村公路2100公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

  一、以尊重村情民意为基础,明确工作方向

  坚持以农村发展为着眼点,以村民需求为出发点,以村情民意为落脚点,明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内容,规范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工作。一是以各级领导干部为主体,深入调查村情民意,明晰“以村为主”工作思路。自2004年起,我们在每年的3、4月间,组织市、县、乡三级党员干部下村组、进社区,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市级领导干部都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联系的县(市、区)开展调研和办实事。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不强、创造力不够、引领群众致富能力差以及广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普遍存在的“无人办事、无权办事、无钱办事”的现状,我们及时提出了推行“以村为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设想,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的六个方面的实施意见,即:以村为主宣传政策法规、以村为主发展农村经济、以村为主落实计划生育、以村为主建设公益事业、以村为主维护社会稳定、以村为主建设精神文明,并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二是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广泛收集村情民意,完善“以村为主”工作内容。我们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组织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广泛听取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村级组织和广大村干部,立足村情民意,围绕“具体做什么”、“自己怎么做”,进一步完善了“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内容。三是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载体,充分吸纳村情民意,规范“以村为主”工作机制。我们要求每个村级组织都必须建有自己的活动场所,村民可以随时、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本村发展事宜;村支两委经常召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围绕“村里需要做什么,村民希望做什么,当前能够做什么”一系列问题,制定“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的年度目标任务,并形成“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年度书面承诺,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乡镇党委都与村支两委签订“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初步形成了“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做事、有场所办事”的农村工作新机制。

  二、以建强村级组织为保障,落实工作责任

  我们始终注重发挥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堡垒作用。一是依据工作要求,合理设置工作职责。按照“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的要求,我们明确了村支两委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宣传政策法规、发展农村经济、落实计划生育、建设公益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精神文明。要求广大村干部改变相对上级而言的“差役”角色,改变相对农民群众而言的“长官”形象,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切实当好“五员”,即: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生产指导的“技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公共管理的“服务员”和经济战场的“勤务员”。绥宁县赤板村村干部为发展西红柿产业,热心为村民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使西红柿产业发展成为全村支柱产业,村干部因此赢得了广大村民的高度信赖,村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充分体现。二是简政放权,扩大村级组织职权。县乡两级政府适应“以村为主”工作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由过去对农村工作大包大揽向以村级组织为主体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转变。同时合理调整县乡村三级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规定了村级组织的主要职权,形成了“部门引导、乡镇指导、村为主体”的农村工作格局,确保村支两委干部有权办事、负责办事。绥宁县进一步下放林政管理权,规定一般性的林业行政纠纷案件由村级组织处理,扩大了村级管理权限。三是创新模式,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我们在全市推行“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促进农村党建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洞口县推行村支部、村委会和农村经合组织“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班子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三位一体”村级组织管理模式。目前,该县有168个村实行这一管理模式,成立了各类综合或专业协会98个,入会成员1.48万户,辐射带动了12万农户开展专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全市积极推广这一模式,已有1182个村得到了落实。四是以人为本,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我们以第六次村级班子换届选举为契机,选好配强村干部。换届选举后,全市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比例达75.7%,交叉任职比例达50.7%,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村干部比例达53%,全市村干部队伍得到精减,总数比换届前净减5007人。我们还注重加强对现有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培养,着力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利用党校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科技示范基地等载体和资源,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着重抓好对村干部的政治理论、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和管理知识、市场信息、实用技术等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两年来,市、县、乡三级共培训村干部4.6万人次。同时,积极推行“大中专生村官”工程,鼓励在职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加速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进程。今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600多名村干部参加了由市委组织的“村干部大专学历培训班”。目前,全市有1.3万余名村干部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占村干部总数的73%;有1.1万余名村干部获得了高中以上学历,占村干部总数的53%。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队伍建设,为“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以落实“村官”待遇为手段,激发工作热情

  我们注重以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为手段,激发广大村干部的积极性。一是鼓励重用村干部,让他们政治上有“奔头”。我们注意树典型,对那些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市县乡三级分层进行表彰,2006年市委表彰了15个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我们还积极推荐优秀村干部申报全省、全国先进模范,两年来有2名村干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名村干部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名村干部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此外,定期招考录用村干部为国家公务员,已有6名符合条件的村干部进入国家公务员行列。二是财政预算补贴村干部,让他们经济上有“甜头”。我们明确规定,把全市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规定了村干部年补贴的保底线。两年来,在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市县两级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解决村干部的补贴和村级工作经费,确保了村干部年补贴人平不低于1200元,确保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村干部“工资”收入来源的逐步固定稳定,激发了广大优秀人才进入村干部行列的积极性,也转化为在职村干部“想干事”、“干好事”的直接推动力。三是社会保障覆盖村干部,让他们生活上有“靠头”。对在职村干部,我们通过为村干部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和建立特困村干部救助基金,解除其后顾之忧;对离任村干部,我们一方面按一定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另一方面对任职满6年以上且政绩比较突出的离任村干部,由乡镇党委发给荣誉证书,并继续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对打击报复村干部、侵犯村干部权益的行为,坚决依法严厉查处。两年来,我们已为村干部特困基金筹款30多万元,救济特困村干部200多人次,查处打击报复村干部、侵犯村干部权益的行为130多处,维护了村干部的权益。

  四、以追求村民满意为标准,考评工作绩效

  在“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中,我们坚持以“村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实行量化考评,年初制定考评细则,年末以乡镇为指导、以村民为主体,实施“村民考官”。一是围绕村民满意,制定考评细则。按照“村民需要做什么,村民希望做什么, 当前能够做什么”的工作要求,由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制定每年“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的年度目标任务,然后组织村民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工作考评细则。二是发挥村民作用,实施“村民考官”。全面实行“村民考官”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村民在考核村干部工作绩效中的作用,通过群众提问、干部作答、村民打分、党委执行等程序,严格考评村干部的工作绩效。三是依据考评结果,实行奖优罚劣。在年终考评中,我们把“村民考官”结果与村干部报酬和工作去留紧密挂钩,充分运用和发挥好考评结果的作用,强化了乡村干部“以村为主”工作责任。近年来,新邵县依据上年“以村为主”工作中“村民考官”结果,对三类村的村支部书记责令辞职;通过考试、考核,对不符合聘任条件的12名村计生专干、村会计作出解聘固补干部的处理。邵阳县长阳铺村村干部以“村民考官”为动力,引导村民做大做强腊鸭加工产业,扶植养鸭专业户20多家,新办腊鸭加工企业6家,仅去年一年,实现鸭业收入6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60元。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