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友是农家子弟,他当过兵,担任过乡镇干部,2002年元月任武冈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在历年工作中,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法制教育先进个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个人一等功,被中共邵阳市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被邵阳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3次,被武冈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3次,2006年武冈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他“人民满意的十佳公仆”称号。
勤政务实,谱写发展新篇
“民政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落实”这是夏大友多年民政工作的切身感受。
夏大友1981年参军,1987年退伍,先后在乡镇任计育专干、副乡长、武装部长、党委副书记、镇长、镇党委书记,2001年调任中共武冈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多年的乡镇基层工作经验造就了他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在担任民政局长5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城乡救助体系的推进、涉军群体的稳定、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切实解决农村五保户与特困户的实际困难,他与局领导一班人经过多方论证与努力,于2004年至2006年先后共筹集资金450万元,高标准改扩建了7所乡镇敬老院,使320多名五保老人住进了宽敞明亮、花园式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到8.1%。经省、邵阳市民政厅局的达标验收,武冈市综合评比均名列邵阳市第一名。其中文坪镇、头堂乡和龙田乡三个敬老院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2004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每年为557户,2004人发放救助金50万元。2006年,又率先在邵阳市推进农村低保试点工作,全市共核查审批农村低保户156户5426人,发放低保金95万元。夏大友长期在乡镇工作,深知农民的疾苦,农村困难群众治病难的问题时常牵动着他的心,2004年、2005年,经多次向省民政厅、邵阳市民政局的大力争取,武冈市获准率先在邵阳市试点,先后建立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到目前为止,已救助对象1431人,发放救助金198万元,有力的缓解了城市和农村特困群体治病难的问题。
为了更多的筹集民政经费,他一次次跑邵阳,跑省厅,多请示、多汇报、争取项目和资金。有朋友劝他说,你当民政局长,上级来多少钱你就拨付多少下去,费那么大的劲干吗,多争取来的资金局机关又不能用。他感慨地说,是啊,我们是不能用,但这些钱是发给群众的,群众得到了好处啊!这样,我们才会心安理得。天道酬勤,通过一次一次奔走努力,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有关上级领导和部门,近几年来,上级民政部门在项目立项和分配资金时对武冈市日益倾斜和重视。市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民政预算资金逐年增多。2002年市民政经费仅为392万元,2005年增加到2400万元,2006年增加到2600万元。
心系群众,满腔赤子情怀
“民政工作无小事,某些工作当我们觉得是件小事时,也许对群众来说是件大事。”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夏大友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夏大友的办公室“门槛低”,对群众来访一律做到热情接待,仔细倾听。局里建立了信访登记簿,对来信来访群情信息随时登记,并一一作出妥善处理。2005年元月7日,安乐乡双石桥村10组群众代表写信上访,反映该组上年因水灾全组80%的粮食失收,有近80%农户缺粮。夏大友接到上访信后,立即派专人进行了调查,经核实,该组共23户,有13户缺粮,于是当即采购了大米送到了缺粮农户家中。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夏大友的身影。2004年12月28日,武冈市部分地方发生50年未遇的冰冻大雪灾害,他带领局机关有关人员跋山涉水,深入重灾区现场实地勘灾、查灾、核灾并及时上报。第二天,他又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积雪,走了数公里山路实地察看灾情,并慰问了头堂乡石竹村周孝金和景福村唐来成两位五保老人,分别给他们送去慰问金300元。2006年5月26日,武冈市城区发生了近百年未遇的“5·26”特大洪涝灾害,他带队赶往现场参与抢险救灾,组织指挥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5年来,全市共筹集并发放救济款1007.5万元,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洁净水喝、有房住,有力地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
2002年至2006年,该局先后进驻双牌乡浩山村、司马冲镇夏家塘村扶贫。为解决浩山村东云水库中渠这个老大难问题,他克服自己因为手术后不久腰痛的困难,多次到浩山村指导工作,与工作组的同志一道,想方设法筹措资金5.5万元,仅用了30多天,赶在春耕以前,全面完成了1200米标准渠的建设任务。几年来,共为扶贫村争取和解决资金75万元,新建、维修公路12.5公里,实现了组组通路的目标;维修渠道4860米,可灌溉农田4500亩;铺设水管5750米,修建水塔11座,解决了两个村的人畜饮水难;造林植树275亩、竹林120亩、果苗基地210亩,鼓励支持村民因地制宜种植西瓜、花生、油茶、杂交玉米、药材等750余亩,扶植了15户养猪专业户和12户养羊专业户,使部分农户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公正廉明,树立良好形象
“廉政建设是一个单位的生命,民政部门更是如此”。这是夏大友同志在多年工作中的深刻感受。
夏大友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当大事来抓。为了增加透明度,禁止暗箱操作,民政局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对机关所有的业务工作特别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全部实行公开,把政务公开与目标考核、社会服务承诺、开展思想作风整顿、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己身正,不令而行”。夏大友始终坚持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他善于团结一班人,坚持集体领导,凡重大问题一律集体讨论决定。他立下一条规定,局领导成员一律不准介绍、推荐工程队,所有工程建设自始至终主动请市财政核算中心、局基建股部门介入,其他部门一律不得插手,以强化监督。
武冈市退伍安置对象多,倒闭破产企业多,安置任务困难重重。为切实做好这一工作,他严格依照国务院安置条例办事,坚持实行“安置卡”制度,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立功人员、残疾军人、士官、特困家庭退伍军人及一般城镇退役士兵的先后顺序的安置办法,做到一碗水端平。
2005年,某乡党委书记的父母想享受城市低保待遇,该书记亲自到市低保办说情,还请有关市领导出面打招呼,市低保办的同志觉得压力很大。夏大友知道后,一方面主动向市领导汇报低保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一方面将这位党委书记请到自己办公室,亲自向他讲解有关政策规定,从而较好地说服了这位同志。
“兢兢业业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是他的座右铭。他从不以权谋私。从不接受影响公务的宴请和消费娱乐,他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从不在下属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5年来多次拒收礼金。他自己和家人的大小生日,也从不告诉机关任何人。他多年掌管着全市几千万元的民政经费,救助对象几万人,从未出现过任何违纪违规现象。“公生明,严生威”。正是由于他的公正廉洁,使他赢得了局机关全体干部的敬佩和基层广大民政对象的信赖,树立了民政干部的良好形象。
( 责编:陆益平 作者 :李培元 蒋雨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