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留言】 从1978年到2008年,不知不觉中,我们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整整30年。30年来,从乡村、工厂、军营到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忆往昔,看今朝,现在,就请把您对巨变的种种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湖南在线邵阳新闻网特在文体频道里开辟“感受巨变”专栏,登出您的大作,让大家一起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
“80后”的我,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被分配到陈家坊镇工作。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乡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然而,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农村的公路建设。
不久前,我听当地一位大爷讲,在改革开放前的大集体年代里,这里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就连现在镇政府前面的这条公路也是泥沙路。因当时的经济不活跃,没有钱用来维修,路面常是坑洼不平,雨天行人如过泥潭,晴天常是灰尘扑鼻,车辆也只能缓慢颠簸行驶,司机开车一到此路就怨声载道。乡村就更不用说了,部分村才有一条宽不过3米的机耕道,群众走的都是泥水路,连拖拉机想进村都是件困难的事。老百姓常得备受肩扛手提之苦,想修好一条像样的路也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夙愿。
实行改革开放后,群众的生活逐步有所好转,大部分村就开始忙修村道,条件好的村就在村道上铺一些沙石,经济落后的村就是条泥路,常是晴通雨不通,就是晴天车辆出进也是一路跳着“迪斯科”。村民们也常这样试想,要是村道上能铺上一层柏油或水泥该多好啊。多数群众认为修水泥路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是不可能的事情。
2006年,随着惠农政策的深入,国家启动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修水泥路这个遥远的梦终于成为现实,老百姓可真高兴不已。当年,镇里就抓住这一有利机遇,掀起了修水泥路的热潮,至目前,先后完成了50多公里的村道硬化工程,拉通了县道、陈牛公路、陈壕公路的19公里水泥硬化路面,大部分村组水泥路还通到了家门口,从此,老百姓结束了运输靠肩扛手提的历史。一位村干部感叹地说:“以前,我从家里到镇里办事,骑摩托车至少是40分钟,现在修好了水泥路,跑一趟镇里15分钟就可以了。”
公路建设,不但方便了行人和车辆运输,而且村民的收入也快速地增长,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今年来,镇里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村民们就把一车车生猪、水果、蔬菜等土特产从这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运出村外,走向市场,大大改善了村民买难、卖难的问题。老百姓也都把村里兴修的一条条水泥路取名为小康路、惠民路、幸福路、和谐路、致富路……
(作者系新邵陈家坊镇政府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