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姚顺民:扎根农村教育的多面手
2019-06-24 12:02:56 来源: 华声在线 作者: 张叔益

扎根农村教育的多面手

——记邵阳市骨干教师姚顺民

通讯员 张叔益

  在新邵县板竹山下,石马江畔,有一所美丽的农村高中——新邵三中。这所邵阳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建校76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荟萃了众多有志于传道、授业、解惑,乐于奉献,甘于清贫的教坛英才,姚顺民老师就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位,他本是一位优秀的物理教师,同时他的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学也是得心应手;他是一个理科教师,他的文章也写的杠杠的,他写的教育评论上过中国青年报;他的物理、计算机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更是远近闻名,教学仪器、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出现故障,他能手到病除,因而赢得了教坛多面手的称号。

  “山里出生的老师,如果不爱山里的学生,那就别指望别人来爱了”

  新邵三中是他的母校,1980年他是从这里迈进大学校门的,他对这所学校充满了深情,如果有人说热爱农村教育是一句政治口号,是因为其本身不具备离开农村的条件,扎根农村是一种无奈,但这话从姚老师口中说出来,没有人怀疑是出自内心。当年他曾获全县电化教学设备维修比武第一名,家电维修技术闻名全县,县城的职业中专正缺家电专业教师,他被直接调入了县城,在县城工作两年后他又主动要求调回农村,后面又有多次调往城里的机会,他都放弃了,他对人说:“自己是从山里成长起来的教师,如果也不爱农村学校、不爱农村的学生,你还指望别人来爱吗”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一大批优秀学生在他的教育下走向全国的高等学府,有的成了甘做人梯、诲人不倦的人民教师,有的成了奉献社会、勤政为民的政府官员,有的成了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军中大将,还有的成了搏击商海、演绎人生辉煌的企业家。在这所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就有二十多个是他曾经执教过的学生,他看到这些成就,心里比什么都高兴。他没有别的什么追求,只希望自己的学生们一个个都成为有用之材,多年来他献身农村教育事业,像蜡烛一样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他曾执教的89班有一名学生叫孙吉林,因为物理成绩差,中考时刚刚上了高中录取分数线,进入高中后听说高中物理更加难学,感到升学无望,加之家庭经济困难,读了两个星期后,就弃学回家,准备外出打工。这名学生刚好是姚老师老家那边大山深处考进来的,姚老师知道后,立即赶到他家里与其父母一起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励他树立信心,迎接挑战,学生返校后,姚老师无偿为他补课,同时还动员班上其他科任教师为他开小灶,在生活上姚老师也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冬天为他烧热水,夏天为他购置了蚊帐,有三个学期为他垫付了学杂费,该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第一学期末进入全班前五名,毕业时考上了湖南大学。不知有多少这样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由学习有困难的人而变成优秀学生的,他还留有二十多年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写下的欠条,共有十多张,总金额两千多元,在那个月工资只有两百多元的岁月,这可是老师一年多的收入。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道之未道,学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精深的业务知识,独到的教学见解,清晰的解题思路,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征服学生的关键,“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姚老师深知其中的道理,他从担任教师起就坚持每天做功课,坚持每天做几道奥赛题或高考压轴题,从此已形成习惯,一天不做几道题就若有所失,学校建了新的教工宿舍,学生在帮他搬家时发现他演算的草稿纸竟有厚厚的两大箱,学生终于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就学问非一朝一夕之功,厚积才能薄发,老师在课堂上那么运用自如,思维敏捷,是因为课后下了功夫的。

  在注重学科教学的同时,他同样注重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他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合作互动、自主探究、核心素养等新名词冲击着他的大脑;斯金纳、布鲁诺、奥苏泊尔的教育理论再次拨动着他的心弦。他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跟学生讲艾宾浩斯曲线,让学生懂得“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当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高度融合时,理论就来得那么亲切。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他深感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他带头自学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大多数人还不知计算机为何物时,1999年他就通过了国家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成了全县教师队伍中第一个获得全国计算机水平等级二级合格证书的教师。而且很快成为计算机学科的高手,他将学得的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教学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了《高中物理CAI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和《利用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两个省级课题,两个课题均成功结题,分获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和湖南省教育学会的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了电子音像教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他常在网海中遨游,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摘取最美的浪花献给那些如饥似渴的学生们。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经常备课到深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环节,从教案撰写到板书设计,从例题选取到作业布置,从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设计,为了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他到处搜集素材,并建立了学科素材库,严谨的治学精神带动了周围的其他教师。

  兼容并包,做教学有心人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难题,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受编制和规模的限制,农村中学不可能像城里学校一样,每一个岗位都有相应的专业人材,往往是一个人顶几个人用,2010年开学时,学校仅有的两名信息技术教师一齐调走了,学校办公网络瘫痪了,“班班通”不通了,用于司铃的广播系统也不响了,虽然新招了两个新教师,但这是两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手,面对几个运用系统,既无技术资料可查,又缺实际操作经验,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学校领导想到了人称“多面手”的他,要他来一个急流勇退,改任计算机教师,兼校园网、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的设备维护,面对这个突然决定,他虽有些想法,但还是顾全大局接受了。快到知命之年,他来了个华丽转身,由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变成了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从此他就成了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学校要开设通用技术课,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他上了;综合实践、青少年科技创新等一应杂务全部安排到他名下,好在他知识面广,功底扎实,精力充沛,面对一堆杂务能够从容应对。在各项工作中都作出了优异的成绩,被聘为新邵县教研室兼职教研员,新邵人民政府特约督学。

  “谁也不是天生的多面手,有时也是被逼出来的”,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这样朴实地说,这里的“逼”就是责任感和上进心,2014年湖南省举行通用技术教学研讨会,每一个市州要派出一名优秀教师参加动手能力的比赛,通过层层选拔决定由他代表邵阳市参赛,在看到竞赛项目时,他也傻眼了,其中有一个项目是CJ9518小型车床的使用,并要求用此型车床加工一个作品,农村中学到现在还未装备通用技术实验室,他从未使用过车床,但为了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在县城找到了一个在印刷机械厂工作的学生,向他请教,厂里也没有参赛指定的那种型号的车床,只找到一台功能相近的老式CA6140车床,这对曾经的师生,关系发生了逆转,变成师徒。在车间奋战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直到加工出满意的作品,在这次的比赛中他获得该项目的全省第一名。学校的计算机维修,网络设备、广播设备、监控系统、多媒体设备、LED显示屏的维修都是这样被“逼”出来的,因为在农村根本就找不到会维修的工程师。

  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并把它提升到理论高度,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写教学后记,记教学得失,记教学感悟,有时还将自己的独特见解变成文字,建有个人教学网络空间和个人微信公众号,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同行,他的个人空间取名为“井底蛙鸣”,他认为“只要有见解,何妨自井底”。正是由于他的文章出自教学第一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因为常年在井底,对井底更熟悉”写出的文稿都是针对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而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空洞说教,因而更受编辑的青睐,他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德育报》、《湖南日报》《实验教学与仪器》、《物理教学探讨》《教师》等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3篇。

  从教三十多年,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在农村任教了三十四年,他成功了许多,也割舍了许多。他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爱岗敬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在平凡岗位谱写出了不平凡的乐章,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计算机技术方面都享有很高威望,他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专家,湖南省政府采购评标专家,湖南省综合评审专家,湖南省优秀通用技术教师,新邵县骨干教师,邵阳市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