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 模范风采
  • 80后“老”中医张群:当之无愧的“雷锋式健康卫士”
80后“老”中医张群:当之无愧的“雷锋式健康卫士”
2018-01-13 15:54:23 来源: 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作者:陆益平 肖毅彪

80后“老”中医张群:当之无愧的“雷锋式健康卫士”

记者 陆益平 肖毅彪

图为邵阳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张群医生正在给患者看病

  人们都说,没有音乐就像没有太阳,而对于病人来说,没有医生就没有生存的希望。而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把病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般治疗疼惜的医生时,你的世界就会永远灿烂无比。张群,邵阳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中医,一个让人感动,给人温暖,沉默谦逊、倍受病人们爱戴的好医生。

  凡提到中医,人们脑海中想到的往往是仙风道骨的老先生。1月12日上午,当记者见到张群时,不免有些吃惊。这位颇具盛名的“老”中医,竟是一名80后。

  妙手仁心为患者

  阳光透过窗棂照射进张群医生的办公室,等待张医生看病的患者挤满了房间。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只玻璃养生壶,里面烹着热腾腾的红枣人参茶。但这不是他为自己准备的。当前来问诊的病人面色欠佳,中气不足时,张群就招呼他们坐下,为他们斟上一杯热茶,让他们缓和一下状态,舒舒服服,轻轻松松的开始诊病。

  记者到时,张医生正在给一位退休教师张先生看病。张先生今年65岁,原是市内一所学校的校长,退休已经5年。退休后,他患上了很多综合性的病症: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失眠,咳嗽,多次住院都没治好,病痛折磨他已好几年。他慕名找到了张群医生,经过张医生的诊治,吃了一段时间的中药后,张先生的病情明显见好。脸色红润的张先生对张医生夸道:“你那么年轻医术又那么好,碰上您这样的好医生,真是患者的福气啊!”其他等待看病的患者也跟着附赞:“是啊,张医生,真是一个好医生,待人热情,医术高明……”

  听到病友们的附赞,张群这位质朴的80后“老”中医脸微微一红,谦虚的笑道:“大家都别夸我了,我就是一个小医生,服务好患者就是我的职责。而且要更努力一些才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呢!”

  在等待看病的人群中,还有一位来复诊的陈师傅,今年53岁,几个月前突感头痛,头晕,呕吐,站立行走不稳被家人送进了市内的一家综合性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小脑占位性病变、颅内高压,脑膜炎。住院两月保守治疗无效,头痛加重了,逐渐不能自行行走,医院建议他做开颅手术,陈师傅和家人考虑再三,拒绝了手术。后经朋友介绍,由两位家人扶着来找张医生。张群给他开了5剂醒脾汤加减处方,服药后,效果显著,头晕头痛明显好转,人也可以级慢行走了。第三诊时,就可以由家人陪着自行走来了。服药两个月后,陈师傅竟能自己一个人自行骑电动电来复查了。目前的陈师傅除了肺气肿外基本与常人无异了。

  陈师傅:“中医太神奇,张医生的医术很高明,人又实在。在这里开一付药才几十元钱,不动手术,累计花费还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两个多月下来,现在的我都可以飙车了。”

  候诊的病人中,有一位姓陈的阿姨,6年前因乳腺癌危在旦夕,后经张医生的救治,坚持与癌症抗争了六年,体质非旦没有变差,反而持继好转。6年的医患交情,陈阿姨早把张群当成了“自家人”:“得这病也没什么可怕的,一觉得不舒服,我就打张主任电话,哪怕深夜凌晨,他都会应诊。以前的我体质特别差,人瘦得皮包骨头,走路都没力气,三伏天全身都还要用棉袄裹得严严实实的,经过张主任的调理,体质和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强,这两天感冒了,才穿多一点,来找张主任给个好方子调整一下。”重症在身的陈阿姨笑起来一脸的平和安祥,从她身上看不到半分沉疴病者的绝望和痛苦。仿佛一走进张群的办公室里,每个病人就吃了一剂“定心丸”般,信任与希望,耐心和爱心。融洽而和睦的医患关系氛围首先就去除了这些患者们对就医的“恐”和“忧”。也在心理上让他们去除了一部分身体上疾病的“痛”。

  上下求索出真知

  医术的高明来自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在张群医生的诊室里,靠墙边放着一个书柜,书柜里除了堆放着患者赠送的各种锦旗外,其它都堆满了各种医学著作。桌上摆放着的一本《医宗金鉴》,已被张群医生翻得破烂不堪。正是对传统医学的敬畏以及对西方医学的接纳,使张群具备了应对复杂病症的系统思维能力。他非常珍惜每一次派出学习的机会,他如饥似渴的吸收老师的授课内容。工作之余,他坚持每天阅读医学类书籍期刊,经常向医院前辈请教,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攻关和临床实践,同时广泛接受西方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之启迪,力求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据悉,张群是中医世家第八代传承人,其爷辈曾与湖南“中医五老”一道进修学习、密切交流。外公蒋戒三老先生医术精湛、品行高尚,行医60余年,在当地享有良好口碑。得益于长期跟随外公生活的经历,张群从小与中医结缘。自启蒙之岁,他开始诵读《医学三字经》等入门经典;少年阶段系统接触《黄帝内经白话版》、《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几乎每天随外公接诊病人并耳濡目染。正是这种文化薰陶与家风传承,让他对传统医学产生了深厚兴趣。2002年,他放弃报考重点院校的机会,第一、二、三志愿均填报湖南中医药大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五年的大学时光,较为系统地琢磨了张群的学术素养与专业技能。

