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摄影家老后:花瑶文化的守望者
    发布时间:2011-03-28   来源:  记者:邵阳记者站

    陈远志 陈治电

          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提起老后的名字,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男女老少都会翘起大拇指夸他是有功之臣,是花瑶文化的守望者、开拓者。他虽已年届古稀,身体却健壮无比,他把摄影工作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乐事,为瑶乡文化的振兴与发展无私奉献余热,把花瑶成功地推向世界,赢得了瑶汉同胞的尊敬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善良直率,精神饱满

          老后,本名刘启后,湖南隆回县人,著名的民俗文化专家和民俗摄影家。
          他是一位花白头发齐耳的长者,不胖不瘦的身材,目光明亮清澈,红润的脸膛上难寻几根皱纹,挺直的腰板,敏捷清晰的思维,谈笑风生的言语,显得精神饱满。走近老后,感受到他无私奉献,锐意开拓,报效祖国,真诚为民的壮美人生,看不出半点老相来。他是一名朴实的民俗文化专家,常年关注民族民俗文化和民间传统艺术。为追踪采访隆回县虎形山“花瑶”这个古老的民族宗支,曾经无数次深入瑶寨考察,背着个大背包和相机往偏远的山乡跑,往返奔波,踏遍了瑶山的村村寨寨。共拍摄到十多万多张珍贵的图片资料,写下了大量详尽的考察文稿,为这个民族的古老遗存留下了历史的真实身影。人们通过观看和细细品读他用心考察积累的图片和文字,从而激发自己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保存并传承下来的勇气。
          老后很善良、直率和执着。他的老伴朱春英身上还多些了坚韧和无私,多年来,默默支持着老后的文化活动。人生几十年,两个人微薄的收入都被老后一个人花完了,朱阿姨不但没有拖老后的腿,而且退休后不时也陪老公一起进瑶乡,帮老公背背相机,拍拍他的工作照……

    学而不倦,品德高尚

          熟悉老后的人都知道,他的好学精神真正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他年幼时就成了孤儿,是一个顽强好学的孩子。考上初中时,因交不起十五元钱的学费,曾经要投河自杀;为坚持读书砍过柴、做过挑夫、跑过邮差、还赶过鸭子,织过毛绳帽子……由于早已去世的父亲抗战期间在国民党空军服役的社会关系,饱受社会歧视;年青时的他就谨小慎微地生活着,不敢随意和人说笑,生怕说漏了嘴而遭灭顶之灾。他曾将自己的青春激情与生活压抑转移到音乐上,无师自通地学会识谱、唱歌、拉琴,后来为了学拉小提琴,足足用了一个多月暑假的功夫上山打柴卖,终于买到了一把属于自己的小提琴。为了不影响学习和他人休息,他常在深夜里一个人到那空旷阴森的墓地进行练习。就这样,将自己青春的彷徨与紧张一股脑儿倾泄在了艺术的氛围里。
          老后说:“多学一门手艺,就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生命的顽强与艺术的痴情便如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可是,实现音乐梦想却止于左手两个指头在工厂劳动时被车床轧断。同时,一场大病使自己的嗓子弄坏。他下定决心从痛苦中挣扎起来,习惯于顽强生活的他,坚持不懈地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尔后又选择了工艺美术的研习,他用毛笔书写仿宋字,他的设计图稿都让同行钦佩不己,还被省里抽调到全国各地去筹办国内外的大型展览。老后说:“干一行,爱一行,且死心踏地沉进那一行,就没有学不好的”。
          老后的感人事迹,是花瑶人们最好的谈资。人到老年,成了一介闲人,往往会闲生出许多的忧愁与烦恼。而老后退下来后,宽厚豁达,乐与他人交往,将自己融入社会;走进大自然,沉在山野,继续他的民俗摄影和民间文化考察。光他在国内外发表的大型民俗组稿,就达六百多个专版,还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又多次应邀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民俗摄影理论研讨会。去年,首都博物馆破例为他举办《生命--生活,重阳—老后的大山情结》大型主题展,日本艺术家为他举办了《老后花瑶文化展》。最近,他荣获文化部核心期刊《文化月刊》评选公布的“全国文化遗产十大新闻人物”,还被当选为“邵阳市摄影家十杰”和“感动隆回十大人物”......

