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 文艺副刊
  • 【改革开放40年】改革敲开幸福门 作者:饶兴军
【改革开放40年】改革敲开幸福门 作者:饶兴军
2018-11-21 11:01:59 来源: 华声在线 作者:饶兴军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刚11岁,今年51岁了,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建设者。祖国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吃不饱到不愁吃。改革开放之初,我家里人多田少,粮食产量低,一年要少几个月的大米,红薯、南瓜、土豆、马铃薯、芋头当饭是常有的事,我母亲非常聪明,常常把高粱、麦子、糁子、粟米、蕨粑粉等做成可口的粑粑,保证小孩能吃饱。到冬季每天只吃两餐,母亲说冬天没做重活耐饿,实际上是家里缺粮。现在,不存在有没有吃的问题,而是吃什么、怎样吃,既要味道好,又要有营养,还要不发胖,每天像过年一样,好幸福。

  从穿不暖到穿花样。改革开放之初,我家乡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们兄弟很难有新衣服穿,总是弟弟穿哥哥穿不了的旧衣服。在我的记忆中,我是考上初中后,家里才为我做第一套新衣服以示奖励。冬天冷,我们穿得很单薄,每人手中都提着一个火桶,装一些茶油壳,一下课,大家就甩火桶,让茶油壳燃起来,烤火御寒。我家买不起雨鞋,遇下雨天,只能先提着布鞋,到学校再穿上。现在完全变了,在穿着上,既要合体,又要舒适;既要面料好,又要款式新。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饰,平常穿休闲服,旅游穿运动装,出席重大活动穿西装。

  从住木房到住砖瓦房。改革开放之初,我家只有一正一横的木房,大雨大漏、小雨小漏,一间房内放两张床,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现在完全变样了,父母建的木房早已废弃,在乡里的哥哥们都新建了别墅,出来工作或创业的都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每家都用上了热水器、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做饭不用烧柴火,都用上了电器或液化气。

  从齐步走到开小车。改革开放之初,我村里只有一条土公路,供拖拉机进出。我读初中时,看到拖拉机来了,就与几位同学兴奋地一起爬上车,虽然只能坐一段,但很开心,因为要少走些路。更多的时间,无论是上学、走亲戚、赶集、看电影,只能靠两条腿走路,我与同龄人最喜欢喊着“齐步走,一二一”,以减轻路途疲劳。现在不一样了,出门有公交,长途坐高铁或飞机,几个兄弟家都购买了小轿车。

  从交公粮到有粮补。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每年都要交公粮。暑假时,当早稻晒干后,各家各户就挑着公粮到粮站交公粮。我那时还小,只能挑几十斤粮食,也与父母亲和哥哥们一起去送公粮。如遇天气热,路途远,担子重,口也渴,送到后还要排队进行检查,要是粮食不达标,还得又挑回去。现在的农民,不仅不要交公粮和农业税,还有种田补助。

  从与病斗到有医保。改革开放之初,家人患病后,受经济条件制约,只能“小病拖、大病扛、病倒才往医院抬”,有病痛只能强忍着。我的大妹妹读小学二年级时病倒,到县人民医院检查是患先天性心脏病,住院一个月就债台高筑,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请草药师傅寻草药为她治疗,一年多时间就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现在农村人都参加了医保,只要患病,就立即到医院就诊,住院还能按国家政策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

  从交教育附加费到有营养餐。改革开放之初,农民种田要缴纳统筹款,其中一项就是教育附加费。我读初中三年级时在学校寄宿,学生食堂只煮饭,没炒菜,我只好从家里炒些花生米、黄豆、酸辣椒、酸萝卜、干腊菜等吃饭。在城步一中读高中期间,因父母年纪大了,没有经济来源,无钱买菜票,又是从家里带花生米、黄豆、酸辣椒、酸豆角、酸萝卜、辣椒粉、干腊菜等,谈不上什么营养,能吃饱就幸福了。高中毕业,我考上了乡镇干部后,每年都要下村收农业税和统筹款,如果完不成收缴任务还要扣工资。现在农村这些都不用缴了,小孩读书还有免费的营养餐供应。

  这40年,是我国发展最快的40年。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祖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点赞,为自己得到这么多的实惠感恩,更要为建设富饶幸福美丽新城步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