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魏光焘血战日寇 邵阳甲午名将曾长期为官陇上
    发布时间:2014-08-21   来源:兰州晨报  记者:邹宗德 王文元

    讲述人:邹宗德 楹联家 湖南隆回县人 长期致力于魏光焘研究

    清末平凉城的宝塔

    清末平凉城外的哨所

    魏光焘画像(资料图片)

    魏光焘故居(邹宗德摄)

      又逢甲午年,发生在120年前的那场影响了中国120年的大战,至今让人们无法忘却。进入7月,人们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关注,逐渐进入高潮。

      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两大部分。轰轰烈烈的黄海海战人们早已熟知,而更为惨烈的辽宁海城牛庄血战,关注的人则远远不如海战多。

      “牛庄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重大战役之一。牛庄,地处海城以西25公里,是清军运送粮饷兵械的要道。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日军由海城分路进攻牛庄。3月3日,魏光焘统武威军6营3哨在牛庄同日寇血战一昼夜,这是甲午战争中最为惨烈的巷战。中国军队以弱碰强,重创数倍于己的日军。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的英雄气魄。

      鲜为人知的是,指挥牛庄血战的魏光焘长期在甘肃为官。同治七年(1868),他随左宗棠开赴西北,后任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道台、甘肃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光绪十年冬,调补新疆布政使。1892年以丁忧回家,甲午战争爆发,他招募士卒参加牛庄之战。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邹宗德讲述的魏光焘在陇上的故事。

      驻扎平凉,五年植树二十余万株,左公柳由此扬名

      魏光焘是湖南隆回县金潭乡人。如今魏氏在我们隆回是个大家族。这个家族出了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乡亲称之为“文魏、武魏”。文魏是编写了《海国图志》的魏源,武魏就有清末重臣之称的魏光焘。

      魏光焘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少年丧父,母亲拉扯他们兄弟六人,非常不易。他是长子,靠着下河淘金,进山捡柴火果腹。尽管生活困难,却依旧苦读不辍。他19岁那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了。不久,听说有个堂兄是曾国荃幕僚,他就徒步千里去投军,想建一番功业。因而曾国荃对他很欣赏,有志气、有文化,正好管理钱粮军装事务。这样,他算是在晚清的大潮中,开始了自己的事业。魏光焘胆气过人,屡立战功。后来,左宗棠创办楚军时,他也参与其中。

      同治六年,左宗棠被调任西北,他在汉口为左宗棠办理营务,筹划粮饷。后来随左一路西进,他先到了庆阳,再到平凉。至今,庆阳还保存他写的《重修庆阳府文庙大成殿碑记》、《创建董志分县城碑记》等文章。同治十三年,原先驻在固原的平庆泾固道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驻地也移到平凉,魏光焘任首任道台。这算是他正式在甘肃的政坛上亮相了。当时,甘肃范围极大,基本上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青海的全部,新疆天山以东、内蒙古的西部,因而平凉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此时,西北经历长达十年的战乱。尤其平凉、庆阳一带,千里荒芜,炊烟断绝,战后重建迫在眉睫。魏光焘动员民众,指挥武威军各营,整修城池,重修书院,在从泾川到兰州的千里驿道上栽种了大量树木。至今,平凉还保存着《武威军各营频年种树碑记》的石碑。这块碑记载了魏光焘统领下的武威军各营,奉陕甘总督左宗棠之命,从同治十二年到光绪四年种植左公柳的事,其中写了植树的起因、始末、管护、经验等等。他所统帅的武威军各营在五年时间从泾川到会宁的防区内,先后共种树20余万株。这些柳树就是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左公柳。同时,还在驿道沿线架设了较大桥梁40多座。

      这些恢复民生的措施,受到左宗棠的称赞,也打开他仕宦之路的向上通道。光绪七年(1881),魏光焘任甘肃按察使。光绪九年,任甘肃布政使。显然,这是对他执政能力的肯定。

      1884年(光绪十年)11月19日,清政府颁发上谕新疆建省。刘锦棠为首任新疆巡抚,调魏光焘首任新疆布政使。在新疆他以精于理财,勤于治事而政声大著,在同沙皇俄国交涉中,争回被侵占的帕米尔地区。这标志着他跨入清末重臣的行列。

      文采四溢,金城题联说往事

      其实,魏光焘虽在平凉任道台,但更多地承担了军务。在光绪元年时,他就以武威军统领的身份,率部参加了收复新疆的诸多战斗。他在地方上任职的同时,还兼任军职。当时,不少官员既管军,也主政。这似乎是晚清的一种常见现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魏光焘不仅能率军作战,管理地方也有一套。

      这十多年来,我把魏光焘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有不少新发现,比如我发现了他写一些碑文,有他题写在甘肃各地的对联。他题写的对联主要集中兰州。

