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湘大学子探寻崇木凼村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0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记者:

微信图片_20250711102213.jpg

  “如果有一天,你的家乡需要你,你会回去吗?”大学指导老师的发问,如投石入水,在她心湖激起千层浪。“会!”她脱口而出,目光坚定。而这一字承诺,成了她近十年返乡筑梦的注脚。日前,湘潭大学商学院“拾光瑶乡”社会实践团来到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走访了该村上一任支部书记郑小红,探寻该村通过创新文旅结合实现脱贫攻坚的乡村振兴密码。

  特色民宿 助力发展

  2016年,在上海求学、珠海打拼多年的郑小红,怀揣着“家乡需要就回来”的初心,回到崇木凼村。彼时,这里是有名的贫困村。2017年,她接下村支书重担,一头抓民生——回应脱贫攻坚政策,整治茶木村环境卫生问题;一头谋发展——尝试种植特色农产品,从水稻蔬菜到金银花,却因高山的封闭地形和海拔高达1300米等艰难自然条件,陷入“投入难回本”困境。“周边村庄的旅游资源不如我们丰富,却做得风生水起,我心急啊!”困境中,郑小红仍不气馁,带领村民团结一心,汲取经验,利用高海拔的避暑优势,集古树林、梯田、古寨于一体的独特村落风光以及拥有2项国家级、2项省级、1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民族文化,开始尝试发展近年来受大众欢迎的农家乐。

  但在经营中,郑小红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的旅游住宿产品难以适配游客需求的大众旅游现状,以及自身木屋住宿存在的隔音差、通风不便等问题。于是,她果断斥资200万元,将自身农家乐转型升级为花瑶文化特色民宿,提升服务品质和游客体验感,致力于推动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

  在她的示范和带领下,村民们逐渐转变观念,村里陆续建成特色民宿,特色民俗渐成一定规模。目前全村310户中,60户经营民宿,形成了“古树环绕、非遗点缀”的特色住宿集群。夏季旅游旺季时,普通住宿每人每天包吃住收费120元,叠加高端民宿与篝火晚会等文化体验项目,经济收益更为可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郑小红带领着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创业”的梦想,让崇木凼村旧貌换新颜。

  人才培育 破局关键

  民宿经济逐渐升温的同时,村落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作为村支书,郑小红发现村寨教育短板:崇木凼村的留守儿童基础教育极其薄弱,连基本的算术问题都无法攻克;村两委成员常因文化所限,无法表达出内心想法。本地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本地教师资源稀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像藤蔓缠绕般阻碍着村庄的长远发展。

  两难之际,她毅然“跨界”: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崇木凼首位教师。在这个仅有12名学生的教学点,她用空山新雨的关爱,倾注了超过普通教师两倍的心血,浸润了留守儿童的心灵,实现了教育“从无到有”的突破。

  旅游业的发展也同样受限于人才匮乏。即便崇木凼古寨处处皆美景,但“想做直播带货却无人能剪辑,想拍宣传视频却缺乏策划”,郑小红无奈坦言道。服务标准化缺失、线上运营空白等问题日益凸显,充分意识到这些缺陷的她,不断强调着教育的重要性、创新人才培育和文化传播的紧迫性。郑小红深知,人才培育与文化传播,是破局之关键。

  扎根乡村 行稳致远

  谈及崇木凼长远规划,她强调旅游和教育二者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依托300多栋木房、300多棵挂牌古树等自然资源和2项国家级非遗的文化资源优势,借国家文旅政策东风,她鼓励人才的培育,计划挖掘“花瑶挑花”“呜哇山歌”等民俗文化,打造“花瑶文化体验游”“非遗传承研学游”等业态,让游客“住民宿、品文化”,计划通过直播的方式,更大范围地扩大村寨非遗、特产、自然景色等知名度,发挥本土文旅综合优势,促经济可持续发展。

  郑小红作为乡村振兴“先行者”,她在为村民分享民宿建设经验的同时,呼吁更多青年返乡推广和传播民俗文化。在分析乡村建设的不足后,她为广大青年送出质朴建议:“返乡肯定正确,但切忌盲目投钱加重负担。多问、多看、想清楚再动手,别像我们当初建了拆、拆了建!”

  郑小红坚守“双向奔赴”:既以美景、民宿留住游客,更用教育、人才培育筑牢根基——乡村振兴,需“留人”亦“育人”,方能行稳致远 。

  民宿的灯火渐次点亮,教室的读书声恢复琅琅,恍如桃源,别有天地。从“贫困村”到“避暑胜地”,从“教育洼地”到“希望田野”,崇木凼村的蜕变印证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当木房炊烟与课堂书声交织,当游客赞叹与孩子笑声共鸣,当腊肉的香气从火塘边飘向网络,新的希望正在千年瑶寨中悄然萌发。

  郑小红的双重坚守,既以美景、民宿留住了游客,更为教育、人才培育筑牢了根基——乡村振兴,需留住游客的脚步、更需培育扎根的人才,方能行稳致远。

  (通讯员 尹琦悦 黄嘉雨 黄子芹 邓曦)


一审:陆益平,二审:曾佰龙,三审:邹丽娜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