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块钱的中药,治好了我二十年的顽疾。”日前,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一科门诊内,副主任医师许佑杰回忆起一位特殊患者所说的这句话时,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这位患者是长期从事瓷板铺贴的体力劳动者,因反复托举重物患上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专程来院就诊。许佑杰为其开具几副院内自制膏方,患者的肘部疼痛很快得到缓解。复诊时,患者犹豫着询问:“许医生,我这偏头痛已经二十年了,西医诊断是血管神经性的,你能治吗?”许佑杰为患者把脉后,发现其“脉象弦紧,且伴有口苦目眩”,这与《伤寒论》中“少阳之为病”的经典描述完全契合。他随即为患者开具七剂小柴胡汤加减调理,令人意外的是,困扰患者二十年的头痛竟如潮水般消退。
“能不开药就不开药,能少开药就少开药。”这不仅是刻在许佑杰心里的家训,更是许氏家族三代传承的行医准则。
上世纪70年代末,年少的许佑杰常利用节假日,在父亲许弟迈的诊桌旁帮忙抄处方。那时,每日清晨武冈市人民医院的诊室门刚打开,狭小的空间就会被四面八方赶来的农村患者挤满。父亲从清晨忙到傍晚,连午饭都顾不上吃,许佑杰则握着笔,一笔一划帮父亲誊写处方。“爷爷许盛榜和父亲都是武冈当地有名的中医,他们一天要接诊七八十个病人,往往几毛钱的草药就能把病治好。”那些泛黄的草纸处方,成了日后他报考湖南中医药大学最坚定的初心。
大学毕业后,许佑杰循着前辈的足迹,深耕中医骨伤领域。他师从邵阳市名中医、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彭美忠,潜心研习并传承彭氏传统中医正骨手法,在骨伤、筋伤病的辨证施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深耕中医传统的同时,许佑杰并未囿于古法,而是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诊疗路径。他跟随该院主任王永胜,系统学习创伤、关节骨科各类手术技术,将中医辨证思维与西医精准技术有机融合,针对不同病症“执简驭繁”,实现精准施治。多年来,他始终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主动参与疑难病例查房讨论,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将中医“手摸心会、法从手出”的诊疗精髓,灵活融入每一次临床诊疗中。
17时,许佑杰的诊室门依旧敞开着。走廊的候诊人群里,有拄着拐杖来复诊的关节痛老人,有裹着纱布的交通事故伤者,还有特意从县城翻山赶来的乡亲。“大门敞开,病人才能找到希望的光。”许佑杰常说。门内,是薪火相传的药香,是不断精进的医术;门外,是远道而来的患者,是跨越群山的期盼。
(通讯员 李熹珩 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