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绥宁县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时间:2012-02-02   来源:  记者:张先邵 刘付连

  2011年12日5日、6日,绥宁县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校(园)建设顺利通过省级为民办实事项目校(园)建设督导评估。

  绥宁县教育民办实事项目校(园)建设用八个字总结,“硬件很硬,软件不软”市级评估团团长、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刘芳在2011年绥宁县教育民办实事项目校(园)建设意见反馈会上如此说。

  绥宁县地处湘西南边陲,总面积2927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总人口36.8万,少数民族人口23万,占总人口的62.5%。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0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民办1所),职高1所,初中9所(民办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中心小学或六年一贯制学校23所,村小及教学点3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40952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5476人,高中阶段学生5476人;全县在编在岗教工3043人。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省市为民办实事的有关精神,结合教育强县及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规划,我县2011年申报了长铺民族小学(原长铺乡学校),竹舟江学校、鹅公学校,关峡中心小学及唐家坊镇中心幼儿园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学校(园),县九中为备案项目学校(西部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项目实施以来,我县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狠抓项目落实,以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项目推进,确保了为民办实事项目校(园)建设的顺利完成,2011年11月24日至26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专家对我县长铺民族小学等6所项目校(园)进行了市级评估,得到了评估团的高度评价:“校本教材乡土化;音体美教育特色化;校园文化建设墙体化;校园管理精细化” 走在全市的前列。

  ——领导重视,狠抓项目启动。按照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的要求,对照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标准,结合我县义务教育学校现状,经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研究,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领导班子,确立了工作目标。成立了教育系统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同时,6所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将工作层层分解,逐项落实到人,全县参与,形成合力。

  ——科学管理,确保项目落实。一是加大投入。合格学校建设实施四年以来,我县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2008年三所合格学校建设总投入570万元,2009年六所合格学校建设总投入1100万元。2010年六所合格学校建设总投入1240万元,2011年六所合格学校和幼儿园的建设工程投入共投入资金1656.4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501万元、省级资金543万元,县级投入县级资金612.4万元,县财政在十分吃紧的情况下,纳入预算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为我县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完善各项设施。凡通过合格学校验收的单位,均配建了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配备了高速光纤网络。同时校园美化,绿化及校园文化建设大有改观,教学设施装配齐全,环境幽雅,给师生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了学校品位与办学质量。三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实施师德师风年终考评制度,师德师风承诺制度和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制度等。加强在职教工的岗位培训和专业能力培训力度,提高教职工的专业水平,县财政每年纳入预算安排专项经费60万元。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近几年的免费师范生和特岗生,全部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问题,缩小了城乡教育差别,提高了农村学校基础教育水平。凡经合格学校验收的单位,师生比、教师的业务水平、学历及继续教育培训等指标均达省级标准。四是规范学校管理。要求各创建学校建立健全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校务公开制、教工代表会议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学校,努力使学校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精心实施,确保项目质量。为提高项目学校工程建设实施水平,我们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让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满意,把这一“民心工程”建成放心工程。一是严把招投标关。所有工程、设施、设备的采购,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政府采购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严把监管关。对各种设备、设施从进货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交验四个环节进行质量监督,监察及有关职能部门全程监管,新建工程聘请专业监理,要求学校积极配合,充分做好接收、分发及管理工作,做到不错不漏。三是严把施工关。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学校提交规划设想报告到创建办,创建办组织专业人员到校实地调研,做出调查报告提交领导小组论证,确定项目实施内容,再由工作组成员做出具体方案。坚持科学安排时间,精心组织施工,切实保证质量。四是严把验收关。对创建学校的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完全按程序办,做到资料、技术、质量、工程造价审计等工作全部完成,材料到位,才给予结算。

  ——强化软件建设,突出环境育人。一是坚持德育为首,彰显德育特色。充分发挥班主任骨干作用,形成了党工团(队)齐抓共管,全体教师共同承担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养成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献爱心等德育系列活动异彩纷呈,把德育工作寓于活动之中。如县九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坚持每周一集体升旗仪式、班会、团队活动,从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入手,开展了学生“校园之星” 评比活动,自编教材形成四大德育主题活动,即爱心主题、感恩主题、文明礼貌主题、爱我校园主题,初步形成“以德育人、德育立校” 的办学特色;竹舟江学校、鹅公学校倡导大唱爱国主义歌曲;长铺民族小学狠抓养成教育,制定班级达标细则,做到日检查、周公布、月评比;关峡中心小学加强正面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坚持每月评选守纪标兵、文明卫生标兵、感恩孝顺标兵、学习标兵,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范意识。普遍重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综合实践活动、音、体、美和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经常。县九中到公共场所进行义务清扫、做服务宣传;竹舟江学校、鹅公学校到敬老院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二是关注学生成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校教学常规制度健全、教学秩序正常,按照省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开足开齐了课程,学生课业负担适当。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绥宁九中专门针对青春期学生特点建立了男生、女生约谈制度与心理健康卡。注重特困生及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实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制度,重视对学生实验、综合实践、校外教育活动、体卫、艺术、美育等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关峡中心小学、长铺民族小学、鹅公小学、县九中等学校近几年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不断提高,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氛围浓。普遍重视“普九”巩固工作,控流保学有方案、有措施、有工作责任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家中走访,无辞退、开除学生和留级现象,入学率、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均达省定标准,辍学率控制在省定范围内。三是以制度管理人,形成人人参与学校管理的氛围。各校均按学校工作岗位职数,确定了岗位职责,汇编了管理制度并能得到较好落实,使学校管理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切实推行校务公开,坚持学校重大决策由行政组集中讨论决定,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接受教职工监督,形成“我参与,我遵守,我执行,我快乐”的民主治校氛围;充分发挥教代会监督机构的作用,监督学校重要决策落实和经费使用情况。四是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环境育人的浓厚氛围。以橱窗、展板、板报、标牌、镜框、条幅等形式,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以及师生作品等,让触目可及的墙壁成为育人的文化阵地。教室的布置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黑板报、园地、墙报进行文化交流,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电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的文化内涵,除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用途效益外,学校还要极大限度地开发其教育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竹舟江学校因地制宜开辟了图文并茂的百米文化长廊。五是重视地方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编写的校本教材乡土气息浓厚。各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各有特色,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承,如将李西于家大院、关峡大园古苗寨等民间文化纳入了学校的课堂教育,开展了民族语言(苗语)、民族音乐、民族工艺制作、民族传统体育等多种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六是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听讲座、实地演练、看图片展等形式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坚持了“一月一大查、一周一小查、重点部位天天查”。多年来无一起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发生。

  ——严格督查,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为使项目学校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严格按省定标准制定《合格学校建设自查表》和《合格学校资料清单》,首先是要求学校自查、整改、落实到位,然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进行督查,做到应查尽查,一校不漏,一项不漏,凡查出不合格的环节,督查人员及时进行督促,并限定整改时限。

  绥宁县教育局 张先邵 刘付连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