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生
不亢不卑一书生刘永济,字弘度,号济生,自号诵帚庵,湖南省新宁县金石镇人。1887年12月25日出生。先祖经商发家,祖父刘长佑拔贡出身,曾任清朝两广、直隶、云贵总督,著有《刘武慎公遗书》。父亲刘思谦在广东、云南等省做过几任知县,终因不愿随波逐流而弃官归隐。虽系官宦之家,但一直保持着读书人的家风,实属“书香门第”。刘永济受祖父、父亲爱好文学的熏陶,从小就养成了对文学、学术的浓厚兴趣和特殊爱好,并打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坚实基础。
19岁时,刘永济怀着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远大理想,离开家乡新宁,先后到长沙明德中学、上海复旦公学求学。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次年又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准备出国深造。不久,他因不满学校当局的一些作法,与梅光迪、吴宓、吴芳吉等同学对学校当局提出批评,被开除学籍。后经一些富有正义感的教授从中调停,学校当局答应他们写出悔过书,即可恢复学籍。但刘永济、吴芳吉等同学认为无过可悔,毅然放弃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刘永济受当时民主思想的影响,投入到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洪流中,并千里迢迢、不辞劳苦,由北京赶到海南岛,动员和协助时任琼崖道道台的四哥刘滇生举行起义。起义成功后,他回到了家乡新宁,养病3年余。3年中,他带病坚持学习,奋发攻读和钻研中国古典文学。为了寻师学道,刘永济病稍好,就又到达上海,向近代著名词人况周颐、朱祖谋学习词学,两位词学老前辈对刘永济特别赏识并悉心指点,为他学习词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此刘永济步入了词学研究的道路。
忧国忧民赤子心
刘永济对祖国,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生与祖国,与人民同患难,共命运,并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早在长沙明德中学任教期间,校长胡元参与黄兴领导的革命活动,受到军阀张敬尧侦缉,被迫离开学校。学校经费无着,刘永济将多年积蓄起来准备出国求学的3000块银洋交给胡校长,支持他的革命活动和维持教职员工的开支。1928年,刘永济由同学吴宓介绍到沈阳东北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野心开始暴露时,他经常慷慨激昂地向学生宣讲民族大义,让学生们懂得保卫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铁蹄和炮声,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满腔仇恨,东北人民更是积极组织起来,投身抗日救国斗争。刘永济早出晚归,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妻子黄惠君日夜为他的安危担心,每天晚上,她总是搂着儿子,坐在门洞里,焦急地等待他平安归来。以中文系学生苗可秀为首的爱国青年组织东北大学抗日义勇军,奔赴抗日前线,刘永济满腔热情予以支持,并充满激情地为这支抗日军队写出军歌《满江红》:“禹域尧封,是谁使金瓯破缺……”8年后,刘永济在辰溪湖南大学短期讲学时,看学生排演歌颂苗可秀为国捐躯壮烈事迹的话剧《凤凰城》,流下了悲愤的泪水,并挥笔写下了沉郁悲壮的诗句:
“无湍皂帽落穷边,曾见苗君正妙年。
今夕氍毹表忠烈,如尘如梦最凄然。”
“弘碧血成秋磷,精卫冤魄塞海东。
为问当年六千士,几人还唱《满江红》?”
“包惊碧月凄魂夜,忍见黄沙授命时?
独向青灯忆俦侣,故关风雪到书帏。”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国难更加深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刘永济带着全家从武汉经湖南、广西、贵州入四川,来到已迁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由于国民党严密封锁消息,并进行反动宣传,师生们对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流血奋战、英勇抗日,以及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但对蒋介石政府节节败退,躲避重庆,军政要员无耻作乐、奸商大贾乘机大发国难财,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卖儿鬻女的惨景,却耳闻目睹。武汉大学迁四川乐山7年,在这7年中,刘永济的词渗透了对山河破缺的悲痛,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假抗日、真投降的愤恨,以及对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词篇发自词人的肺腑,抒发了当时师生共同的感情和愿望,往往是作出一首,传诵一首。1941年他作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终古鸡虫谁作主,野坛狐鼠自通神,山川能语定酸辛”的词句,用“鸡虫”喻百姓,“野坛狐鼠”喻大小官吏,末句慨叹受蹂躏的山河。当时人们最为称赞的是一首《临江仙》,被认为是用血和泪写成的:
闻道锦江成渭水,花光红似长安。
铜驼空自泣秋烟。绮罗兴废外,歌酒死生间。
野哭千家肠已断,虫沙犹望生还。
金汤何计觅泥丸。西南容有地,东北更无天。
这首词痛斥蒋介石政府在国家濒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际,犹寻欢作乐,使大片河山沦落敌人的行径。情调愤懑,悲怆,读之令人落泪。
抗战时期的国统区,不仅劳动人民忍饥挨冻,知识分子的生活也极为艰难,大学教授们都不得不各寻门路来补贴家用。有的自制糕点,临街摆摊;有的充当豪绅子弟的家庭教师;个别人甚至昧着良心与国民党官吏勾结,合伙干损国害民的买卖。刘永济则利用自己一技之长,在城里一家裱画铺里,挂牌代客写字。他在一首《浣溪沙》中,深刻地倾诉了人民的痛苦:“煮字难充众口饥,牵萝何补破残衣,接天兵侵欲无辞。一自权衡资大盗,坐收赢利有伧儿,一家歌笑万家啼。”
