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高桥独臂村支书徐宏建的高尚情怀
发布时间:2007-08-13   来源:  记者:邵阳记者站

  (本网讯)8月9日,新宁县高桥镇千秋村81岁的徐宏清老人又出门到镇里赶场了,“现在出门好方便,这个月我都出来了5次了!我这一辈子做梦都没想到村里还会通水泥路,全靠徐宏建书记,碰上他这样的村支书是咱们的福气啊……”
  徐宏建本是高桥造纸厂的一名工人,过着平静恬淡的生活。1981年的9月25日,勤劳兢业的徐宏建在高桥造纸厂给同事替班时,由于电工师傅接错线,结果导致他左手手腕以下部分全部被机器切除。徐宏建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打倒,而是不断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想和信念支撑着自己,他在村里第一个种植百合、烤烟,成了当地靠勤劳致富、靠自强扬名的“能人”。身残志坚的他硬是靠自己仅存的一只手挣钱,盖房,娶妻,生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为乡亲们多干点实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千秋村是省定贫困村,地势较高,灌溉条件差,交通十分不便,村民生活非常困苦,有柘溪水库部分群众迁居于此,因此又得名“移民村”。2002年,就在村班子换届之际,全村人想到了“能人”徐宏建,想请他“出山”帮村里改变落后的面貌,使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8月份,徐宏建以全票被村民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的信任和推选,他暗下决心:“不管有多难,压力多大,都要努力为千秋村民做出点实事。”为使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徐宏建和村委一班人从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入手,努力为民兴办实事。2005年9月,他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启动自来水建设工程,仅3个月,就将自来水引进村,现在家家户户都接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去年8月,徐宏建抢抓通畅工程实施的良好机遇,决心把入村的毛坯路改造为水泥路,他请来了县交通局有关专家到现场测量,规划村里公路建设,带领群众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投工投劳,总集资25万元, 1月7日,终于修通了5.8公里长,3.5米宽的通村公路。千秋村用电线路严重老化,村民生产生活很不方便,且电价偏高,群众反响强烈。徐宏建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并多次与黄龙供电所、县供电公司协调,积极发动群众总集资5万元,6月底,该村顺利完成了电网改造。  

  “千秋村的发展,首先得有一个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千秋村是省定贫困村,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只有发展才有出路,在徐宏建的带领下,该村在全镇率先迈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他放眼市场,因地制宜选准了药材、养殖、烤烟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今年,该村的药材、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半子莲、百合、鸭舌草种植面积达到了200多亩,牲猪成栏达到人均2头,人平收入500元,全村有60余户村民养鱼,年产值预计达3万余元,种植烤烟30亩,预计年产值达3万元,药材种植、牲猪养殖、鲜鱼养殖、烤烟产业已成为该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产业。

   “作为一名党员,只想着自己,那就太渺小了。”

  51岁的徐宏建满脑子是让千秋村更富裕、更文明、更靓丽的思路,而为自己想得却太少。他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徐宏建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徐宏建从未因残疾而向上级民政部门提出过任何补助要求,有人说他太傻,徐宏建却说:“我有手有脚,生活过得很好,要啥子啊。”2003年,徐宏建用向上争取的2万元资金和自己垫资的2.5万元维修好了千秋村至栗叶村段公路,给村民生产、生活上带来极大方便。去年,由于集资不到位,致使该村通村公路建设受阻,徐宏建急人急难,二话没说就把自家用于修新房的5.8万元取了出来,全部用于垫付修路款,使通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提起这条水泥路,千秋村民都感慨地说:“多亏徐书记,他带我们修的是造福千秋后代的路啊……”自掏腰包修路的徐宏建感动了全县的人,今年6月召开的县扶贫工作会议上,副县长李良春讲述了他的事迹,倡议大家向他学习。会后,李良春紧紧握着徐宏建的手说:“你自掏腰包修村道的行为真让人钦佩,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你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徐宏建却说:“谢谢李县长夸奖!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
  短短几年徐宏建就使贫困落后的千秋村迅速走上和谐发展的快车道,使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从过去吃井水到今天的100%接上洁净的自来水;从过去的崎岖山路到今天宽广的水泥路;从人均收入不足几百元到今天的1100元。该村先后被评为县先进村支部、县农村公路建设先进村;徐宏建本人也先后获得县优秀共产党员、县优秀村干部、县‘十一五’自强模范、镇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者: 杨坚  罗丽蓉  林家平)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