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8月25日讯(通讯员 杨贵新 肖瑶 李文球)隆回县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荒山披绿—生态增值—产业富民”的实践教科书。这个曾因石漠化导致耕地面积锐减3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达47%的贫困县,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今以55.15%的森林覆盖率、40亿元金银花产业产值和107亿元旅游总收入,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三级林长织就生态防护网。760个责任网格覆盖全县2270株古树,形成“县级林长统筹决策—乡级督导考核—村级落实管护”的立体监管体系。由59名科技特派员与1221名护林员组成的“生态哨兵”队伍,配备无人机巡护系统与红外监测设备,使143.5万亩公益林管护效率提升40%,盗伐案件同比下降72%。每片林子都有电子档案,每棵古树都有身份证,正是林长制数字化的生动实践。
石山造林创造全国样本。面对喀斯特地貌治理难题,隆回探索出“客土回填+滴灌保墒+菌根共生”技术体系,在2.68万亩石漠化区域种植耐旱乔木与药用灌木混交林,成活率达91%,打造出“石头缝里长森林”的奇观,带动6.5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落地,使森林蓄积量增长15.4%。魏源湖湿地修复工程中,通过构建“沉水植物—底栖生物—鸟类”三级食物链,使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水禽种群数量从17只增至43只,印证了“生态修复就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金银花链动乡村振兴。小沙江镇金银花交易市场每日吞吐量超30吨(旺季达80吨),配套建设的冷链物流中心与精深加工园区,带动全县2.5万农户参与产业链,户均年增收3.2万元。湖南好菇粮公司开发的70余种笋产品,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出口12个国家,将竹林亩均效益从800元提升至5000元。油茶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14.6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2024年产值达4.33亿元。
生态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虎形山花瑶景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42家民宿平均增收12万元,创造旅游就业岗位5800个。森林康养产业与瑶族文化深度结合,开发“古树认养+非遗体验”等沉浸式项目,使崇木凼古树公园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1.2万人次。“我们卖风景更卖文化”——景区负责人介绍,通过打造《花瑶喜宴》实景演出等IP,二次消费占比已从18%提升至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