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花落自有花开日
发布时间:2008-08-18   来源:  作者:邵阳记者站

——记绥宁县侗族作家隆振彪 
 
李斌

  最近,绥宁县原文联主席隆振彪的中短篇小说集《月亮地》被选入《侗族作家文丛》,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是他公开出版的第二本中短篇小说集了。
  隆振彪是绥宁县在市苗族侗族乡人,因家穷,从小便参加劳动。正在长身体的时候,碰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饿得他吃光了屋旁地里的鹅掌猪菜。初中一年级还未读完,就碰上了长达十几年的文化大革命,失去了上学读书的黄金时光。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他主动要求上山下乡当农民,为的是自己养活自己。作为知识青年他被招工,在工厂里一干就是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调县文化馆任文学专干,他已年近而立了。
  隆振彪的文学创作生涯完全是出于偶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还是县造纸厂的一名青工,因为厂里要参加县里的群众文艺汇演,要他写一个反映工厂技术革新的小剧本,剧本后来没有上演,他却认识了文化馆既管图书又管文艺创作的老师。初次试笔,他的散文、诗歌很快在当时县办的《工农兵文艺》上刊出。他的第一篇见铅字的小说,发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资江文学》上。1984年秋,他参加当时邵阳地区举办的改稿笔会,他与人合作的中篇小说《巍巍苍山知我情》被著名的大型文学刊物《十月》编辑部看中,在翌年的中篇小说专号上头条刊出,并被列入全国中篇小说评奖候选篇目,这在邵阳市还是第一次,引起较大反响。几年后,他创作的中篇小说《青山无语》在1991年第3期{《湖南文学》头条刊出后,翌年便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新人新作奖”,荣获中国作协(中国民委)举办的正规的全国性文学大奖,在邵阳是开了先河。
  正当隆振彪在工作、创作上不断进取时,1994年11月底,他突患脑血栓:1995年3月底,他又患脑溢血,昏迷了三天。在县人民医院治疗半个多月后,他又被转送到长沙湘雅医院一院治疗了两个多月。出院后回家养病,这时的他,左肢瘫软无力,右脚麻木,头昏目眩,思维迟钝,言语含混。他心里急啊,才四十多岁的人难道就成了废人了吗?难道事业就像花朵一样凋落只剩下枯枝败叶,他不甘心!花落自有花开日,生活能自理后,他又拿起了笔,每天坚持写一点。在家养病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创作了13万字的长篇小说《蛊毒》。几经修改,几经辗转,终于在2000年3月《中国故事》上发表,先后被数百家网站转载(含国外华语网站),七年过去,至今网上仍盛传不衰。
  作家创作要有良知,要有社会责任心,隆振彪对县一级中小企业的工人生活比较熟悉,关心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心态。1996年夏,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卖厂》,在当年第9期《湖南文学》发表后,又被1997年第2期《作品与争鸣》转载,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一些著名评论家纷纷发表评论或在文章中作为典例提及,《卖厂》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蓬勃兴起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中富有人民性的代表作。
  创作来源于生活。一次,他听说有一位绥宁籍的台湾老兵临死前写下了令人心酸的遗言,要他才半岁的儿子长大后把他的遗骸送回大陆安葬。上山那天,他不顾山路崎岖晕车,驱车近百里到朝仪乡铁坡村,与对台办的同志参加葬礼。据此他写成了散文《回家》,被2003年第10期《北京文学》发表后,又很快被评为“第二届老舍散文奖”;最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语文阅读·新经典散文集《社会风情》又将其选载。
  “文章辛苦事,得失寸心知。”粗略算一算,隆振彪已先后公开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多篇(首),约60万字,而创作出来未能发表的也有这么多。“令人遗憾的是好作品太少!”他说自己看重的就那么几篇。至今,他脑中风已有十几年了,后遗症难免,血压高,大脑易昏眩,健忘,手脚不灵便,创作困难不少。但他认为只要根不死,花还会再开。他坚信,他还会有作品问世。因为他是一个作者,还希望能做点事,能有益于社会与老百姓。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