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庭长,我们的“兵”
——记武冈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刘惠娣
通讯员 许文华
大家咋一看这个标题,肯定会很纳闷,为啥我们的庭长又会是我们的“兵”呢,不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还在审判监督庭的时候,发现刘惠娣任立案庭庭长以后,立案庭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2016年还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刘惠娣本人也常常被先进、嘉奖、立功等荣誉的光环笼罩着。对此,我虽不说不服气——因我淡泊名利——但也对此不以为然。
今年四月院里全面推行员额办案机制,主动退出员额之争的我被安排去立案庭负责民事立案的审查,虽一时思想上难以接受,可思来想去,也只能这样了。也罢,倒不如与这个风生水起的庭长搭搭伙吧!
刘惠娣庭长对于我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而对于我,欢不欢迎我已经来了。
民事立案的审查,轻车熟路,不用培训也游刃有余了,只是这立案信息的录入电脑工作,要求越来越细致、规范,怕是没有个三五天的专门培训是学不会的,幸好,负责民事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的小蒋,业务烂熟,除了信息录入,对一些法律关系简单的民事案件的立案也能准确把握,这样一来,我工作的空档就多了些。
一天上午,刚上班,庭长说小蒋今天请了假。我心里咯噔一下:坏了,这不是硬要赶鸭子上架了吗,若是要我把信息录入兼了,我一下子哪能适应得过来呀?不容我多想就有人来立案了,我把起诉材料审查完,眼睛习惯性地往小蒋的位置上扫去:“咦,刘庭长怎么坐在这个位置上?”我手里拿着审查过的起诉材料,用充满疑问的眼光望着她。她顺势接过我手中的材料,熟练地点开电脑屏幕上相应图标操作起来。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在我刚才的担心还未缓过劲来的档儿,信息录入工作已完成。熟练的电脑操作对年轻人来讲稀松平常,可对一个在法院工作了30余年的老同志而言实属不易,因为这件事,让我开始对刘庭长另眼相看。
一个周五,负责行政、刑事、执行和上诉立案的副庭长刘国光同志去邵阳中院移送上诉案件了,我隔壁的工作岗位上又出现了一个“萝卜坑”。不知什么时候,刘惠娣庭长又成了这“坑”上的“萝卜”。只见她认真地审核行政起诉,耐心地指导当事人如何上诉,熟练地接收着检察机关移送来的公诉案件。哟,我们的庭长还是个多面手!难怪每每我临时有事离岗,若有人立案须审查,她不是打电话责怪我,催我到岗,而是自己心平气和地接待欲立案的当事人。
一天上午,来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民事纠纷要立案,我想找刘惠娣庭长商量一下立不立案,如何立案。可我的目光扫遍了立案大厅,就是不见刘庭长的身影。我问小蒋:“刘惠娣庭长呢?”“下乡去了。”小蒋头也不抬地答道。“下乡干什么去了”?小蒋抬起头来答道:“昨天,有人来起诉说他邻居的偏屋侵占了他的屋丈地,但又拿不出证据证明对方偏房侵占了他土地使用权的依据,是否该法院直接立案,她下村实地察看,了解情况去了”。这也非常像刘庭长的作派,对是否应由法院管辖有争议的案件或者麻烦事儿、辛苦活儿总冲在一线。
一日,大家都低头做着各自的事儿,大厅里一派忙碌的景象。我忙完一阵,站起来伸伸腰,突然发现我们庭长不在位。我问:“庭长哪里去了”?有人答道:“与司机一起去送法律文书去了”。
刘惠娣庭长的工作,除了主持立案庭全面工作,还有诉前调解和诉前财产保全的具体任务。我常常看到她忙得焦头烂额,但好像从未见她因此烦躁而向当事人发过火。
在立案大厅工作的这几个月,我觉得,刘惠娣同志与其说是我们的庭长,还不如说是我们兵:哪有空缺,哪里补;哪事难办,她在前。也正是这几个月,我深深感到刘惠娣庭长身上的光环不是喊出来的,是她朴实的作风,实干的精神干出来的。
法院员额制改革已在上半年全面完成,由于岗位调整的需要,立案庭以前的好几个“三八”红旗手都被换上了“九九”重阳登高手。有人说,立案庭人员的现状,够她刘惠娣“喝上一壶”的了:老同志多了,工作不好开展,同时较以前相比,现有的年轻同志业务能力强的少了,但立案庭这“一壶”还是被刘惠娣庭长“喝”下去了,不管是老同志,还是年轻同志,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究其原因,除了他们本身的固有素质外,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她“排头兵”的工作精神所感染。
“今天庭长又不在庭”?
“替请了病假的送达组同志送达去了”!
这就是我们可敬可亲的庭长,我们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