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邵阳频道

邵阳:文明潮流势不可挡
2024-05-30 16:08:49 来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

  千年宝庆府,逐梦文明城。

  近年来,邵阳全面深化公民道德建设,连续组织开展全市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优秀志愿者评选,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架起一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的桥梁,涌现出了林生丽、杨淑亭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和《信仰》等优秀文艺作品。这些身边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以及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的主旋律歌曲,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共情,描绘与展望了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壮阔前景,为邵阳市夯实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基础、凝聚了道德力量,汇聚成一股向上向善的磅礴之力。

  当今邵阳,资江荡漾,文明“潮”涌,势不可挡。

  一碗面条,感动一座城

  “让低收入者、困难群众也能下得起馆子,我要尽一份力。”29年来,林生丽一直坚守初心,她经营的凯阳餐馆每年以“最低价”为当地老百姓提供20多万份质优早餐、中餐,周边不少低收入人群受益。她曾荣获“邵阳市道德模范”“湖南好人”“第九届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被中央文明办多次点赞。

  林生丽的凯阳餐馆开在大祥区红旗路南正街一条不知名的弄堂里,一张海报便是餐馆的招牌,很不起眼。屋外老旧,屋内干净整洁,摆了6张方桌,收银台旁的墙上,那张红底黄字的价格表就是林生丽的初心和坚守:早餐供应粉面,按照大、中、小碗,豆腐、木耳浇头的,每碗分别为3.5元、3元、2.5元,排骨、牛肉浇头的,每碗分别为7元、6元、5元;自助中餐每人6元。

  1973年,她到武冈市大圳磨石岭当知青。见那里的村民一日三餐吃红薯、杂粮,还常常断粮断炊,便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为让困难群众下得起馆子、吃得饱饭出一份力。20世纪90年代初,林生丽历经自主创业、下广州打工赚钱,终于在1995年筹足2万元,办起凯阳餐馆。为践行诺言,从营业初,林生丽就制定了当时市场上“最低”价格的早中餐,早餐粉面最低每碗2元,自助中餐每位5元。直到2008年初,物价上涨,餐馆完全没有利润,林生丽才将粉(面)价格调至最低每碗2.5元、自助餐每位6元,直到现在都没涨价。

  为了控制成本,她只请了3名员工,大多数工作亲力亲为。每天3点半上班,工人下午3点下班后,她自己还劳作到晚上八九点。然而,身体劳累只是其次,林生丽的“低价”行为曾一度被众人质疑,让她很长时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同行排挤我,说我‘搞事情’;朋友嘲笑我,说我是‘傻子’;连丈夫也不理解我,用离婚和儿子逼迫我涨价。”林生丽说,尽管如此,她也从未退缩。她说:“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既然做了,就要有头有尾。”

  2019年,林生丽的事迹被媒体记者报道,当年她获评“邵阳市道德模范”。收到消息的时候,林生丽正在餐馆忙活。“当时,我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但眼泪止不住地流,我心里想,‘看吧,我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是有人认可的。’”林生丽说,那一刻她如释重负。

  而今70岁,林生丽本可以跳广场舞、含饴弄孙,但她说:“我许诺的时候给自己定下的期限是30年,做人要讲诚信,只要我还没有倒下,定要把诺言践行到底。”

  实现这个目标,何其艰难。

  2020年底,新冠疫情暴发;此后2年多,餐馆生意惨淡,原本就利润微薄的小店入不敷出,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难,那些低收入者更难,餐馆必须坚持经营,我来想办法。”林生丽对员工说。为了维持经营,她把丈夫的退休金匀出来,给工人发工资,苦苦坚守。

  2022年,林生丽右腿脉管炎发作,到医院做手术。“我倒下了,客人还是要吃饭的,餐馆不能停业。”经不住林生丽软磨硬泡,丈夫同意到店里帮忙。林生丽生病的10天里,凯阳餐馆中餐照旧营业,早餐暂停,她才住院4天就一瘸一拐地到店里帮忙。

