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洞口支书侯冬娇三哭通村路的经历
发布时间:2009-04-28   来源:  记者:邵阳记者站

邓跃东

      七岭八寨,是对偏远山区村落的泛称。然而在雪峰山下的洞口县石柱乡,偏偏就有个七岭村和八寨村。阳春三月,笔者慕名而至,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把我们迎进了七岭村的深处。
      村民们动情地说,为这条路,村支书侯冬娇一个女人家吃尽了苦、流尽了泪。前不久,省交通厅与省电台来县里办农村交通直播晚会,编导邀请侯冬娇上台做访谈,她三哭通村路的坎坷经历,让一千多名观众湿了衣襟……

筹钱途中遇车祸,痛哭了

      侯冬娇是村里第一个十多年前就下广东打工的妇女,只在流水线上干了三个月,就上升到管理层,还把村里80多人带进打工的企业。她有特别的凝聚力,乡亲们总希望她回来把村里的道路修通。多年了,村民进出靠一条半山腰上的机耕道,路面狭窄,弯多坡陡,汽车根本就进不来,生产、出行十分不便。
      2002年,从广州返乡的侯冬娇在乡亲们的期盼中,放弃月薪3000元的工作留了下来,并被推选为邵阳市人大代表。2005年被选为村主任后,她组织修建了村小学教学楼,建立了村里第一座移动通讯基站,解决了通信问题。2006年,经过努力,把村里这条路列入了政府的改造规划。
      侯冬娇算了算,总造价要235万元,除了政府的85万补助款外,还要村里自筹150万元,对于人均年收入才600百余元的七岭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
    “要抓住机会,把路修好”。倔强的侯冬娇没有放弃。她以一个村支书和人大代表的担当,40多次硬着头皮跑乡里、县里、市里,向各级领导反映情况,多次给外界乡友写信求援,在市人大会上高声疾呼,先后争取了60多万元的扶持款。
      为了尽早开工,大半年里顾不上自家活,每天丈夫用摩托车载着侯冬娇穿行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户户去游说筹钱。七岭村住户分散,侯冬娇和丈夫每天清早出门,很晚才能回家吃上饭。有的人家对修路不理解,认为是村干部想捞一把,侯冬娇就顶着蜚语,耐心地做工作。
       一个雨天,侯冬娇到山顶上的一户人家筹钱。回来时,已是傍晚,山里起了雾,雨天路又滑,拐弯时丈夫一下子没刹住车,摩托车一路朝着山下冲,俩人被重重地摔出,幸好被一棵树挡住。
      侯冬娇满脸是血,荆棘刺破了皮肤,衣服也被挂破了。她想站起来,发觉腰受伤了,剧烈疼痛,不能动弹。她躺在泥泞里,伤心地哭了,雨水、泪水、血水全部汇聚在脸上。

资金短缺停了工,急哭了

      2007年11月,七岭村村道正式开工建设。侯冬娇成了工地的“总指挥”,每天风雨无阻地忙碌在工地上。
      山上石头多,需要放炮炸石,担心发生意外,侯冬姣把4公里多路上的每个放炮点都要察看到。一天傍晚,她在刚刚放过炮的路边绊了一跤,锋利的石头把脚割了一个大口子,丈夫背她到诊所缝了几针,好几天不能走路。
      修路没有水、没有电,沿路也没有地方适合设料场,只好把唯一料场设在进村的地方。每天天不亮,侯冬娇就跑到料场打理,等车辆装好浆,再嘱咐司机带三桶水上工地。修好的水泥路面撒上养护液后,十二个小时内不能踩踏,侯冬姣就在4公里多的路上来回守护。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自己多干点又省下了工钱。
      2008年夏季,工程干到三分之二时,却遭到了施工队的罢工。因为原材料纷纷上涨,大大超出了预算,而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材料供应不了,施工队伍不愿再等了。
     “一旦停工,很难再启动,村民永远不能走上平坦的水泥路。”侯冬娇急哭了。她卖了猪,又卖了牛,四处借钱,个人贷款达5万元,但还是凑不够。她又多次找到卖材料的老板,向她做担保,“欠的钱,我来还。”老板为她的痴心村路的情怀所感动,答应赊账供应材料,保证了施工继续进行。

村道建成通了车,乐哭了

     2008年8月28日,一条村民自筹资金50余万、长8.5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将七岭村与外界连通,村民举行了简朴而又隆重的庆典,并把这条路命名为“冬娇路”。欢庆的鞭炮声中,外面的汽车开进了村里,回忆起修路的种种艰辛,侯冬娇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路通了,村民们再也不用过肩挑手提的日子。平坦的水泥路连通乡镇,以前两个半小时才能走到乡政府,现在只需半个小时。车来了,打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前只能买200元一立方木材,转眼间就涨到了450元;过去赶着上集市买的猪和牛羊等牲口,现在有人上门来收购;在外打工不愿回来的人,都开着车回来了。还有人准备办工厂开发村里的楠竹资源,方便村民就业。
      村道修通了,侯冬娇又在为村里的事情忙碌开了。她说,今年准备将村道的安保工程安装好。村里有许多特产,要把村里的土特产推出去,再建一条致富路。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