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4月27日讯(通讯员 易传文 袁邦国)走进洞口县水东镇高新村羊肚菌加工车间,烘干设备轰鸣运转,工人们熟练地将采收后的羊肚菌分拣、烘干、封装。一袋袋脱水羊肚菌整齐码放,浓郁菌香弥漫在空气中。这一产业全链条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水东镇人大的积极作为与有力监督。
作为湖南省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高新村投资518万元建成5万平方米羊肚菌种植大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万元,提供100个务工岗位。在高新村示范带动下,文田村、四桥村依托全省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新建大棚发展羊肚菌产业,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加4万元。这仅仅是水东镇蘑菇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
曾经,水东镇作为传统农业乡镇,面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造血”能力不足等难题。同时,作为人口密度大镇,历史遗留问题多,人地矛盾突出,信访形势严峻。面对困境,水东镇人大主动担当,积极履职。
水东镇人大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三会三文”精神,将其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一方面,聚焦民生痛点难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走访调研,倾听群众诉求。协助党委政府推行“六零”工作法,以“零非访”为突破口,全力化解信访矛盾纠纷,推动全镇信访形势从“乱”到“治”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将特色蘑菇产业发展作为监督重点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政府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用活“六零”奖补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人大代表们还主动参与产业发展协调工作,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协调解决问题,为蘑菇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从曾经的发展困境到如今蘑菇产业“遍村开花”,水东镇人大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将监督职能与服务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为水东发展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能,书写出新时代人大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
一审:陆益平,二审:曾佰龙,三审:邹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