      当时,大批湖南籍的人士随左宗棠陆续来西北,他们或从军,或为官,或经商,人们请他为兰州两湖会馆题写了对联。两湖会馆的位置在今天的城关区贤后街6号,会馆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有一字型砖牌坊、门楼、过厅东西上房等建筑。

      魏光焘曾给两湖会馆题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是这样写的:来探万里河源,共喜乡情联塞上;坐话两湖风景,浑忘宦迹寄天涯。这副对联将情联塞上和两湖风景做了对比,在坐话乡情的时候,自然就想起了两湖风景,恍若回到了家乡,浑然忘却了自己正在天涯之地。有情有景,虽出自行伍军人,却情景交融,令人赞叹。他题写在两湖会馆的另一副对联也很精彩。“杯酒言欢,此地好联榆社;湖山问讯,故园无恙梅花。”榆社是汉高祖故里的社名,借指家乡。大家聚会于此,聊聊乡情,问问故园梅花,自然深情一片,入人肺腑。

      如今兰州张掖路上隍庙巷往东一点,曾是甘肃布政使署衙。署衙大门面南,在中轴线上设有紫薇堂、风云堂等建筑,北面是甘肃布政使署后花园,曾有承流阁、豁然亭、澄观亭等亭台楼阁,就有魏光焘题联。他题承流阁联:凿沼承流,九曲河源分润远;涉园成趣,四时风景得春多。他不仅题写对联,还带人整修了兰州小西湖。

      1885年,左宗棠病逝。第二年,让人们在兰州府文庙东侧建成左文襄公祠,这就是兰州老百姓所说的“左公祠”。他给写的正堂对联是:“帝者师,王者佐,群夷惮之,臣品不论三代下;博岳乐,华岳西,筹笔苦矣,公灵应在五泉多。”高度评价了左宗棠的功绩。除此之外,金天观雷祖殿有魏光焘的对联:臣何和之有焉?及尔同僚,以祈甘雨;神为德其盛矣,生我百谷,迄用康年。

      血战牛庄,义马掩护侥幸脱身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先是海战失利,接着陆战中李鸿章为首的淮军也屡遭失败。无奈中,清政府只有起用湘军,魏光焘、李光久等一批湘军宿将募军出征东北抗敌。

      魏光焘所部军号为“武威军”。这一称号究竟何时出现,从何而来,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有一点是,他在平凉时,所部就号称武威军。后来,武威军曾随他收复新疆。

      此时,魏光焘因母去世,丁忧在家。接到朝廷征召的命令,他重招旧部组武威军。此时,他已经56岁了。三个月内,他招募了武威军旧部3300余人,编为6营,虽然他“强墨从戎,仓卒成军。”但还是义无返顾,出关抗敌。1895年年初,湘军各部陆续抵辽河下游的田庄台,筹划发动第三次反攻海城之战,而牛庄是清军后方要地。3月3日正逢清明节,日军向牛庄进犯。魏光焘闻讯后,于3日晨8时折回牛庄,他率部在街口抢筑一尺厚的土墙等掩体,安排左、右、中三营防守西北面;前、后两营防守东北面;自率大营炮队、马队及卫队防守中路。此时,日军步骑炮工兵兵力达11800余人,火炮59门。魏光焘加上后来增援的李光久部共12营5700人,火炮不足10门。虽敌强我弱,但只有血战到底。

      9时30分战斗打响,初战毙伤日军100余人。很快,战斗就进入白热化状态。左营总兵余福章阵亡,右营提督沈宝堂两臂被打折,帮带参将陈胜友战死。魏光焘亲率卫队同日寇血战,大营总兵肖有元中炮伤重,卫队伤亡过半。下午李光久率部赶来支援,局势稍缓。当晚10时,魏光焘、李光久“子弹俱尽”向田台庄突围而出。

      我听说,到了最后时刻,魏光焘亲自上阵,往来冲杀,结果失陷敌阵,无奈他带着马躲到芦苇中,日军用刺刀在芦苇中乱刺,几次刺到马蹄,可是他的马一动不动,躲过日军搜索。后来,他称此马为义马。此战,武威军全军900多人阵亡,中下层军官几乎全部牺牲,他们也击毙了少佐以下数百日军。

      在牺牲的将士中有我的大伯邹百煊,他是旗手,族谱上记载“光绪廿一年乙未二月初八巳时在牛庄阵亡”,他为护旗而牺牲。魏光焘与我的曾祖父交往甚密,两人结“同年”之交。

      战后谈判,魏光焘于1895年5月被授予江西布政使。后曾任任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职。1905年,回邵阳,修了湖山别墅,自号湖山老人,以为养老之地。1916年三月十五日,魏光焘病逝于湖山别墅,享年79岁,已废清帝溥仪赐其谥号“威肃”。

      前前后后,他在陇上为官十余年,留下了故事,留下了政绩。去年,我曾到甘肃寻访他的旧迹,可惜城市繁华,旧迹已难觅了。

      文/图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

      (原载8月2日兰州晨报)

    邵阳新闻

    湖南新闻

    名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