  守诺路上,还需要抵抗住金钱的诱惑。近年来,林生丽的善举在邵阳地区广为流传,很多顾客慕名而来。此时,身边人劝她:“你再涨点价吧,好歹赚点钱养老。”确实,林生丽需要养老钱,30年来,除去成本和工人工资,林生丽每月收入仅2000元左右。“我算过,餐馆平均每天仅粉面就可售出400余碗,哪怕每碗粉面涨价5毛钱,我1个月就能赚1万元。可是那样我就是个不讲诚信的人了。”林生丽说,她坚决不涨价。

  许诺容易守诺难,诚实做人,诚信经商,林生丽的故事感动了邵阳。现在,凯阳餐馆已成为邵阳的一个“地标”,代表诚信与文明,不少人前来打卡、为餐馆提供志愿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向林生丽学习,致敬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随着邵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断深化,社会爱心不断被激发,汇聚成一股向上向善的磅礴之力,涌现出了林生丽、廖振飞、侯长亮、谢仁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邵阳,最美现象、模范典型正在从过去的“袖珍盆景”变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一把轮椅,激励亿万人

  从月入7.7元到担任外贸出口公司总经理,从单打独斗到带领66名残疾人、386户1386人脱贫致富,从因车祸萎靡不振到成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杨淑亭坐在轮椅上乘风破浪,用自己的奋斗实现了命运的华丽转身,她的事迹感动激励了亿万人,她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党、政府和全社会的认可,连续4年时间里4次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时间回到2011年4月8日晚上,19岁的杨淑亭因一场车祸胸部以下失去知觉,素来喜欢跳舞的她在医院醒来问医生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以后还能穿高跟鞋吗?”这场命运的“玩笑”不仅夺走了正值青春年华女孩子生活的信心,也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

  出院后,杨淑亭被抬回了家。一间四壁泛黑的小屋,仅有一扇小小的窗。狭窄、阴暗的房间,让她感到窒息般的压抑。“觉得自己是个‘废人’,曾数次想过自杀。”杨淑亭说,但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她,“死过一次了,还想不明白吗?活着才是最大的幸运。”

  之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杨淑亭在网上开始做起了游戏代练和广告点击。那时,她才刚能坐起身,每次坐几分钟,疼得衣背便浸满了汗水,必须躺下休息。这样坚持一次下来,往往只能挣到几分钱,但她却每天坚持几十次,“我要养活我自己,即使再少的收入也是我自食其力的开始。”杨淑亭下定了决心。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赚到了7.7元钱。但是,就是这7.7元钱,让杨淑亭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也让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杨淑亭开始认真钻研,一分、一毛的积累,把她的经验分享给网上聊天的病友们,并建立了病友工作群。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年的时间里,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开始跟着杨淑亭一起通过网络重新自食其力,找回生活的尊严。他们的聊天内容,不再是抱怨,不再是绝望,不再是等待,而是创业经历的交流,是相互的鼓励,是重拾自信后的喜悦分享。这更坚定了杨淑亭自强自立、努力脱贫的信心。在那段时间里,杨淑亭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花开不败的女人,虽然身体残缺,也要比完整的自己活得更精彩!”

  此后,杨淑亭开始了轮椅上的创业之路。2014年,她看到仿真花在国内外市场热销,便和残疾人朋友一起开了一家仿真花工艺品淘宝店。这一年,她赚了40多万元。在帮家里还清了所有债务后,还动向村里申请脱贫。

  “生病后更加知道贫穷得可怕,我个人脱贫了,但我身边还有很多父老乡亲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我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杨淑亭从小生活的村庄更是贫穷,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剩老人、妇女以及残疾人留守在家,收入来源全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

  杨淑亭萌生了回报家乡和社会的念头,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自立。她坐着轮椅,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并许下承诺,一定要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了。就这样,杨淑亭吸引了村里及周边四百多人参与仿真花组装加工。

  然而,轮椅上的创业之路远远没有她想象中那么顺利。2015年,杨淑亭为了签下第一笔仿真花订单,忍着疼痛,在高速上坐车13个小时,去见客户,全然不顾自己根本无法久坐,超过三个小时,腿和脚就会发青、发肿。

