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翁新华在千山万水间酿造甜蜜生活
    发布时间:2024-08-08   来源:  记者: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通讯员 袁光宇 颜复叶

    1ad73a7b-13a1-4133-819f-1df6206e0cc0_jpg.jpg

      翁新华在查看蜜蜂生长和酿蜜情况。

      “别人牧牛牧马牧羊,我牧蜂!”8月6日,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一个宽阔的山谷里,46岁的翁新华一边在他次第排开的325个蜂箱之间忙活,一边自我打趣道,“虽然我们两口子过的是吉普赛人似的流浪生活,但从来都不缺少甜蜜。”

      立志让家人“放开肚子吃蜂蜜”

      翁新华出生在武冈市邓元泰镇马梓村。该村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地方,武冈、城步、绥宁像三个撮拢来的手指头,紧紧围着这个村子。由于当地水源充足、气候温暖,一年四季山花盛开,村民素有养蜂传统。翁新华的父亲就养了两箱蜜蜂,平时卖点蜂蜜补贴家用。但从古至今,从来没听说当地有人依靠养蜂发家致富。

      “我们这里的蜜源地太小,只适合零散养蜂。如果大量养蜂,蜜蜂最终都会饿死。这是祖宗传下来的经验。”翁新华记得,父亲曾这样说过。

      虽然家里养有蜜蜂,但翁新华小时侯几乎没尝过蜂蜜。那时的蜂蜜太少太珍贵,大多数蜂农舍不得自己享用蜂蜜。7岁那年,翁新华偷偷将一瓶蜂蜜喝下一大半,结果挨了父亲一个大巴掌。“我的脸肿得就像同时被10只蜜蜂蜇了一样,火辣辣地痛!”也就是从那一年起,翁新华立志自己长大后要养很多蜜蜂,酿很多蜜,让家人都能放开肚子吃蜂蜜。

      然而,翁新华高中毕业后,首先选择的是外出务工。2002年,已经结婚的他迫于家庭经济压力,又跟随亲友前往江西省上饶巿铅山县赶马。赶马是个非常苦累的重活,但收入不低。每天累完后与当地放蜂的人聊天喝酒,成了他一天中最快乐的事。

      用无人机翻山越岭寻找蜜源地

      辛辛苦苦赶了12年马之后,有了一些积蓄的翁新华想起自己儿时的梦想,毅然放弃赶马,就地加入养蜂行列。在经验丰富的蜂友的帮助下,短短3年间,翁新华拥有了205箱蜜蜂。

      2018年春节前,翁新华带着一批自己酿的蜂蜜回乡探亲,给每户至亲好友送去5公斤蜂蜜:“上等的冬季蜜,大家好好吃个够!”一辈子养蜂自己却舍不得尝一口蜂蜜的父亲,这次纵情喝了儿子酿的蜂蜜后,含笑溘然长逝。

      2018年春,为了照顾母亲和2个儿子,翁新华夫妇带着205箱蜜蜂回到马梓村。

      “老一辈人不是说我们这里不能养太多的蜂吗,你就不怕你的蜜蜂饿死?”乡亲们问。

      “不怕,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翁新华答道。原来,他已经习惯使用无人机寻找蜜源地和看护蜂箱。在返乡之前,经无人机“侦察”,他发现从马梓村往南,就是城步的威溪乡、西岩镇;往西,就是绥宁的红岩镇、李熙桥镇和武阳镇,这些乡镇都是山花、果花、菜花烂漫的地方,只是老一辈的人没有发现这个秘密,也没有引导蜜蜂翻山越岭前往采蜜而已。

      依托武冈、城步、绥宁交界之处丰富而优质的蜜源,翁新华夫妇的蜂箱增加到325个。

      “除了主要立足本地,考虑到让蜜源地休养生息和让蜜蜂避暑、防寒,我会经常将蜂箱转移到城步南山、绥宁宝鼎山和江西、贵州、广西等地。”翁新华说,“我非常享受自己这种在千山万水间酿造甜蜜生活的体验。我还写了上百首诗记录我的牧蜂生活,适当的时候,我会结集出版。”

      如今,翁新华夫妇平均每年出产蜂蜜约1.6万公斤,价值逾百万元。

      带着合作社社员养蜂奔“富路”

      翁新华夫妇养蜂致富一事,引起马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鑫鑫的高度关注。在她的牵线搭桥下,翁新华成立了马梓养蜂专业合作社,免费为合作社社员提供蜂种和技术。目前,已有12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其中5户为返贫监测户。

      “养蜂虽然目前属于较高回报产业,但也有不少风险,比如碰上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或狂风暴雨天气,所有蜜蜂都有可能一夜之间化为泡影。而且,无论你养蜂技术多么高超,被蜜蜂蜇得不像人样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翁新华坦言,“最常见的,是会出现产品阶段性滞销,非常窝心——无论你的蜂蜜品质多高,有时就是无人问津。”

      “我家翁老板当前有两大理想:一是小儿子考个好大学;二是开着房车去牧蜂。”翁新华的妻子笑道。


    一审:陆益平,二审:曾佰龙,三审:邹丽娜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