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莫氏始祖莫必荣而修 祠内藏有大量莫氏族谱,宋子文为其赠序
蒋介石、默深、魏源等伟人为其历代名人题赞
通讯员 王双进
莫氏宗祠远景
暑假期间,隆回县雨山铺镇中心学校科技创新组师生,驱车来到北山镇莫家村,在村干部与群众的引领下,考察了一处历史文化遗产——莫氏宗祠。该宗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与考古价值。莫氏家族 成员及其相关联的人物地位之高,涉及到皇亲国戚、中央政要。
莫氏宗祠呈长方体,银灰色。坐落在村子院落的南端,坐南朝北,掩映在一排苍翠的松柏树之中。前面是一口十余亩的大池塘,与村子隔水相望。树林、宗祠倒映水中,古香古色,美丽极了。此情此景,很自然令人联想到,这与三年前大作家冯骥才感言荷香桥老街乃“时光隧道”,有着同样的价值,穿越它,仿佛让人回到了168年之前的那个古朴世界;又很容易令人想起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宗祠长12米,进深25米。正面是一堵大牌头墙,高出整座房子3米有余。正中央开着一扇大石拱门,两侧的石门框上刻着一幅凹陷对联:“系出高阳缅想锦衣光下里,郡分钜鹿欣看彩凤翥南山。”对联上方各雕着一只凤凰。
拱门上方雕刻着一对比兔子略大的浮雕石狮子,俏皮地玩着中国结,溜上溜下的,显得天真活泼,栩栩如生。
石狮上方50cm处,有一个3米*1米的凹陷长方体框架,镶嵌着一块光滑的大青石,刻着牌头“莫氏宗祠”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周围雕以花纹装饰。在正中央两个字之间的空隙里,竖直刻着一列行书小字:“皇清道光廿六年季夏”(即1846年)。
牌头两侧各有一石柱,上有浮龙缠绕着,名曰“双龙抱柱”,柱外侧则雕刻着两只五彩斑斓的凤凰,名曰“双凤朝阳”。遗憾的是,1964年大运动时,龙头与凤头被一些学生戳掉了,只露出衔接其身的铁钉。可见,在19世纪中叶,铁钉已常用于建筑业了。整堵牌头两侧四分之一处上半截,也早在“破四旧”运动中被人为拆除掉。
宗祠为青砖石灰与木质结构,墙面平整细腻。左墙未变形,右墙因昔日创办学校,人为穿墙破洞开窗数个,而导致墙面外斜10°左右。
跨进宗祠大门,左右两侧各为一耳房,中央是天井,再往里走便是大厅——彩凤堂。大厅两侧设夹层,各有一板梯通往楼上,均为木质结构。
大厅正中墙上,设有一个大神龛,里面摆放着莫氏始祖莫必荣的木雕像。原雕像早在修建宗祠时即刻制成,上世纪六十年代大运动时被人为剖解,现存雕像为上世纪七十年复制。如今,莫氏第26代小孩已经出生了。 据邵阳莫氏民国32年三修族谱跋记载 ,始祖时瑞公及其胞弟必荣公,元初人也,籍隶江西吉安府泰和县 ,以武功起家 ,时瑞任元朝都指挥使 。元成宗时 ,兄弟奉命戡乱入荆楚 ,功劳卓著。时瑞公被册封为定国将军 ,开基于邵阳南路上贤都留旗坪 ,必荣公恩封状元勅封为郑国公 ,开基于邵西莲荷塘。
莫氏宗祠自修建竣工之日起,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被莫氏家族保护得好好的。其后,它历尽沧桑,几次差点儿销声匿迹——1964年,学生运动掀翻了正墙两侧的上截牌头,劈碎了莫必荣的雕像;幸好,从民国时期起,到1974年,宗祠摇身一变为学校,才免遭破坏;其后,学校搬迁到新址,宗祠又险些遭拆,村干部当即立断,指定将当时正扩大规模的北山斗笠厂搬迁至此生产,它才幸免于难;改革开放后,斗笠厂再度搬迁新址,从此,莫氏宗祠却能稳坐钓鱼台。其间,宗祠作为学校的时间最长,达60年,名曰“莲荷学校”。现年74岁的莫时兵老人,7岁时就在此读一年级,现年50岁的村支书莫三义,1971年在此就读小学一年级。
莫氏宗祠现收存二十余本莫氏族谱,大部分为四修,于民国36年修纂成,并将三修族谱中的全部内容转载下来。其中一本绘有宗祠的立面图、平面图,及其主修人,以及莫氏宗族的坟山。另有一本卷首为好几位名人赠序,其中第一个撰序的,是当时的中央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序言中云:“……本院秘书莫恰钦,籍隶湖南邵阳县。一日办公之余,述其同宗莫予轩、予榜、予发、嗣金等之始祖必荣公,官大,元成宗恩封状元,勅封郑国公,开基邵西莲荷塘。传世二十余代,生齿数百丁。前清末叶先人创修族谱,今年述前人之志,踵而修之,丐余一言弁其首,窃喜。莫予轩等继往开来…… ”
在一本三修族谱的卷首《像赞类》里,有蒋介石、默深魏源、何健等等伟人、名人,分别为莫氏历代名人遗像题赞。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魏源的《明孝廉士兴公写真赞词》 为:“公举孝廉 ,礼貌敦重。遗像如生 ,有威可畏。如秋鹰捕兔而百鸟自惊 ,如猛虎在山而百兽震恐。盖气象严肃,则人人望之而生畏也。”
另据《中国族谱网》记载,邵阳莫氏民国32年纂修的族谱,也记录了“彩凤堂”,并收藏于湖南图书馆。
莫氏宗祠形状图
宋子文为族谱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