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斌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合并升格以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职责与民族工作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奋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全国有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师范院校,为推动邵阳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高职院校应有的作用。2022年学校被评为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湖南省文明校园。
一、强化顶层设计,立体化构建民族工作格局
学校党委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教育、抓发展、抓稳定,将民族工作融入党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一是注重在理论学习中把牢民族工作主动权。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全校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坚持民族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线和主动权。二是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师生强化“五个认同”。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衔接、深度融合。组织编写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教材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知识宣传手册》,推进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模式生活化;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理论教育和国情教育,提高民族学生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帮助青年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注重在文化活动中提升民族团结凝聚力。运用校园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在学校官网、公众号、校园广播站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栏。制作民族团结公益广告,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报告会,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各族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四是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民族团结使命感。学校注重将“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各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成就,加深他们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和感受,坚定他们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打造四个基地,全方位推动民族文化交流
学校紧扣民族团结主题,充分发挥管理、人才、资源等优势,积极推动各类基地建设,聚焦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影响力吸引力。
一是做实全国专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与示范基地”。学校整合现有资源,结合民族与地方特色,大力开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及研究工作。以民族艺术为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在全国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比赛中屡获大奖,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质量。二是建设党的民族政策理论研究咨询基地。依托学校“祁剧研究所”“晏阳初乡村教育研究所”“地域文化(楚辞)研究所”“贺绿汀艺术教育思想研究所”等民族类学科及研究机构的力量,积极推进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基地建设。其中,地域文化(楚辞)文化研究所完成了《民间文学与梅山文化》等研究项目,为地方党委政府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和理论支持。三是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和研究工作,积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和运动竞赛的特色,建成湖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和训练中心,培养了一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优秀大学生。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全省民族体育项目竞赛获得好的名次。四是建设民族文化文献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源,整合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地方文献,搭建石榴书屋,推动与“书里书外”共建共享,高标准建设民族文献基地,引导全校师生在阅读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落实“七个一”措施,沉浸式开展民族教育
学校切实加强工作机制保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积极探索多层次、立体化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新途径。一是打造一条特色路—团结路。在学校主干道选定一个路段,通过雕塑喷绘组合、灯箱标识、公益广告、宣传橱窗等,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民族工作,让广大师生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多元化,潜移默化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二是建设一个基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命名为“民族·家”,意喻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主要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授课宣讲宣传教育、视频资料展播和彩绘、剪纸、书法、绘画、摄影、平面设计等作品展示,宣传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文化等,教育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开设一个讲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通过定期举办主题讲座,组织校内教师讲课,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四是编排一台节目—民族团结进步主题节目。借助全国“传统技艺传承与示范基地”资源优势,融合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元素,创作了一台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节目,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五是制作一部创民主题MV宣传片—《同心共筑中国梦》。组织拍摄了一部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片,反映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开展民族工作的情况,记录了全校师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校的生动实践。六是搭建一间民族书屋。在学校图书馆特辟一楼场地,开设了石榴书屋,定期以“凝聚民族情、书传团结声”为主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读书会、故事会、非遗讲堂等全民阅读活动,邀请各级道德模范、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人物,为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心得,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七是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宣讲报告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活动、三八妇女节展“民族团结杯”趣味竞赛系列活动,引导师生深入民族村寨调研,参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让师生身临其境感悟党的政策,自觉执行民族政策。
四、强化社会服务,多渠道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一是积极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秉承平民教育理念,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教育。强化民族师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意识和文字规范使用的意识,为学生创造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语言环境。在学生资助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方便,积极对接民族地区小学、幼儿园,从实习入手,就业前置,提前谋划,提早布局,为民族学生提供更加畅通的就业渠道和平台。二是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多年来始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祁剧传承方面的独特作用,开发戏曲校本教材,引领戏曲进学校、进课堂,大力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和创新,着力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让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使祁剧艺术代代相传。三是突出与民族地区共建共享。学校按照市里统一部署,与隆回县山界回族九年义务制学校结对共建,主动将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民族学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校外联系点,就创民工作、乡村教育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展深度交流和社会实践。在民族地区设立乡村振兴服务专区,引导学生深入乡村振兴点开展调研,组织青年师生与民族地区学生结对帮扶,加深了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