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周永华:写万卷书闯千里路
2011-01-12 11:05:52 来源: 作者:邵阳记者站

方晓达

周永华。何俊摄

     1998年的仲夏,青年作家周永华正是18岁的文学少年,心底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如同洪水奔流出堤。他作出了自己生命中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告别即将开始的高三生活,向南!向南!去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他坚信在那个远方,可以实现自己“写万卷书、闯千里路”的朴素理想。

从普工到作家

  “1998年我从湖南邵阳老家高三退学的时候,家人和老师给了我重重劝阻,不过自己那个时候很犟,决定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
  在深圳,年轻的周永华在宝安石岩街道的博大晶深有限公司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那是一家外资公司,我在其下属的一家工厂当普工,每天在车间工作12个小时,不断周而复始重复着机械工作,并没有什么大的技术含量。”周永华记得自己第一份工资是600元。
  枯燥繁琐的普工工作并没有消磨周永华对于理想的追求,在普工生活的工余,他从没有落下自己的爱好———写作:“下班后,我经常写作到深夜,写诗歌、散文、小说,并隔三差五将自己的文字发表在公司内刊上。”
  “我父亲是个中学语文教师,通晓琴棋书画,给我以很好的文化熏陶。小时候我忱于幻想,因此也养成了写作的喜好。”周永华告诉记者,自己的人生中发生过很多际遇上的改变。庆幸的是,自己对于文学和写作的喜好始终如一。
  他的“普工式写作”引起了公司办公室主任的注意,并将其调到了公司办公室做企业文化兼内刊编辑助理。
  2002年元月,已是公司办公室主管的周永华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的决定。正在竞争办公室经理职位的他最后在学历上卡了壳,据说因为经理级的管理人员必须有大专以上文凭。他决定回湖南邵阳老家参加了高考补习班,补上大学时光这段空白。
  “作出这个决定不仅仅因没有竞争上经理的职位,还因为我在成长和不断深入写作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文化素养不够。回到老家参加高考补习班的时候,高考已经迫在眉睫,由于几年的荒废,我的基础是补习班最薄弱的,但却是全班最用功的,成绩一直稳步提升。”
  周永华没有辜负自己的抉择,迟到了三年的大学梦终于向他敞开了胸怀。2002年夏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他把通知单挥舞到正在收庄稼的父母面前,亦教亦农的父母留下了开心的眼泪。
  从社会回到大学,周永华依旧秉持着创作上的敏锐嗅觉:“刚进大学的时候,写的东西都不是很满意,慢慢醒悟到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我于是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借贷承包了大学附近的一个供学生娱乐的电视休闲屋,借机洞察校友们的生活。这些翔实的经历都成了我创作中的重要素材。”
  切入了大学生活,周永华马上拿出了小说《结业生》,散文《十块钱的爱情》、《两种遥远》,诗歌《无言》、《一瞬百年》、《爱在今夜》等作品,反映了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生活百态和当今身在象牙塔的骄子们于物欲引诱下的种种表现。这些作品也让他得到了主流文学批评界的关注。
  致力于研究80后作家的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小说学会秘书长江冰评价的那样:“生活常新,真理永远是灰色的,周永华这种新媒体语境下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的空间和机会,他的作品反映了80后生长在蜜罐的牢笼里。

  深入社会,书写时代

  大学毕业后的周永华放弃了学院破格推荐到衡阳工业学院任教的机会。他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深圳。于《深圳年鉴》先后担当采编及采编副主任工作,后来在深圳福田区政法委下属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工作。
  深圳是一个未来人口为主要居民的城市,来自农村的周永华十分关注外来务工者的生活,在深圳的新生活让他井喷出多篇以打工者和出租屋为背景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但受到了读者与评论界的关注与好评,也收获了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征文赛铜奖、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征文二等奖、新浪网汽车软文大赛二等奖、央视网庆祖国60周年征文大赛一等奖、深圳读书月征文大赛二等奖、深圳晚报征文大赛二等奖等十余个国家及省市级文学创作奖项。他还30余次免费为深圳的外来工进行应用文写作培训,现被文化部邀请参与进步农家书屋系列工程《农村文学入门》的编写。
  从普工生活,到校园生活,再到社会万象、大千世界。周永华笔下的文字伴随着他丰富的人生履历不断在同步拓宽。
  2008年,作为唯一的志愿者,周永华随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干部队进藏,亲身感受了援藏工作者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在雪域高原不畏艰苦、大有所为的感人事迹,写出了10万字的行程札记,并特别记录下了援藏干部黄伟平为西藏人民谋利益的动人事迹,写成了《一名孤儿日志里的“援藏叔叔”》发表于新华日报,给万千读者展示了雪原的温暖与大爱。
  偶然的一次公差机会让周永华收获了一次台湾旅程,他写下了宝岛悲情———“年轻的一代经历的俱是两岸对峙,听着祖辈们口述黄河、泰山,知道根在那里却不能亲近,也是一种悲情。”这篇名为《探望台湾》的散文后来在中国散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评价这篇文章辞藻优美、含义隽永,是一篇切合时宜的难得佳作。
  除却写作,周永华也在丰富的社会经历中一直坚持学习与汲取各种学养,萃取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的他一边在澳门某集团公司从事项目管理,一边调研澳门的劳工情况。
  利用通过自学掌握的工程管理等方面知识,周永华主持撰写的基于粤澳合作框架下的将澳门建筑废料转运江门台山广海湾进行科学填埋的可行性方案被国务院和澳门政府接纳,已进入实施阶段。
  朋友们都说周永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友情主持”过一个护肤类品牌———御泥坊的网络策划,不但上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并以成功案例载入浙江大学MBA课程。
  这年的这些事儿在周永华的回忆里,一切都开始于13年前的那次“出走”,从自己的故乡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的梦想因此得到了放飞。
    
(稿源:1月11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