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回老家,看到房顶上安装一台崭新的“斯帝特”太阳能,我惊喜地问:“二哥,你什么时候用上了太阳能?”“今年镇里分了90台太阳能,每户补贴1500元,村民争着用咧!”我打开水龙头一试,滚烫滚烫的热水伸手可炙,暖流涌遍了全身,初冬的寒气早被驱散而尽。仿佛沉浸在幸福的太阳能中。
看着作梦也想不到的太阳能,我的思绪又回到了70年代。那时,村子水、电、路三不通,大家靠生产队出工记分糊口。我家人多劳少,大哥大姐各已成年立家,12岁的二哥初小毕业就辍学,成了父母的大帮手——“专业拾柴工”。他上山拾柴供火塘,包全家煮饭、炒菜和焚猪食全部所用。每天清早带着茅镰、千担“两大件”出发,傍晚回家一担压肩的树棒和枝叶。开始在生产大队的山里拾柴,后来到同一人民公社的山上去捡,最后要到临近东安县的山上去捡。为了捡到干枯坚硬好烧的柴火,他经常跑到离家20公里远的连绵起伏、悬崖峭壁的大山中拾柴。那里山高路陡,一旦失脚,掉进万丈深谷,后果不堪设想。平时也有危险,有一次,二哥用茅镰砍干柴,一不小心,左手食指被砍断一半,鲜血直流,至今还留有伤疤。二哥每天捡柴回家腰酸背痛,全身骨头就像散了架。 那时,大家都烧柴火,砍树劈林,树木一天天减少,山岭一座座秃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人类遭到惩罚,每年广种簿收。家庭烟熏火燎,一天呛得眼泪鼻涕一把抓。真是“土灶子、黑屋子、农民过着穷日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梨万树春花开。改革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小山村,我的老家在巨变。二哥已年逾半百,他20岁立家创业,现是书香门庭,幸福之家。大女是厦门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二子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三女是吉林大学的博士后,文化教育大跨越,他一路走来一路歌。80时期开“染坊”,90年代办商店,20世纪初种田养猪。他诚信为本,勤劳为生,科技引路,干一行,爱一行,赚一行,一举成了村里的富裕户。被村民推选为村里的“领头雁”,带领全村农民奔小康。2003年,政府组织农民开办沼气池,他一马当先,率先垂范,用猪粪、尿等污垢物沤制成沼气,用沼气煮饭、炒菜又照明,省工省电又省钱,据测试,6头猪粪、尿沤制沼气可供5口人一家的炊用和照明,一口沼气一年能节资2000元,沼渣还可肥禾肥菜,是优质有机肥料。使用沼气既节能又环保,村民再也不要上山伐薪砍柴了。山岭的树林长密了,长高了;山青了,水秀了,屋前院后干净了。二哥再也不为拾柴犯愁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二哥带领村民把自来水送到百姓家,大家照上了城乡同价电,走上了通村水泥公路,住的是“小洋楼”,吃的是营养餐,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秋,二哥听说镇里分来了太阳能,他喜出望外,捷足先登为村里争来了15台,他做示范安装了第一台,实践证明,一台10光的太阳能,可供一家4口人洗澡、洗衣等使用的热水,太阳光能把1度的水温提高到50度。能节省大量的煤、电、沼气和炉具,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又使空气新鲜,清洁卫生,比沼气池更好。沼气能源总是有限的,开发太阳能源,热水取暖,便民利民,不亦乐乎!8月28日,二哥不用自己动手,技术员早就安装好了太阳能,当晚,全家如愿用上了热水,二哥喜上眉梢乐在心。乐得一晚也没有睡上觉。从“土灶子”到太阳能,从“拾柴工”到“领头雁”,从初小生再到博士后,足以说明:改革开放,越来越好;改革开放,民富国强。
(作者系五峰铺镇党政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