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粤两地母校情
(一)
三十二年岭南客,七秩苗乡故园心。
每忆松涛书声远,犹见南山月似银。
每当我在南粤大地端城的西江河畔漫步,看江水滚滚东流,思绪总会被拉回到千里之外的湘西南雪峰山脉,蜿蜒千里的山脉,于湘桂交界的山麓下,有我的家乡,那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的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
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唯一的一所县级重点学校、市级示范性完全中学——城步二中,是我的母校,让我念兹在兹。2026年,将是我家乡城步苗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的纪念年,作为从苗家山乡走出来的我,遥望校园,湘粤两地“母校”情,格外地魂牵梦绕!
(二)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3年的那个8月,也是邓公南方谈话的第二年,我拿着湖南吉首大学的一纸文凭,背着行囊,从资水河畔的苗家山乡西岩镇杨田村南下广东闯荡,在教学之余,兼职“编外记者”“无袍法官”。
多年在外的拼搏,口袋不再“干瘪”,生活开始丰盈,再加上交通、网络日益发达,与亲友、老师、同学的联络日渐增多。
携着半生风尘,归来仍是游子。2016年、2019年,我先后参加了高中同学进校30周年、毕业30周年的茶叙小聚。
2019年国庆节后,准备返回肇庆时,我和在长沙工作的刘斌、周元实2位同学,回到母校城步二中看一看,怀怀旧。当时,校工会主席陈学良接待了我们,在办公室喝了一下茶,聊了一下天。陈主席不经意间地说了一句,“你们在外接触的人多,有机会带一些爱心人士到母校帮助一下吧。”
也许“说者有心,听者更有意”。陈主席的话语,落在我的心坎,让我的思绪回到了1988年那个春天——我辍学回家务农的情景!
回到端州,我立马“求助”全国人大代表、上市公司天龙油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肇庆市湖南商会会长冯毅先生,他爽快答应!
2019年11月22日,他委托商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明,商会秘书梁艳和我3人,风尘仆仆地到母校城步二中,给高三216班的杨松畅、高二219班的肖小可等58名苗乡学子发放了10万元扶贫济困助学金。《西江日报》《邵阳日报》、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后,端州区何晶明等3名爱心企业家也捐款给我母校的贫困学生,给苗乡学子送去“墨西哥暖流”。
(三)
岁月如梭。一转眼就是2024年,此年,是我母校城步二中建校的80周年。80载风雨兼程,80载春华秋实。学校通过活动,展现苗乡教育特色。校友们、老师们,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拳拳母校情、悠悠寸草心。
富有“策划细胞”的我,如何在校庆活动中,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用有限的钱物,做出有实际性、接地气的“好事”,尽可能产生最大的能量,让师生、校友,甚至父老乡亲可观可闻、可感可及,达到有实在的物质资助、有内在的精神鼓舞,具有物质、现实的双重意义,这是我绞尽脑汁的“课题”。
于是,我与母校的领导、老师以及校友、文友等多次沟通,终于酝酿出“独具匠心”的资助方案。
(四)
首先,我个人赞助33120元现金;另外,我教过的学生,在封开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的谢治桂医生赞助了4880元,共38000元,共同谱写有特色、有意义的“爱心曲”。
分为三个项目:在我母校城步二中举办现场作文大比赛,费用12000元;在城步二中毕业的8名具有代表性、值得爱心资助的校友,每人给予1000元现金“爱心款”,费用8000元;赠送文化艺术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金凌先生雕刻的肇庆端砚。因为,端砚是“中国砚都”肇庆的文化特产,系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古代贡品,该赠品现收藏于我母校城步二中校史馆,费用18000元。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觉得其意义别开生面。
其一,我母校城步二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由于诸多因素,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大、基础不好、水平不高。通过现场作文比赛,可促进学校的作文教学。
其二,全国各地的校庆活动有个“行情”:喜欢追寻、追捧成功的校友。常人认为,成功的校友是一所学校的标签。这固然重要,值得关注;但有些校友因自然条件、历史根源,甚至天灾人祸,在生活上、工作上并不如意,比较困难。所以,我们也要多关注、关爱这些“弱势校友”。
