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蒋剑峰:一位髦耋老人的桑梓情
发布时间:2009-12-08   来源:  作者:邵阳记者站

杨坚 刘启军

      一位髦耋老人,阔别故园四十载,凭岁月流逝,任两鬓霜花,对故乡的桑梓之情依然那么热烈,那么深沉。他时时刻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懈地为父老乡亲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不求回报,倾力而为。他把那份浓浓的故乡情作为一种家风家训,代代相传,带领自己的两个儿子情系家乡,回报家乡。
      他就是著名台胞台商蒋剑峰先生。

一片赤诚,情系父老乡亲

      蒋剑峰先生为人豁达,性格直率,待人真诚。80年代初期,两岸关系正常化,他即与家乡联系,开启了反哺家乡的感恩之旅,先后为支持家乡的发展建设捐资达人民币1500万元。对家乡的付出,他既不图名,更不图利,务实低调,完全出于对家乡的赤子之情。
      他的一片赤诚在于他总是忧乡亲所忧,急乡亲所急,决不追求场面上的热闹,“一捐了之”,而是从最实际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制约家乡发展的瓶颈问题。1989年回乡探亲时,他为家乡捐赠了3.7万元人民币,兴修了2.7公里的公路,结束了石洞村不通公路的历史。1990年,他又为石洞村捐资10万元兴修水坝、桥梁。从1997年到2003年,蒋剑峰先生前后捐款150多万元,全部无偿用于村里的基础建设。在蒋剑峰先生的大力扶助下,昔日贫穷落后的石洞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条宽阔而平坦的水泥路穿山而过,直达村后;山塘,水坝用石块水泥修砌一新;村前的朽木桥变成了能并列通车的钢筋水泥桥;村民的小平房一栋接一栋……。远远望去,这里已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小山村。
      他的一片赤诚在于他有一种大胸怀,对家乡的爱决不局限于家乡自己的亲人,而是对家乡所有父老乡亲的一种大爱;他对家乡的爱决不局限于一个石洞村,而是对新宁、乃至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蒋剑峰先生对家乡的亲人照顾并不多,但对于社会救助却义不容辞。他一家多次回乡省亲,除了给胞弟蒋秀峰和年近九旬的胞姐一些生活照顾外,对侄儿孙辈所给甚少,而数以百万计的大宗款项,全用在了家乡的公益事业上。20O3年9月,他回乡省亲时,一次性捐赠家乡公益事业就达30余万元,而对自己的数十位家眷,除给胞弟蒋秀峰1000元人民币外,余者分文未给。当新宁县黄龙镇芭蕉坪村因苦于资金困难,无法实现村民们几代以来的“公路梦”时,他即慷慨捐款5万元。为保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他长年赞助支持县环保协会,2003年世界环境日当天,他一次就捐赠了县环保协会3万元注册资金。90年代初期,蒋老即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把投向世界各地的资金转移到大陆兴办实业,在广东东莞创立了麦斯鞋业贸易公司和兴昂国际集团公司,解决了7万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年为国家贡献税收过亿元。
      他的一片赤诚在于他不仅积极支持家乡搞建设,更是尽力帮助乡亲们谋出路。他说,乡亲们穷并不是不勤劳,而是没有找到好的出路,鼓励乡亲们走出去,发展劳务经济。他在自己的公司积极吸纳家乡人,共安排近1万新宁老乡就业,每年为乡亲们带来工资收入近1.5亿元。世界金融危机暴发后,由于蒋剑峰先生一家的公司是外销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面对其他公司为应对金融危机纷纷裁员减薪时,他却说:“公司的员工都是祖国的同胞,不少还是自己的乡亲,公司现在是有困难,但他们更困难,在这个时候对家乡的亲人要有情有义”,在自己的公司坚持不栽员、不减薪。

