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 模范风采
  • 张玉兰:用爱经营四世同堂大家庭
张玉兰:用爱经营四世同堂大家庭
2019-01-08 09:07:24 来源: 华声在线 作者:王茜霆 蒋筱君 柳月

王茜霆 蒋筱君 柳月

  在武冈市辕门口街道办事处革新村有一个远近闻名、人人羡慕的的大家庭,60多年来,张玉兰和老伴儿用爱经营着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忠、诚、贤、德”家训的哺育下,子孙后代健康成长,一家人用相亲相爱、包容和谐谱写出一曲曲幸福乐章。近日,传承良好家风的张玉兰家庭荣获2018年武冈市“最美五好文明家庭”的称号。

  日前,笔者来到张玉兰家中,她今年已有85岁高龄,如果不是她自我介绍,笔者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的长者已经年过八旬啦。“她本来是打算去田地里干农活,但听说你要过来,才没出门……”张玉兰儿媳邓银华说道,“这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了,尽管现在生活是越过越好,但是老人家还是坚持要种种菜、养些鸡鸭,心里才自在。”

  夫妻携手撑起幸福之家

  1952年,张玉兰年仅40多岁的公公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张玉兰婆婆肩上,当时婆婆养育了7个儿女,最小的一个孩子才一岁,正当她悲痛欲绝、对生活充满迷茫时,张玉兰与丈夫严文谷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不仅协助婆婆将弟弟妹妹抚养成人,还将她老人家照顾得无微不至。从那时起,张玉兰夫妻俩便开始携手努力共建幸福之家。

  严文谷曾经是武冈印刷厂的工人,从家到印刷厂至少要行40分钟,但为了节省每一分钱,他每天坚持以跑通勤的形式步行上下班,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直到退休。张玉兰则在家务农,当时主要靠生产队记工分来换取全家口粮。农村习惯把工作一天叫一工,成人壮劳力一工最高分底为十分,男工做得好的、多的能有八到十分不等,女工做得好的普遍也只能拿到五、六分左右,而张玉兰从不怕苦、不喊累,与生产队里最强壮的男劳动力干同样多的活,经常拿八分的工分,被村里公认为任劳任怨的“能人”。张玉兰夫妻俩将获得的每一分钱、每件物品都毫无保留的上交给婆婆统一管理。他们就是靠着勤劳的双手,全家人齐心协力,同甘共苦,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言传身教传承好家风

  “知书才能明礼”,张玉兰夫妇不仅要供养弟弟妹妹上学,自己还育有三儿一女,从小就教育孩子们要立志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时全家收入仅靠丈夫一人的工资支撑,为了供家里的小孩读书学习,夫妻俩省吃俭用一辈子,将孩子们培养成为各大领域的专业人才。

  上世纪60年代,张玉兰夫妇不遗余力将大弟弟送进了大学校门,他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航天部工作,成为我国航天事业队伍中优秀一员。1978年,张玉兰的大儿子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到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分配在武冈市农机局工作,并成为该局第一个获得工程师职称的专业技术干部,后被组织重用提拔为总工程师;二儿子1981年考上湖南农学院,现在是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女儿进了印刷厂当工人,小儿子则是交通运输战线上的业务能手。

  除此之外,笔者在张玉兰家中,被一楼客厅满墙壁的照片吸引。“这张照片还是1986年春节的时候拍摄的,当时我的父母和叔叔们都在奶奶的统一管理下,过着大家庭的集体式生活,都住在最初的小木屋里。后来因叔叔们长大结婚并生儿育女,家里人口逐渐增多,全家人又一起修建了砖瓦结构的住房,我的父母作为老大,仍旧住在原来的旧木屋,两个在武冈的叔叔住侧面的砖瓦房,”张玉兰的二儿子严钦平回忆道,“后来家庭人口越来越多,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共有70多人,最年长的90岁,最小的刚出生10天。大家主动出资又修建了新楼房……”

  一张张泛黄的全家福,记录着一段段幸福的回忆,讲述着一个个温馨的关于家的故事……看着这一整墙的照片,家庭成员间该有多强的凝聚力、多优良的好家风才能形成这一幕幕美好的画面啊!

  用善举回馈社会

  几年前,为了修建村公路,除了国家补贴部分资金外,还需每位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必要时需提供村民沿线的土地。对此,张玉兰一家毫不犹豫地首先无偿提供修路所需的土地,并且把丈夫80大寿时亲戚们送的人情钱拿出来用于弥补资金缺口。除此之外,张玉兰的大儿子严钦华带领家人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对不愿提供土地的村民做思想工作。几经周折,村民们终于被说服,但是刚修好不久的公路却因一场暴雨冲垮了一段路基,路面悬于空中,不能通行不说,更是一处隐患。为此,严钦华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到了大部分维修经费,但还是有不小的资金缺口需要自筹,于是,张玉兰一家动员亲戚,很快凑足了经费,顺利把损毁的路基修复好。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得此讯息,张玉兰丈夫严文谷毅然从他微薄的退休工资中捐出1000元作为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一点爱心。当时严文谷退休工资每月才1000元左右,当别人问起为何捐这么多钱时,他说:“抗美援朝时我捐了一个月的工资,这次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我也要捐一个月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