  而随着客户冷冷的一句“你都这个样子了,就好好回家休养身体吧”,第一笔订单就这样告吹了。“签不到订单的话,不只是意味着生意将亏损,还有我当初给乡亲们许下的一起脱贫致富的承诺,也没有办法兑现了。”

  不服输的杨淑亭经常对自己说,不能放弃,一定要在轮椅上拼出一条创业路,之后她又坐着轮椅前往广州、上海、南京各地跑客户、签订单。几次碰壁后,慢慢很多客户被杨淑亭的顽强精神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所打动,订单随之多了起来。跟着杨淑亭一起干的乡亲们也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仿真花生意越做越好。她与周边200多户贫困家庭签订合作协议,2015年,每家创收1万元以上。随后一年,杨淑亭在县城周边设置了22个花卉组装代理点,共有400余人参与花卉组装,人均月收入可达2000元至4000元。

  “只有做更大的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和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16年,杨淑亭发现公司产品很多都用作出口,于是她成立了主营外贸的“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七七科技),并增加了箱包项目。“为了纪念让我重生的那第一笔7.7元,我给公司起名叫七七科技。”“七七”,对于杨淑亭来说是起点,是信念,更是一种持之以恒的鞭策。自创业以来,杨淑亭带领30多个村59名残疾人、380多家建档立卡户和1386名村民脱贫、致富。2021年2月,杨淑亭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苗乡妹子坐着轮椅从家乡的小木屋“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也是她连续4年来,第4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当一个人的梦想成为很多人的梦想时,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穿越了人生暴风雨后的杨淑婷,成了靠九颗钢钉和两块钢板支撑起身体的“钢铁侠”,她不但在精神上“站”起来了,也激励了更多的人“站”起来了一位贵州观众在报告会后递给她一张纸条:“我本来对生活很绝望,但看到你,听了你的故事,我觉得没有理由堕落……”

  一首颂歌,唱响家国情

  在当下的网络时代,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首歌曲诞生,倘若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就必然带着时代热度、具有精神高度、散发理性光芒而催人奋进的主旋律作品。由金锋、闻艺作词,孟文豪作曲,平安、喻越越演唱的主旋律歌曲《信仰》就是如此。在过去的几年里,《信仰》先后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晚》等主打晚会,还先后荣获“第六批‘中国梦’主题创作歌曲”“湖南省‘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第十五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心中的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人百首红色歌曲推介曲目”等,可谓一骑红尘,惊艳乐坛。

  央视新闻联播头条这样解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赞歌,熟悉的旋律总是伴随着人们的情感记忆瞬间拉回到那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奖名单中,《信仰》《点赞新时代》等11首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歌曲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心声。这些歌唱祖国、歌唱百姓幸福生活的动人旋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弘扬的是一种“改变个人命运、支撑民族未来、引领时代方向”的精神力量。更有文艺评论家认为歌曲《信仰》的成功让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湖南邵阳融入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版图,成为了新时代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地之一。

  凝望岁月长河,过往如倏忽一瞬。近年来,邵阳市文艺界拓路踏歌,砥砺前行,立足“高远”攀“高峰”,以昂扬的旋律、生动的笔触、艺术的形式,描绘出一幅振奋人心的文艺画卷,一批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信仰》《主心骨》《最美答卷》等相继涌现,而歌曲《信仰》无疑是近几年来最浓墨重彩、最闪耀的一笔。

  《信仰》原创词作者之一金锋,就是地地道道的邵阳人,出身贫寒,祖辈都是本分的农民,一家人对党有一种很深的感情。改革开放后,考上了大学,走出农村。参加工作后,他怀着对党感恩的心,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工作中,他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心中的信仰越来越坚定。他通过数十年的坚守,笔耕不辍,厚积薄发,随着歌词创作收获渐丰,他意识到: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和业余文学爱好者,更有责任有义务创作一些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来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意志,弘扬奋发向上的主旋律,激发大家干事创业和勇于担当的热情,坚定共同的信仰。就这样,创作主旋律歌词《信仰》的想法,像一颗种子埋进了他的心底。

