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
跳鼓坛是新宁八峒瑶族的一种祭祀活动,俗称打鼓堂,庆盘王,又称盘王节,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即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相传是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时值丰收季节,瑶族人民为纪念先人的艰苦奋斗精神,饮水思源,杀猪宰羊,隆重庆祝。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之习俗,小庆为3天,大庆为7天。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主要包括告报(设圣);清水净坛;立五楼、四寨;朝幡、朝榜;打五猖;接姑娘;上刀山、下火海(穿犁头);开天煞(传说谁要喝了开天煞的血酒百病不侵,心想事成,消灾除邪,延年益寿);五祭盘王、庆五大王、跳鼓堂舞;游山打猎、走长风、唱谢情歌;打清醮、收五猖、扎三殃、纸船收瘟、做辞送;古堂会(在空旷的古堂地燃起熊熊柴火,人们围着火堆尽情歌舞,演示瑶族人民驱魔赶兽,开山辟地,顽强生存的雄风)等个部分。是集歌、舞、乐、傩及祭祀仪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新宁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跳鼓坛是瑶民一种流传久远的祭祖仪式,一般在秋后举行,包括上云梯、过火海、五祭盘王等23项内容,它集歌、舞、乐、傩及祭祀仪式于一体,集中体现了瑶族的传统文化,被称为瑶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6年,“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跳古坛”源起于瑶族图腾崇拜的“盘瓠祭”,因为盘瓠图腾崇拜是瑶族最原始的祖先崇拜,晋代干宝《搜神记》中就载有“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的礼俗了。宋代迁徙到贵州的瑶族接受了古夜郎的竹图腾文化,在“盘瓠祭”中纳入了祭竹王。这类瑶族来新宁八峒定居后,瑶汉长期杂居并接受了汉族盘古化生、创造万物的神话信仰,在“盘瓠祭”仪式中又纳入了“祭盘古大王”,并将盘古大王与盘瓠王的关系作了自己的诠释。因此,“跳古坛”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对研究原始文化、瑶族文化、古夜郎国文化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是研究民族文化复合的极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