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立冬清晨,新宁县清江桥乡茶山村的鲐背老人李万球,躺在阳光医院的病床上,气息虽缓却目光坚定。有着65年党龄的他,拉着大儿子李进华的手轻声嘱托:“崽,今年的全年党费,又要辛苦你帮我交了。”谁料这竟是老人最后的心愿——次日,他溘然辞世。11月23日丧事办结后,李进华带着父亲的遗愿,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走进茶山村党组织,替父亲缴清了全年党费,为这位老党员的信仰人生画上圆满句号。
李万球的一生,平凡如田埂上的野草,却在岁月中绽放出璀璨光华。“忠”“勤”“俭”“教”“正”五个字,便是他一生最生动的注脚。
“忠”是刻进骨髓的信仰。1960年4月24日,李万球在衡阳272厂光荣入党,从此“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成了他的人生信条。1962年4月,响应党的号召,他主动从工厂下放回农村,历任大队保卫股长、团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在基层岗位上践行使命。1971年冬,他带头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率先做了结扎手术;1987年至1993年担任村支部委员、副书记、村委主任期间,履职尽责,两届任期结束后主动辞职让贤,把岗位留给年轻一代。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他主动捐款100元支援抗疫;2021年7月,建党100周年之际,他荣获“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这份荣耀是对他半世纪忠诚的最佳褒奖。
“勤”是融入血脉的底色。1958年9月,他招工进入272兵工厂,忘我加班超额完成厂房建设任务,1959年获评272厂与衡阳专员公署“先进生产者”,1960年赴长沙参加全省“先进代表大会”。1965年,他为新梅公路修建挥洒汗水,获评先进工作者;1975年后担任生产队骨干,牵头创办烟山场,培育柑橘等经济作物,两次获评公社与大队“先进生产者”。1978年任西圳看水员时,每次路过双抢稻田,总会顺手挑一担稻谷送仓晾晒;同年承包生产队养猪场,步行三十华里挑仔猪到回龙市售卖,既为集体增收,也让自家工分与收入双增,一家八口从未欠过生产队分文。1981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他精耕细作让双季稻丰产;1985年承包柑橘场十年,收入逐年攀升;即便年过七旬,仍种稻、养牛、养鱼多项经营,靠勤劳让家庭步入小康。
“俭”是刻在日常的坚守。他一生省吃俭用,80年代初陪二儿子步行去高桥买牛,宁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买饼给儿子充饥。勤俭持家的他,60年代初建厢房,1974年修偏舍与碓屋,2012年更是与妻子起早贪黑,靠打豆腐、挑运河沙备料,耗时一年建起三弄砖混结构房屋。2017年妻子去世后,他独自生活,剩饭剩菜总要热透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粮食。这份节俭攒下的5万元积蓄,成了他留给后人最实在的遗产。
“正”是立身处世的脊梁。他唯一的爱好是看电影、看电视,从不沾染打牌赌博的陋习,遇事敢于发声抵制坏人坏事。担任基层干部时,他推行“重奖轻罚”理念:对优秀耕牛饲养户授予称号、发放斗笠奖励,对饲养不力的则集中批评教育。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拿出自家存粮接济缺粮户,助乡亲度过春荒;1975年冬,得知一位生产队干部因家事欲寻短见,他连夜上门劝说,甚至同床共枕耐心开导,成功阻止悲剧发生。一生里,他还为5对青年牵线搭桥,促成美满姻缘,用公道与善意温暖乡邻。
“教”是代代相传的家风。大儿子幼时曾偷砍别队柴火,他严厉批评后立下规矩:每天砍一把野山柴火就奖励一角钱,却严令禁止触碰集体禁山。虽只有初小文化,他却把“读书兴家”刻在心上。1973年春,因手头拮据交不起学费,他再三恳请校长先给两个儿子发课本,承诺卖仔猪后补缴;1979年大儿子读高中,他翻山越岭跨过红崖岭,挑着百余斤谷子送至邵州铺粮库,辗转划转至新宁二中食堂,只为减轻儿子挑米求学的负担。孙女、外孙们幼时随他生活,他和妻子每日接送,外孙女唐李茜的奖状被他贴满墙面,后来孩子顺利考上大学,成了他最欣慰的回报。
一笔党费,一生信仰。李万球用65年的坚守,将“忠勤俭教正”的品格融入血脉,最后一笔党费更是把对党的赤诚刻进了岁月长河,让平凡的人生绽放出不朽的党性光辉。 (通讯员 李进华 李蕾)
一审:陆益平,二审:曾佰龙,三审:邹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