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 文艺副刊
  • 【感受巨变】久违的油灯 作者:刘志坚
【感受巨变】久违的油灯 作者:刘志坚
2008-09-08 17:22:13 来源: 作者:邵阳记者站

      【编辑留言】 从1978年到2008年,不知不觉中,我们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整整30年。30年来,从乡村、工厂、军营到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忆往昔,看今朝,现在,就请把您对巨变的种种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湖南在线邵阳新闻网特在文体频道里开辟“感受巨变”专栏,登出您的大作,让大家一起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

      不久前,母亲要我和二弟把放置在二楼多年的木制橱柜搬到地面来,以方便收藏衣物。在清理橱柜顶部的杂物时,一盏久违的煤油灯再现在我眼前。
      这盏煤油灯是上世纪70年代末家里用来照明的器具。回首煤油灯陪伴的岁月,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家住在农村,改革开放前,家乡没有电,家里唯一用来照明的也就是煤油灯。那时候,我家七口人,父亲是大队一名干部,白天得忙碌大队的事情,母亲非常辛勤,一年365天常要去生产队挣工分,很少在家休息过。而到了晚上,一家人就聚到一起围坐煤油灯旁各执其事。父亲喜欢看报,晚上常习惯地拿着报纸在煤油灯下阅读;母亲常伴着煤油灯光亮为家人忙于针线活计;我和弟妹们则也借着煤油灯不是看连环画就是温习所学的功课。父母因长期间受煤油灯光弱的影响,50来岁就视力大降,做事不佩戴眼镜根本就不行。那时我也曾想过,家乡要是有电照明该多好啊!我也常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1981年春,实行改革开放不久,村里就买回了一台柴油机和发电机,利用柴油机来发电照明。记得有电的第一个晚上,乡邻们都高兴不己,虽然发电时间每晚只有3个小时,但电灯照明比点煤油灯亮多了,也就是从这年开始,煤油灯便不再是家里照明的主要器具,只是把它作为停电时应急使用。这样不到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生活开始逐步好转,村里便从附近的铁炉冲煤矿接通了高压电。有了高压电,别说照明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就连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村民先后购买了黑白电视机来丰富晚间生活。
      后来,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农村实施了“户户通电”工程,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更为丰富起来。如今村里90%的农户都安装好了有线电视,能收看到几十套电视节目,原来的黑白电视机也都换上了大彩电。村民家电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有的家还装上了空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2005年12月,三弟买回来一台电冰箱,母亲在高兴之余,便激动地说:“在无电的年代里,家里要是杀一头猪,肉只能用柴火烘干或腌制成腊肉,如今有电的年代真好,家里有了电冰箱,把肉放进冰箱里一冻,啥时都能吃上鲜肉。”今年8月初,85岁的爷爷听说奥运会要开了,他便特意买回一台彩电来收看奥运节目。爷爷这样跟家里人说:“如今党的政策这么好,种田不要交税,还有粮补钱发,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治病也有报销,老百姓真是太幸福了!这样的好日子,我真想活到一百岁呢!”
      随着改革开放30年,各项各业变化确实很大,我笔触瞄准的从煤油灯到电的变迁仅是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