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冲刺之势贯始终 农村公路惠民生
发布时间:2019-06-03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陈晓锋 石文斌

陈晓锋 石文斌

  近年来,邵阳市从交通扶贫的高度,将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列入重要民生工程,以冲刺之势贯穿始终,以决战之力担当重任,统筹协调、上下同心,在一个个群山深处的自然村开山凿石,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市完成自然村通水泥路3003公里,是省定目标任务的136.5%,直接惠及4000余个自然村40余万贫困地区群众,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百姓出行品质等提供支撑和保障。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统筹,凝心聚力抓落实

  2018年省定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考核指标2200公里,涉及4000余个自然村,最长的8.81公里,最短的仅19米。重任降临不避难,全市紧扣目标任务,迅速汇聚合力、强势推进建设。一是高位定盘,理顺指挥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明确副市长彭华松分管主抓。市委领导和市局领导多次开会调度、多次现场部署,并将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纳入市县绩效考核范畴。此外,还成立了专门建设指挥部,强化交通、公路、财政、扶贫办、绩效考核办等职能部门紧密对接,协同发力。二是挂图作战,筑牢廉洁防线。指挥部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分设5个工作小组统筹调度、挂图作战,坚持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一月一检查,建立微信群和信息群,及时发布动态、部署工作。纪委监委驻局纪监组参与全过程监督,实行全方位覆盖,及时提醒约谈,确保不出问题。邵阳路桥出台《农村公路项目管理办法》,组建项目总部和各县市项目部,各项目部只准劳务包工,由总公司成立材料公司,统一购买主材,从源头严格把控质量。三是创新举措,压实主体责任。实行实时调度制,原则上每周一次专题调度,进行问题分析,制定有效方案,2018年共计下发工作指导类文件32个,同时强化微信群及时调度、安排和点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县市区的主体责任,将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作为交通运输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对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的县市区分管领导一票否决;实行鼓劲奖励制,市政府在财政状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3000万元补助奖励资金,财政宽裕的县区提供配套资金(如隆回县),根据工作成效和工作进度,进行经费奖励,确保高效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二、聚焦建设,严格标准突进度

  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质量保障到位,市交通运输局咬定目标不放松、持续加力攻难关,加快建设进度、保障工程质量,不折不扣推进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一是坚持效率引领,促进度。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无人机航拍精准识别、巡检APP系统精准定位、大型拌和场精准配料,实行一路一档,建立档案4240个,实行高效规范管理。同时,市指挥部实时收集并发布各县市区进展情况,对相关工作进行排名,对标先进提质效,据不完全统计前期工作、路基建设、路面建设分别排名16次、25次、49次,各县市区责任感和紧迫感得到全面增强。二是坚持监督问效,保质量。印发2000余册砼路面操作手册,坚持社会监理和义务监督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等形式严格市、县、乡、项目现场四级同步“七公开”,对质量不合格、技术不达标的路段,立即挖除重建,并通报全市举一反三。以铁手腕、铁纪律、铁措施抓好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安全生产工作,由政府督查室和纪检组牵头,全年开展“四不两直”暗访50余次,下达通报、督办令11个,约谈了末位的项目部经理。三是坚持强化服务,优环境。将整个建设项目捆绑列入全市重点项目,全面落实优惠政策,确保规费减免;要求建设点段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及乡镇、村担负起维护治安环境的主要责任,坚决打击强买强卖、阻工闹事等行为。全市妥善处理阻工事件297次,行政拘留恶意闹事者11人。

  三、注重融合,立足民生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工作理念,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交通扶贫的有力抓手,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与乡村振兴、农村客运、产业布局融合发展。一是注重与乡村振兴融合。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强农村交通设施提质升级改造,建设全市深度贫困县所辖村、贫困县所辖村、非贫困县所辖贫困村水泥路3003公里,同时还完成954公里农村公路窄改宽、55座危桥改造、885公里安保工程,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路网骨架,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二是注重与农村客运融合。科学合理规划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结合“村村通客车”工程,对有意愿通客车的自然村在线路布局、道路加宽等方面优先考虑,加大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力度,推进乡有客运站、村有简易站建设,加快城乡交通线路向农村延伸,全年更新农村客运车辆150余台,新增25个通客班车建制村,全市建制村100%通客班车,“抬脚水泥路、出门坐班车”助力农村地区群众出行更为便捷。三是注重与产业发展融合。利用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网络,积极探索推行“公路+特色产业”、“公路+乡村旅游”等“公路+”模式,让农村公路和产业布局、产业要素、产业优势深度融合,让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新宁县沉水村三面环水、院落分散,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324人。今年8月,该村两条全长4.1公里通自然村水泥路完工,脐橙成熟季节,大货车直接开到果园旁、家门口,当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一步加快,贫困户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初步统计,全年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直接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增收1200万元以上,3-5年内可增收约8000万元。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