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2016-05-23 16:24:59 来源: 华声在线 作者:颜克明 蒋世民

——记醉心崀山文化旅游发展的实力派诗人邓昌盛

颜克明 蒋世民

  峭壁天梯接云涛,丹霞叠翠气势豪。

  盘旋曲折飞龙舞,峰回路转映江潮。

  而今游客走栈道,昔日茅径闲寂寥。

  有惊无险登绝顶,俯视公路线一条。

  ——摘自邓昌盛诗作《崀山八角寨栈道》

  在湖南新宁县,人们不时可以看到一位衣着朴素,身材瘦高的老人,戴着一幅厚厚的眼镜,行走在崀山的丹山碧水之间,时而对着山水美景高歌,时而向着亭台楼阁吟哦,他就是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华文艺学会会员、退休教师、崀山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酷爱诗词创作和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为崀山旅游文化发展倾尽心血的“当代实力派诗人”邓昌盛老师。

  从教40余载,一生爱好写作

  1963年9月,时年21岁的邓昌盛以民办教师的身份任教于高桥农业中学(新宁八中前身),开始了他为期45年的职业教师生涯。在此期间,他相继担任过中学高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当过30多年的班主任和教研组长,可谓“桃李满天下”。

  跟当年许多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年少轻狂的邓昌盛也曾因言获罪,有过一段被关牛棚的经历。幸运的是,在看守朋友的帮助下,一批有关诗词的书籍,伴他度过了漫长、枯燥、单调的牛棚岁月。此后,他逐渐爱上了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的写作。在恢复教师身份后,他开始为校刊和当时的《新宁报》写稿,后来分别被《湖南日报》《家庭科学报》《学语文》《群众文化论坛》等报刊分别聘为通讯员、记者、编委和撰稿人,多次获得新闻报导奖。

  退休的邓老师喷发更多创作激情,诗词犹如泉涌,短短几年已出版个人诗词集5本,创作诗词2万多首,在各类报刊杂志中发表作品1000多篇,其中《诗词一组》等多篇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其个人也先后获评“中国文化精英”“百强才子”“当代实力派诗人”等荣誉称号。

  命运多舛,视崀山为红颜知己

  现年74岁的邓昌盛老师在教书育人和诗词创作方面成绩斐然,却是“地地道道的残疾人”。原来,1990年,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由于过度劳累,其右眼视网膜脱离,在长沙动了两次手术没有成功,最后完全失明。而他的左眼也是1200多度的高度近视。2002年退休后,邓昌盛老师被学校返聘继续任教。2008年又不幸从高处跌下,失去了第一腰椎骨,此后辞职离开学校,开始专事写作。

  目前,尽管已是身患残疾的古稀老人,邓昌盛从来没有一天停过笔。他不打牌不下棋,不抽烟不喝酒,每天拿着书稿凑到鼻尖仔细阅读,脸贴着电脑屏幕一个一个的打字。有时坐久了腰疼得厉害,就起身走一走,捶一捶,或者躺床上缓几分钟,起来后继续写。在他家略显空旷的屋子里,除了早已过时的家具,就是随处可见的成捆成堆的书籍。

  就这样,邓昌盛一边致力于诗词创作,一边倾心于地方文化事业,特别是崀山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他看来,崀山就是他的红颜知己,最高兴的事就是陪同远方的文友来崀山旅游。大家乘着诗兴,一起领略崀山的山山水水,一起感受崀山文化旅游的点点滴滴。这些从他已经出版的《崀山情怀》《夷江恋歌》《崀山爱魂》《夷江涛声》四本诗词集和《崀山山歌》等书名中就可以看出老人致力于家乡崀山文化旅游发展的拳拳之心。

  踏遍青山人未老,5年内出齐20本书

  邓昌盛老人因为子女在外地工作的缘故,曾游历过祖国南北的一些名山大川,所到之处他总爱拿家乡崀山作比较。觉得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家乡崀山,其山水景观资源总是更胜一筹,但文化挖掘的程度和力度还远远不够。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在邓昌盛老师看来,崀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新宁有一大批有德有才有影响的文化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关键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广大文化人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而深度挖掘、整理、弘扬地方的独特文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崀山旅游变得有更加血有肉,已经迫在眉睫。

  为此,古稀高龄的邓老师放弃了饴儿弄孙的天伦之乐,放弃了清闲安逸的退休生活,每日笔耕不辍,积极搜集、整理群众口耳相传的新宁方言、山歌、笑话、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开展崀山地方民俗研究。虽已是74岁的高龄,邓老师还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宏伟的“五年计划”:“未来5年,也就是80岁以前要出齐20本书!”邓昌盛老人以崀山文化人特有的执着和坚持,与时间赛跑,跟身体较劲,用自己的古稀之年、残疾之躯,在为繁荣崀山文化旅游添砖加瓦的同时,也终将成就自己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