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 文艺副刊
  • 【乡土风物】观隆回七江炭花舞 作者:郭建江 柳清
【乡土风物】观隆回七江炭花舞 作者:郭建江 柳清
2022-07-06 15:23:57 来源: 华声在线 作者:郭建江 柳清

观隆回七江炭花舞 

郭建江 柳清

  说到舞,你可能想到的是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也可能是敦煌飞天仙女的古典舞,亦可能是中国维吾尔族、朝鲜族姑娘的民族舞,或是公园广场广为流传的广场舞。不是的,都不是的,我这里要为您介绍的舞,是一种您可能闻所未闻、极为少见的舞蹈—炭花舞。

  炭花舞,又称为七江炭花舞,是流传于湖南省隆回县七江一带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舞蹈。隆回七江一带属雪峰山梅山文化区,炭花舞的雏形源于远古时代的渔猎文化,因梅山地区独特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而流传。炭花舞是梅山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文明逐步向前发展的原始见证,更是梅山地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炭花舞由古代梅山峒深夜狩猎时照明的火把发展而来,后来又借鉴了夜晚照鱼用的炭灯,二者结合形成后来的舞蹈形式。

  第一次看到炭花舞,是在雪峰山腹地的隆回虎形山的白水洞村。

  那是21世纪初的一个夏日,我陪同长沙的几位朋友来到俗称“江南小西藏”的小沙江山区。雪峰山区的夏日,有着与江南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景色。这里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山青水绿,美丽的瑶山伸出婀娜多姿的双手高兴地欢迎我们的到来。生活在这里的瑶汉群众待人真诚,热情好客。虎形山瑶族乡的乡长陪同我们一行考察。白天,我们听到了如同天籁的“呜哇山歌”,见到了大托石瀑,也看到了神奇的“花瑶桃花”。大家兴致蓬勃,兴趣盎然,感慨万千。随着夜晚降临,在白水洞村的场坪里,好客的瑶汉山民用热情的篝火晚会欢迎远来的客人。就是在这里,我见到了堪称一绝的传说中的炭花舞。

  在表演了一些瑶族姑娘的歌舞节目之后,晚会主持人宣布下面表演“炭花舞”。陪同我们考察的乡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七江炭花舞道具简单,演员少,不受表演场地限制。由于多种原因,炭花舞一度几近后继无人。近年来,随着国家、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发展,炭花舞再次发出新的生机,在隆回七江一带得以发展,同时在我们虎形山一带也培养发展了一批新的炭花舞表演者,使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走向场坪的是两位山区汉子,表演时,先用枞树膏或栗树炭皮作原料,嵌入用铁丝编成直径约八寸的网笼中,再将铁丝笼系于一长约丈五的竹竿上端。然后两人都两手握住竹竿下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相距一尺左右,甩动铁丝灯笼起舞,燃烧着的炭火灯笼,在两位汉子的舞动下,开始旋转,表演者利用甩、抛、绕、抖、收和方步,走大八字步,舞动中的灯笼,炭花火星飞溅,宛若游龙在夜空中翻腾,似蛟龙入海,如赤练疾驰,壮丽美观。两位表演者相互配合,一道道飞舞的炭花火龙在夜空中随着舞者的身形,时而前倾,如猛虎扑地;时而后仰,若钓竿疾弹。一会儿“八字回形”、“雪花盖顶”、一会儿“莲花扫地”、“朝天三柱”,接着是“黄龙缠腰”、“双龙抢宝”,表演出眼花缭乱的活动图案,热烈形奇,驰魂奇魄,独树一帜,美不胜收。

  七江炭花舞是一种古朴优美、刚柔相济,以打击乐伴奏的民俗舞蹈,是梅山文化中独特的舞蹈。因由炭火成花,炭花如雨,故民间又称为“流星雨”,“舞炭花”,千变万化,观赏性强,可随时随地表演,是梅山文化中一道文化家常菜。

  炭花舞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表达着古老梅山的传统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现已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炭花舞的内容可分为对族氏图腾的膜拜和礼赞,表现民间传统故事和大自然中的美丽图案三类。舞蹈动作可灵动变化,亦可随心所欲,变幻无穷。

  舞蹈是一门艺术,优美的舞姿,给人以美的熏陶;婀娜多姿,让人如痴如醉,给人以极美的享受。而炭花舞,则像是藏在灵魂里的语言,是永恒的创造者。是力与美的结合,是山与火的结合。

  在雪峰山的沟岭之间的场坪中,以如黛青山为背景,两位炭花舞者上演着绚丽璀璨的千年童话。那起伏飘舞的火龙,时而似蛟龙入海,从高空中俯冲而下,时而似凤凰展翅,从平地倏地飞上山巅。火光扑朔迷离,起伏于尘埃之间,随着天地之声飞旋,掠过地狱的火焰,触摸到天堂的羽翼。这舞者和飞舞的火星,变成了星星,变成了月亮,就像一个精灵在人世间舞动,充盈着大山的苍茫。而火是你的脉搏,是你的心跳,是你的呼吸,是大山生命的节奏。啊!炭火舞——火之精灵,是对人世间时间、地点、动作、幸福、快乐、喜悦、伤心的最原始表达。

  这是用火之舞蹈表达生命的艺术!我有幸目睹,久久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