其三,我母校城步二中处于农村的地理环境,校园文化的气息、氛围比较薄弱,需要多元化的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元素来滋养、涵养。所以,赠送一方精心定制的肇庆端砚,可以积淀学校的文化底蕴。
其四,城步二中现场作文大赛冠名为“贺母杯”。是因为,我母亲姓“贺”。她仙逝28年,生前平凡而又不平凡,从贵州远嫁到城步,含辛茹苦供我读书。该冠名取我母亲的姓氏“贺”字,再加上一个“母”字,即“贺母杯”现场作文大赛,一语双关,既有“祝贺母亲安好”之意,又有“庆贺母校寿喜”之义,弘扬我国的孝德文化、感恩文化,培养学生“感恩母亲、感恩母校、感恩党和祖国”的家国情怀,对教学有“一箭双雕”之用。
总之,我和我学生一起演绎的“爱心故事”,蕴含了“有特色、有温度、有深度、有文化”的社会意义和示范价值。
(五)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爱心传递,情暖两地!上述提到的我学生谢治桂,在这里不得不重点说说,这是我们肇庆“好心人”的一个缩影。
20多年前,谢治桂虽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我在报纸上报道了他“人穷志不穷”的事迹,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得到好心人资助,让他顺利完成中学、大学的学业。
2024年9月,他得知我心系母校,慷慨解囊资助城步二中的善举,深受感召,便加入到我的“爱心行动”,毅然捐出4880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生真谛。
这场跨越时空的爱心接力,不仅传递着尊师感恩的美德,更展现了教育薪火相传的力量——当年播撒的善种,如今成长参天大树,继续为他人遮风挡雨!
以下是他写给我母校城步二中80周年的一封《贺信》,在此实录留存,明鉴其心!
城步二中: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金秋十月,天高云阔。欣闻贵校举行建校80周年庆祝活动,谨表我热烈的祝贺! 同时祝各位国庆节快乐!
我并不是城步二中的校友,也不是湖南人,而是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医生。千里迢迢,我为何要给贵校发来特殊的“贺信”?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风月同天,一衣带水,本人深得贵校校友——我的恩师杨明伟先生教导与照顾。所以,我们要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份“仁爱”!
贵校校友杨明伟先生,在我就读的沙旁中学工作,肩负我班的语文教学和年级长工作。杨老师在我家乡教学兢兢业业,工作之余,帮我家乡报道了很多有意义的新闻,很多学生因为杨老师的报道而得到好心人的资助。有人资助我校师生到广州免费游学数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有的同学家庭困难,是好心人爱心资助使其完成学业,我即为其中之一,受益终生、感激涕零!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我顺利地完成高中学业,并考上本科的大学。毕业后在医院工作,找到了同在一个单位做护士的妻子,并有了3个孩子,有了幸福的家,可以说是“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在此,非常叩谢我的恩师杨明伟先生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好心人”!
前几天,我看到杨老师给我在微信上分享的信息,《杨明伟资助母校二中80周年校庆的方案》。我看到后,让我非常感动,有深深地感触。于是,我联系杨老师,表达了我的敬仰之情,也说出了我的肺腑之言,“很想去杨老师的母校走走、看看,但国庆节期间要值班,小孩子又很小,故无法成行,无法感受到城步苗乡那活力四射的校园,无法领略到湘西南苗寨的那魅力无限的风情。”因此,我感到非常的遗憾。
“借得湘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为了表达我的小小心意,也考虑到杨明伟老师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并非老板、企业家,在其资助母校校庆的方案中我也出绵薄之资4880元,融入到这个爱心行动之中,借此表达我对语文老师杨明伟先生的感激之情,也是我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心声。
“湘粤两地一线牵,师生情谊千古传。”最后,我衷心地祝贺杨明伟先生的母校——湖南城步二中80周年的校庆活动圆满成功!祝贺贵校桃李芬芳满天下!!
我学生谢治桂的这封《贺信》,在二中校庆舞台的电子屏幕上展播,感动了现场的师生。情真真、意切切,这是跨越地域的爱心接力,是善行的感召与回馈之注脚。这份教育的温情与责任,在两代人、两座城间绵延传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家乡城步苗族自治县将迎来70周年的县庆之际,我将湘粤两地母校情的故事,是以记之,既可表达我的“赤子心·母校情”;亦可以作为资料留存,为了今后的“不忘却”;还可以激励更多的来者,续写新时代的爱心故事!
一审:陆益平,二审:曾佰龙,三审:邹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