刘永济嫉恶如仇,刚直不阿。1943年,他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时,一位朋友送给他一张免费摄影赠券,拉他加入国民党(当时许多人不入国民党,都说是无钱拍登记照)。他一笑置之,并作《菩萨蛮》一首,表示“柔肠另有丁香结”,决不愿与国民党同流合污,连同摄影赠券一同退了回去。在那腐败的社会里,要想升官发财,就得找靠山,刘永济却决不阿谀权贵。一次,四川乐山警备司令部韩司令结婚,排场之大,轰动了全城,各级官僚趋之若鹜。韩司令不仅给刘永济送来请帖,还派专车前来迎接。刘永济气愤地说:“这班人也太无赖,还想要我去为他们装点斯文!”他托病坚决不去,表现了一位正直文人的骨气。
身逢盛世乐无边
刘永济在黑暗的旧社会苦苦挣扎、探索,常常感叹人生没有寄托,没有希望,没有着落。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可紧接着蒋介石就全面发动内战,再次将人民推进战争深渊。刘永济慨叹:“长望韬戈洗甲,奈鲸鲵乍静,箕豆还雠。”(《声声慢》)“莽莽但添新战血,离离犹带旧烧痕。”(《浣溪沙》)他作词讥讽蒋介石挑起内战自取灭亡的可耻行径,在一首《唐多令》中写道:“奋臂笑螳螂,纷华世已芳,只赢得北倾仓黄。漫倚长江天堑在,料无地,著齐梁。”
百万雄师过大江前夕,武汉大学当权者中一些坚持反动立场的人,提出要学校随国民党南逃。刘永济当时是代校长。他对这种主张非常气愤,回到家中,对妻儿们说:“共产党来了以后,是好是歹我们不晓得,但是他们是中国人,学校为什么要迁走?跟着国民党跑,有什么好下场?”他坚决反对将武汉大学迁往台湾。
解放后,共产党接管了武汉大学,认真宣传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刘永济仍留校继续任教古典文学。这一切比他当初想象的要好千万倍,他的心情极为高兴,家庭也出现新气象。为了掌握革命道理,他同妻子一起认真学习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检讨过去不明是非的糊涂观念,决心在晚年为祖国多作贡献。他在一首《鹧鸪天》中写道:“六十年中百变俱,可怜倦眼眩龙鱼。难抛身外无穷事,补读人间未见书。悲往日,感今吾,镜中白发惭盈梳。残年饱饭良多愧,敢道乾坤一腐儒。”1956年,刘永济被评为一级教授,又先后担任了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市作协理事,《文学评论》编委。刘永济深切地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重视,感受到一个旧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怀抱中的温暖。他高兴地对亲人们说:“党重视我,是由于重视中国古典文学,过去我还准备舍弃,真是太无知了。”从此,他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工作中。他的诗词创作也抛弃了过去忧愤、悲怆的情调,热情洋溢地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生有限,乐无边,相期同度太平年。”“明日欢欣何处见,百花齐放梢头。好开怀抱乐时休。人生归有道,所外更何求。”一次,他参加武汉市政协座谈会回来,兴致勃勃地作了一首《临江仙》:
长恨此身无着处,而今识得真源。
一条大道直如弦。
云开天广阔,风定海平安。
谁道人生难再少,所言我爱苏仙。
清时万景共鲜妍。
生香花不断,乐竞鸟相关。
刘永济对党满怀赤子之心,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常常敢于直陈利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在“左”的环境中,他也因之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打成“内定右派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含冤逝世,终年79岁。
卓越的学者杰出的诗人
刘永济的志行可与日月争辉,学术同样万世不朽,堪称一代宗师。
刘永济1917年应师长之邀,回长沙明德中学执教,时达10年。1928年应聘为东北大学教授,东北沦陷后,先后在杭州大学和湖南大学作过短期讲学。1932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至1966年溘然长逝,长达34年。刘永济执教50年,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英才。经他教授过的学生,不少已是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
刘永济在50年的学术生涯中,辛勤耕耘,成就卓著。研究范围涉及到文学、史学、文字学、音韵学乃至群经诸子、名物制度、版本校勘等学科领域。而他主要从事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这一领域里,文学理论、文学史、唐诗宋词、韵文、歌舞戏曲等等,都在其观照之中。时间跨度,从上古至明清,上下几千年。可以说中国文学史各个发展阶段都留下了先生探幽析微的真知灼见。
他的《十四朝文学概要》,《唐乐府史纲要》,奠定了他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山祖师之一的地位。而《文心雕龙校释》被海内外公认为“龙学”的四大基石之一。可他成就更为突出的还是在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他耗费毕生精力完成的《屈赋通笺》,对屈原的《离骚》、《九辨》、《九歌》、《天问》及《九章》中的《惜诵》等五篇,从解题、正字、审音、通训、评文多方面作了深入研究。文学界公认他的屈赋研究“于并世诸家中,独树一帜”。此外他的《唐人绝句精华》、《词论》、《唐五代宋词简析》、《宋词声律探源》、《元人散曲选》、《国风乐府选》、《元明清三朝曲的发展概况略述》、《默识录》均有很高的造诣。刘永济的著作多为英、俄等国汉学家所引用,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刘永济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毕生从事诗词创作。其诗词主要收集在《诵帚庵词》、《云巢诗集》、《古戏存词》、《刘永济诗词》等集中。他是一位生长于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既不愿求官逐利,又不能驰骋疆场,满腔悲愤只能用诗词来抒发。刘永济的诗词创作有独到功力,尤其是他的词,直接师承于清末词学巨子朱祖谋、况周颐,而又兼得婉约、豪放之长,为现代有数的几大词家之一。著名学者朱光潜教授曾在他的词集上题词称道:“谐婉似清真,明快似东坡,冷峭似白石。洗净铅华,深秀在骨。是犹永嘉之未闻正始之音也。”评价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