  思想的火花,在深入学习中激荡;创作的激情,在深入基层中喷发。通过一系列的学习,金锋的脑海突然灵光一闪,“梦想……信仰……祖国……富强……人民……希望”这些词语在他脑海里不断闪烁、回旋,这不正是主旋律的歌词需要表达的主题吗?于是,他牢牢抓住灵感,开始创作。

  白天上班,金锋便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挑灯夜战。创作过程中他字斟句酌,力求精益求精。初稿写出来之后,前后又进行了近20次修改,反复打磨,终于一首新时代主旋律歌词闪亮出炉。

  歌词最初以标题《信仰》发表于201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刊发后在文学诗词界产生强烈反响,好评如潮。歌词经作曲家孟文豪重新谱曲后,许多歌手纷纷演唱,得以迅速传播,并得到主流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邬大为等10多位优秀词作家、作曲家、评论家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为该作品撰写了评论文章,认为这首歌主要在于它紧贴现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忠实地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唱出了关于中国梦的新时代主旋律,传递了满满正能量。称《信仰》像一支号角,召唤着人民对不忘初心的美好憧憬;像一面战鼓,激励着大众对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把听众带到了一个崇高的思想境界,壮美的改革战场,奏响了时代强音,震撼了万众心魂,是一首随历史而生,应时代而唱的佳作精品!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朗朗上口、声声入耳的时代华章!是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抒发爱国情怀、讴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弘扬新时代主旋律歌曲创作的最好范本!

  一树繁花香千里。歌曲《信仰》一出台就万众瞩目,先后10余次登陆中央电视台主打晚会(2020年春晚、国庆晚会等)演唱,作品被CCTV-1、CCTV-3、学习强国、《经济日报》、央视网、《中国艺术报》、中国文明网、CCTV-13、CCTV-7等国内数以百计的公共媒体予以推介和报道,作品推发报道的媒体之多、规格之高、受众之广、篇幅之大,在音乐界实属罕见,社会影响度可想而知。这对于历史悠久、拥有800多万人口的邵阳市而言,无疑是多年来文艺发展上少见的“峻峰”,更是邵阳本土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创作上的最高荣誉之一。

  每个时代都有让人难忘的旋律和歌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都不乏引领时代潮流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爱我中华》《春天的故事》等。“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新的时代需要传唱经过岁月淘洗的经典歌曲,新的时代更呼唤反映时代主题的新歌曲。歌曲《信仰》紧紧抓住梦想和信仰这两个新时代关键词,抒写了新时代梦想的长度与信仰的高度,描绘了祖国的繁荣与富强的美好蓝图,充分显示了国家的巨变,国民万众一心坚持信仰,唱响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雄心壮志,唱出了百姓的心声,唱响了关于信仰、关于中国梦的新时代主旋律,家国情。

  “不忘初心放飞理想和希望,牢记使命把信仰擦亮,同心协力追赶奋进的时光,汗水与担当写就出彩的华章……”这激昂向上的词曲,只要旋律一响起就让广大观众与听众备受感染和鼓舞。

  近年来,邵阳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正在引导广大群众形成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正如当地正在传唱的原创歌曲《文明花香飘天下》吟唱的那样:

  你是崀山的美丽鲜花,默默把丹霞的风霜融化,

  让钟扬故事绽放种子的精华。

  你是南山的红色哨卡,轻轻把草原的热情播撒,

  让老山界闪烁着英雄的泪花。

  你是虎形山迎春嫩芽,酽酽把瑶乡的热情表达,

  让魏源故里传诵报国的佳话。

  你是雪峰山铮铮铁杉,栩栩把山里的希望描画,

  让资江碧水荡漾文明的浪花。

  看邵阳红已整装待发,

  朝迎晨露又暮送晚霞,

  梦想飞扬劳累扛下,

  只为把温馨送给灯火万家。

  瞧邵阳红似道道彩霞,

  走过秋冬又跨越春夏,

  风雨无阻冰雪不怕,

  只为把大爱献给朗朗天下。