    志趣高远,精神可贵

          曾经的花瑶,是一支藏在茫茫大山深处,奉黄瓜、白瓜为生灵的古老部落。他们的先祖在悲惨壮烈的历史演绎过程中,躲过灭绝种族的追杀,逃进莽莽的山林,砍山筑巢、刀耕火种,顽强地繁衍生息。他们世世代代自封自闭在他们赖以生存的特殊山寨里,忠实地承袭着先祖最古朴、纯真、鲜活、地道的民俗、民习、民风。他们大都居住在偏僻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300多米。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独特优美,是一方美丽诱人的自然领地;这里有大气的山川、摩天的石瀑、奇异的巨石、成片的原始古树、浩瀚的竹海、神秘的峡谷、神奇灿烂的溪河、漫山遍野的金银花;这里有古色古香错落别致的民居寨舍、艳丽火辣的民族服饰、多情撩人的花瑶山歌和圣洁的民俗风情;这里的婚嫁习俗、诞生礼仪、对歌定亲、送伞定婚、打泥还家、成婚打滔、拦门酒歌、花瑶挑花、呜哇山歌等民俗怪诞而极富情调。他们神秘的原始宗教、与生俱来对山、石、古树的崇拜,使花瑶山寨一直笼罩在神秘、神奇的氛围里……
          是慧眼识珠的老后发现了它。十八年前,我和邵阳电视台台长王龙琪等六人陪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刘启后前来当时的茅坳、虎形山两地拍摄“瑶山风情”系列电视片,到大托、岩儿塘、周朋、四角田、青山坳、万贯冲、虎形山、水洞坪、崇木凼等村了解几被遗忘的瑶族古老宗支——瑶族同胞的史料。老后劳累奔波,频繁往返于两乡镇采风达280多次,其中有九个春节是在冰天雪地的瑶家山寨里度过的。他走遍了瑶乡的每一个山坳和山寨,每一个村庄的瑶族民居,甚至哪个村子有多少古树、几尊巨石、多少户人家,老后心里都清楚。下乡考察时,能和瑶汉同胞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和他们一起感受着花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他用摄影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将这个部落的生存方式,文化形态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地拍摄记录、老后用多年来的激情和呼唤,把来自心底的呐喊,进行了释放。老后将多年珍藏的摄影图片等资料进行认真筛选,编写成《神秘的花瑶》专著(已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记录着这支坚挺而又朴实、憨厚而又古老的原始生态部落的发展变迁历史。他不断地为花瑶呐喊,并与有关单位配合,向上级积极建言献策,申报立项。最后花瑶挑花、呜哇山歌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虎形山先后荣膺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老后称花瑶是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
          我与老后结识多年,他以奉献为荣,以奉献为乐,以奉献为已任,一直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一位人老心不老,人老思想新的智者。他几十年如一日,平凡、质朴,可内心却有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他常说:“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为人。”特别是老后与他老伴退休后,对社会、对文化保护的无私的奉献,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埋头奋进的行事风格。从不张扬夸耀,谦谦君子之风,成为大家心中的道德典范。人民称赞他是共和国的时代先锋,能把“花瑶”这个几被史料遗忘的古老瑶族宗支描绘成山花漫烂、如诗如画,并把它成功推向世界。既表达了他对社会、对家乡、对民间文化事业的热爱,也展现了他的人生理念和不断追求的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花瑶处处展现出迷人的风采和旺盛活力,花瑶宛若一幅璀璨的新画卷正在中国大地上缓缓舒展,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都离不开老后多年的辛勤努力与无私奉献。
          著名诗人匡国泰说得好:“瑶山已经变成老后的精神故园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曾撰文,赞誉老后把花瑶成功推介于世界,是“湘中文化的栋梁”,是“民间文化保护事业的无私奉献者”,是“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