两行热泪,笃行兴教至上

      蒋剑峰先生情系家乡,反哺家乡,集中体现在他倾力支持家乡兴办教育事业上。为了在家乡兴教育人,他两次流下了热泪。
      2002年清明,年逾八旬的蒋剑峰率儿至刚、至强回到石洞村,他看到石洞小学校舍破旧、设施落后,特别是得知全乡有100多名孤儿和300多名特困学生时,心潮无法平静,流下了伤感的泪。蒋剑峰父子当即决定为附近6个村的孩子捐资新建一所标准化学校。蒋老说到做到,2003年下学期开学前,总投资650万元的石洞至上学校如期建成,仅一年时间,一所省内一流的现代化乡村小学拔地而起。当家长和孩子看到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时,脸上乐开了花,一些家长望着新校舍感叹不已:“做梦也没有想到,大山里的孩子能有这么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已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从此,“兴教至上”的旗帜高高擎起,但这仅是蒋老投身家乡教育事业的一个开端。
      建好了学校,蒋老又牵挂着那些在校门外的孤儿与辍学的特困学生,考虑进一步延续和开拓他的光彩事业。2002年,他决定每年捐款20万元,成立马头桥乡小太阳基金会,扶助困难学生圆梦,当年,全乡就有869名孤儿和特困生获得救助。2008年起,他又把小太阳基金会的资助范围扩大到高中生和大学生,覆盖全县。目前,蒋老一手创办的小太阳基金资助贫困学生达2000余人,一些贫困学子为此改变了命运,改写了人生。
      2007年元旦,在至上学校举行小太阳基金会的发放仪式上,一千多名师生同唱《感恩的心》,100名受资助的学生集体签名。跟随着音乐的节拍,蒋老也轻唱着《感恩的心》,眼角流出了欣慰而幸福的泪水。他说:“我也要感恩,感恩于大陆政策,感恩于两岸兄弟情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大陆的优惠政策,没有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也没有我的事业,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老人的泪水,透着爱,含着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但是,蒋老感动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他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是那样执着,他对家乡的孩子是那样关怀备至。2003年9月26日,当蒋老与至上学校的教职员工座谈时,得知教工每天只安排5元生活费、学生每天三餐只开支1.5元时,即决定补助师生全期生活费6万余元,并以现金形式当场兑现。此后他又每年投入40多万元解决教职工福利待遇,以此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他经常要从百忙中抽空看望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一次他从长沙购买高级糖果装满了三辆小车的后仓,没有去看望自己的亲人,而是尽数运进学校慰问师生。为激励新宁的老师潜心执教,学生刻苦学习,早在1997年回乡省亲时,蒋剑峰先生就将发达地区的教育激励机制引进新宁,捐款120万元建立了新宁县蒋周淑琴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他还捐资10万元为县教师进修学校购置远程教学设备,以培训具有现代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至今,仅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蒋剑峰先生累计捐助已超过千万元。

三个心愿,彰显故土情怀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蒋剑峰先生最为喜欢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蒋老阔别家乡四十载,历经沧桑岁月,饱受乡愁之苦,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现在,乡愁是深藏在心底的三个心愿,希望能够实现”。
      蒋老参加过抗日战争,目睹了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欺凌,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强烈的爱国心。他经常讲,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兴旺,我们才能挺直腰杆。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后辈,要不忘历史,不忘国耻,维护民族利益。他多次痛陈水扁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期盼国共第三次合作,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便是他的第一个心愿。
      蒋老对家乡的跨越发展充满期待,一直准备回新宁投资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助力,并在省内的双峰县创办了一个公司。但由于目前新宁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条件不成熟,投资家乡的愿望至今尚未实现。不久前,他听说新宁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进展顺利,洞兴高速公路已经开工,感到非常高兴。他笑着说,只要有了高速公路,回家乡投资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
      第三个心愿也是他的遗愿,他希望逝世后葬回老家的老坟场,落叶归根。
      蒋老的三个愿望,是那么朴实,那么真诚,浸透着一种强烈的爱国心,寄托着一份浓浓的故乡情。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