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劳动最美丽》系列|石建华:刀锋千回百转 雕刻巧夺天工
    发布时间:2018-05-02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尹建国 陆益平 谢长青

      《劳动最美丽》系列报道之三

    刀锋千回百转 雕刻巧夺天工

    ——访邵阳市宝庆竹刻研究所雕刻师石建华

    记者 尹建国 陆益平 通讯员 谢长青

    图片1.png

      石建华在专注雕刻

      在邵阳市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的宝庆竹刻研究所内,只见一个身残志坚的80后青年,一边手握雕刻刀,灵活地扭动手腕,锋利的刀头在竹簧上刻画出古韵山水浸染了岁月风霜……

      这个年轻的竹刻匠人,就是宝庆竹雕国家级传承人张宗凡的学生石建华,2014年他被评为工艺美术师,2017年获得湖南省“湘字号” 传统工匠。

      身残志坚,专注竹刻背后都藏着故事

      宝庆竹刻源自古代的手工竹木雕刻技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曾经是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还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50年,政务院特定8件宝庆翻簧竹刻工艺品,作为毛主席出访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的“国礼”……

      “作为一名竹刻师首先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石建华的恩师——宝庆竹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宗凡如此说道。

    图片2.png

    石建华与同事一起参赛获奖

      1986年出生的石建华性格开朗乐观,热衷于年轻人喜欢的活动,可不是一名耐得住“寂寞”的人,在高中时突生一场大病,致使右腿残疾,从此他的人生轨道发生改变。2008年,22岁的石建华到市特教职业学校求学。当时,在学校给出的美发师、服装设计师、竹刻师这三种专业选择时,他选择了竹刻,从此与宝庆竹刻结下不解之缘。

      宝庆竹刻是邵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有着300多年的传承史,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庆竹刻是一门非常精细的手工艺,其形式图案丰富而绚丽,所用的工具也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其中光是用于雕刻的工具就有11个种类。

      张宗凡告诉记者,在基地里,他的学生比较特别,都是残疾人。要教这些孩子,付出的精力要多得多。因为竹刻作为一种艺术品、工艺品,本身需要基本功,要绘画,要书法,要会很多东西。只能从书法、绘画入门,一点一点地教,再教他们雕工,进行示范。

      尽快掌握技法,石建华每天刻刀、画笔不离手地练习,克服身体的不适,经常一坐下来就是三四个小时。刚开始学竹简书,他的手经常被刻刀划伤,至今手上仍留下大大小小的不少伤疤。刚开始学习。一部《孙子兵法》6000多字,是石建华刚开始学习竹刻基本功的入门功课。学习大半年,他才雕完整部《孙子兵法》。而这部《孙子兵法》,他更是重复雕刻了几十版,“虽然反复重复刻字很枯燥无聊,但雕刻的基本功也得到极大的锻炼。”

      2011年毕业后,这样日复一日的竹刻生活让石建华感到压抑,年轻气盛的他跑到广东去打拼,2年多时间来,他找了几份工作,却都是流水线作业,不仅枯燥而且没有意义。2013年,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还是回来跟师傅张宗凡继续学习,提高技艺。

      刀起刀落,岁月积淀不断自我挑战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重新回到师傅身边后,石建华彻底沉下心来,专心钻研竹刻技艺。多年来的竹刻生涯,让他把一把崭新的20厘米的刻刀磨成了7.8厘米的短刀。“刻刀是雕刻师的灵魂,用惯了一把刀就会一直用,哪怕磨短了也舍不得换新刀,所以刀也会越磨越短。”

      2006年5月,宝庆竹刻获批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张宗凡调入邵阳市特殊学校,开办宝庆竹刻培训班,先后培训学员30多人,其中20余人获得毕业证,7人成为可以依靠宝庆竹刻自食其力的佼佼者,来自隆回县三阁司乡上石村的石建华更是成为七人中的代表性人物。

    图片3.png

    宝庆竹刻

      在熟悉掌握了传统的刻字竹刻后,他渴望往更高的绘画竹刻发展,但要想雕刻绘画作品,却需要掌握书法、绘画等诸多文化知识。因为之前没有基础,石建华勤能补拙,用勤奋补充不足,实现了苯鸟先飞。

      为学习绘画和书法,他从临摹开始学起。每天6点多就起床,白天学习雕刻,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学习书法和素描和国画等绘画技巧,刚开始一晚上只能画半副画,后来逐渐一晚上可以画一副作品。第一件山水作品,他更是在学习了一年多的雕刻和绘画技巧,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完成。就这样,至今他已经完成了上百幅山水画雕刻作品。

      2014年,石建华被评为工艺美术师,并任邵阳市宝庆竹刻研究所雕刻师。作品竹簧花瓶《古韵》获2014年“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金奖。

      “针对比赛,他们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据张宗凡老师介绍,每次比赛,石建华和师弟罗练成都会精心准备,在题材、文化知识、体能等方面加强训练,认真对待。2014年在“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中,他和师弟罗练成分别获得第二和第四的好成绩。

      在名师的指点和传授下,石建华创作的作品注重在疏密有致的线条中,营造出极具山水韵味的古典中国画风,形成了典雅秀美,明快飘逸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了本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承技艺, 做宝庆竹刻的优秀守护者

      尽管已获得多项省级以上大奖,但石建华始终相信,艺无止境,在宝庆竹刻这条艺术道路上,他希望不断挑战自己,精进技艺,脚踏实地做好雕刻职业里的朴实工匠,当好传统宝庆竹刻技艺的优秀传承人。

      在邵阳市特教职业技术学校建立的宝庆竹刻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了如石建华、罗练成等一批新生代的竹刻传人,这些让人尊敬的手工匠人们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宝庆竹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在邵阳得到了传承,把这个“国字号”的文化品牌做成全国闻名的竹刻产业,致力将邵阳打造成“全国竹刻艺术之乡”。

    图片4.png

    石建华获得大赛金奖

      2016年10月,邵阳市特殊学校学员罗练成和石建华分别从2016国际“竹天下”杯竹工艺品现场雕刻、编织技艺大赛上捧回一个银奖和一个优秀奖,标志着邵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告别了民间松散相传的时代,开始拥有通过正规培训的“学院派”传人。

      他聪颖勤奋,比较全面和熟练地掌握了宝庆竹刻的各种技法,在参加此次大赛之前,就分别获得省以上大奖多项,成为邵阳市特殊学校的带薪学员,进一步推动了宝庆竹刻传承工作的发展。

      “相比相对容易掌握的刀功,邵阳市特殊学校今后将偏重于加大宝庆竹刻胚胎制作的培训,使宝庆竹刻的传承驶入高速轨道。”张宗凡说。

      2017年5月,在2017中国(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奖评比活动上,邵阳市宝庆竹刻6件作品喜获2017“深圳•金凤凰”大赛3银2铜1优,再次在工艺美术界赛事活动中展现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庆竹刻的强大实力与独特魅力。其中张宗凡、石建华创作的竹簧雕《溪山清韵》喜获2017“深圳•金凤凰”大赛银奖。

      对于未来石建华表示,他会继续雕刻下去,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将宝庆竹刻这一传统手艺继承和发扬,在以后的作品中融入当地的人文风俗,向更多的人展示宝庆竹刻的魅力。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