  2007年,张群大学毕业,即被求才若渴的邵阳市中医医院聘用,在轮科期间,他细心留意每个科室的诊疗特色,并寻找自己的学科定位。当看到无数肿瘤患者放化疗后承受的痛苦与伤时,他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最终决定留在肿瘤内科。拟用中西并重的策略,在肿瘤治疗方面实现突破。十年过去了,张群虽然在肿瘤中西结合冶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许许多多的癌症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存时间,但他发现近年来肿瘤患进越治越多,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面对一位位年轻的肿瘤患者弥留之际那无助的眼神,令张群一颗医者仁心倍受煎熬。

  “我感觉就像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打捞落水的人,结果发现一大半溺水者都淹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找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张群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自己“治未病”的决心。

  癌症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大多已在晚期。把重症挡在萌芽状态,在初期就必须将其消灭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张群披挂上阵,领衔在市中医医院成立了治未病中心。

  大病是从小病来的,而小病又不会引起人们太大的关注,所以有许多患者不得大病不会到医院来问诊。为了消灭民间疾苦,张群也用心良苦,在网络时代,他通过微信群的方式,把身体出现症状的百姓加进群里,义务为他们网上问诊,不收一分钱,只为让这些群友能够健健康康,在未病或微病的状态下就把可能发展成重症的情况解决掉。

  在钻研肿瘤中西医治疗技术之余,张群还将祖传中医幅射到更多领域。近年来,张群在儿科、妇科、内科等方面的中医诊治技术日渐精湛,吸引了越来越多患者前来求诊。甚至有广州、深圳、北京的患者成为了他的“粉丝”。

  悬壶济世德高尚

  张群医生建了三个微信健康群,群里找他义务看病的粉丝有一千多个了。

  在医院照看甲状腺瘤丈夫的龙女士说道:“前期我丈夫得了这个病,在北京、长沙辗转找了几家大医院看,病情都没有什么起色,而且财力、体力的透支,让家里人的负担愈来愈重。后来,一次机缘巧合,一个朋友把我拉进了张医生的微信群,我开始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就随意的和他聊了聊,结果发现张医生不仅很专业,而且耐心,治病理念也很不一般。于是我决定让老伴到张医生这里来看看。没想到,张医生开的中药才20多元一付,几付药下来,老伴居然气色大有好转。我于是把自己80多岁有淋巴瘤的妈妈也交给张医生看,后来,我把邵东老家所有有甲状腺方面疾病的亲戚朋友都介绍进张医生的健康群里,大家都说我给他们介绍了一位网上义务看病的‘神医’。”

  张群是名符其实的“低头族”。给病人号脉时低着头,开方子时低着头。拿听筒给病人听胸肺时也是低着头,在三个健康微信群里给大家回复信息时还是低着头。他低头时,我们看到这个才三十来岁的青年人已满是花白头发。

  张群工作的时间每天都是排得清满满的,节假日,都在医院里‘劳动’。”

  他用来义务服务群友的时间,都是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间隙里见缝插针般抽出来的。但群里的朋友却感觉“他是时刻在线的。”

  群友小李自从把他患有高血压、痛风的父亲拉进张医生的健康群后,在张群的引导下,他对饮食注意多了,现在每吃新的食物前,总要请教张医生。

  群里的小王一天下午突然觉得下腹部隐隐作痛,没引起重视,想忍一忍的撑过去就算了,半夜却腹痛如刀绞。那时已过凌晨零点,好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在群里问了一下张医生。没想到张医生很快在线回应了她,经过仔细耐心的询问,张群指导小王自我检查,发现右下腹压痛明显,考虑急性阑尾炎,张群建议她赶紧前往医院急诊。到院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

  一位叫瑾瑾的群友,三岁的孩子受寒后感冒,家里父母急着送诊所输液治疗。瑾瑾通过健康群找到张群,张医生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让她先不要送孩子去输液,教她用紫苏、陈皮、生姜、葱白、豆豉熬水喂,小孩服后出了点汗,感冒竟然好了七八成。

  张群,怀着一颗悬壶济世的热忱之心,孜孜以求,不计寒暑,为无数的病患撑起了生命的绿荫;他用执着无悔的医者仁心,在医学道路上一路播撒着爱与希望……

  2016年,在湖南省文明委举办的“身边的雷锋”群众推选活动中,张群被推选为“雷锋式健康卫士”光荣称号。

  这个称号,对张群医生来说,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